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赣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有4类41种;种类最多的是轮虫类,共计7科15属25种,占总数的60.98%;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1.95%。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密度变动范围为100~522个/L,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1.7%,11.4%,18.9%与7.8%;枯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占浮游动物密度的65.3%,9.5%,16.0%与9.1%。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4号监测点新干,最小值出现在10号监测点赣州。赣江中下游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和桡足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综合评价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滴水湖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4年的系统调查.至2009年滴水湖浮游动物共有49种,其中轮虫15属38种、枝角类3属3种、桡足类5属8种.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逐年增加.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浮游动物种数与盐度显著负相关,与化学需氧量COD显著正相关.4年间滴水湖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根据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滴水湖已趋于淡水湖,而且水质状况为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乌江上游11个水库24个点进行4次采样,在样品分析中共记录到浮游硅藻77种,隶属于2纲7目9科21属;浮游动物71种,其中轮虫10属25种,占总种数的35.21%;枝角类10属23种,总种数的32.39%;桡足类11属23种,占总种数的32.39%。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上游各湖泊水库的浮游硅藻及浮游动物的群落多样性低,特别是乌江渡水库及偏岩河河段,在2008年4月份以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all)为主酱油色的水体,为轻度硅藻水华,浮游硅藻及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最低。各水库中的浮游硅藻主要优势种为小环藻属(Cy-clotollakutzing)、尖针杆藻(Syneder acuskuetzing),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all),并呈季节性的交替变化;浮游动物主要是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Gosse)密度变化最为明显,枝角类(Cladocera)、桡足类(Copepo-da)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内河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周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在福州市内河的主干道设置12个采样点进行为期一周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263种,其中原生动物139种,轮虫95种,枝角类22种,桡足类7种.确定了内河的常见种和优势种,主要有绿眼虫、梨形四膜虫、多小核草履虫、瓶累枝虫、螅状独缩虫、红眼旋轮虫、懒轮虫、长足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发头裸腹淹等.分析了内河12个采样点浮游动物数量和质量浓度的周年变化,没有得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数和水温密切相关.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多以耐污种类为主,这表明福州内河的水质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比10年前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5.
<正> 淡水水域中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Copepoda)是小型甲壳动物,体长一般为1—2毫米左右,它们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都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桡足类和枝角类又是淡水浮游动物当中的大型种类。在水产养殖业中桡足类也和其它浮游动物类群一样是一般幼鱼和一些经济鱼类直接和间接摄食的对象,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于1997、1998年对湖进行了每季一次的浮游动物定量定性采样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955.1个/L,生物量0.976mg/L;1998年2800.7个/L,1.63mg/L,高于有记载的最高年份1989年的1.552mg/L.与以往相比轮虫数量大幅上升,1997年占总密度的88.35%,生物量的43.24%,1998年占97.94%,84.17%,桡足类、枝角类无明显变化.定性分析检出,氵鬲湖浮游动物43属81种.上述变化表明,氵鬲湖已开始向富营养化湖泊发展,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鄱阳湖保护区子湖内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分别于2020年7月、10月和11月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碟形子湖——沙湖进行了浮游动物定量采样调查. 3个季节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77种,其中轮虫62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浮游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秋季,秋季高于冬季;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冬季,冬季高于秋季.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和群落聚类分析显示,2020年沙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夏季群落、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与前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长江流域的十年禁渔措施促使了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间接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东苕溪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对东苕溪(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水生态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浮游动物41种,其中轮虫23种,桡足类11种,枝角类7种.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brightwelli)、长三肢轮虫(Filinia.longise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的丰度以轮虫占优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东苕溪水系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1.99~1964.42ind/L和0.05~8.15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10~3.3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06~0.86,根据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表明,东苕溪水系处于轻度污染、β-中度污染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有显著的影响.浮游动物种类数与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总氮、总磷含量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上海滴水湖浮游动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6年2月~2007年2月对滴水湖进行调查采样,研究了该湖泊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通过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轮虫27种,桡足类10种,枝角类2种.优势种有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rotundiformis complex)、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in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sp.),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不同.浮游动物生物量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99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9种,枝角类39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丰度年均为5 486.73L-1,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中原生动物丰度最高,为4 926.90 L-1,轮虫为552.91L-1,枝角类为5.13 L-1,桡足类丰度最低,年均为1.79 L-1.浮游动物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分别与叶绿素a(Chl a)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挖沙船的频繁活动可能促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降低了浮游动物群落丰富度.短滞留时间和鱼类的捕食压力是造成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16年4月—2017年3月,每月对丽水市黄村水库流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水库与河道中群落时空分布差异性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该水域共检出浮游动物37种,其中轮虫27种,桡足类5种,枝角类5种.基于浮游动物群落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所调查的水体区域分为4类:上游河道、大洋水库、(两水库间的)连接河道和黄村水库.4类区域的浮游动物群落在种类、多样性、优势种、生物量及特有种方面特征明显.黄村水库、大洋水库和连接河道均从上游河道处来水,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与环境(局域物种分选过程)和空间(扩散限制)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2.
2006年至2007年,对常德白马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浮游动物48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27.08%)、轮虫23种(47.92%)、枝角类8种(16.67%)、桡足类4种(8.33%).白马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因季节而异,主要有膨胀六前鞭虫、螺形龟甲轮虫、裂足臂尾轮虫、透明薄皮溞、汤匙华哲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大纵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特征和驱动因素,综合评价输水工程稳定运行后其水环境状况,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大纵湖开展为期3a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逐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纵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分别为33种、9种和7种;种间联结性检验统计量表明,大纵湖优势种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且关联性逐年增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23.17 个/L,呈下降趋势,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呈上升趋势,相较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比重逐渐上升。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水温是影响大纵湖浮游动物物种演替的重要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大纵湖污染情况,结果均为寡污,B/T指数与TLI富营养评价结果相符合,大纵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浮游动物对大纵湖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淮南焦岗湖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焦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einer指数(H)等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断面的生物多样性和优势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浮游生物群落及水生生态系统,为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湖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门、绿藻门为优势种群;在围网养鱼集中的区域(Ⅱ号断面)的浮游植物密度最大;浮游动物主要以小型原生动物为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较少;湖泊资源的开发对浮游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多样性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进行综合治理后的重庆市大足区窟窿河三驱镇河段水质状况。【方法】于2015年11月对该河段中浮游生物指示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窟窿河三驱镇段共有浮游植物8门84属174种(含变种)、浮游动物3门25属33种。河段上、下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1.35×107,1.58×107个·L~(-1),在下游采样点仅为4.3×106个·L~(-1);浮游动物密度在上游两个采样点分别为3.96×103,5.20×103个·L~(-1),在下游采样点则降至3.20×103个·L~(-1)。指示型为多污、中污带的3种隐藻即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在河段上游为绝对优势种,而在下游仅少量发现,且优势种中的中污、寡污带指示种数量增多,暗示窟窿河水质有所好转。【结论】综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结果可知,经过治理后的河段浮游植物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性有所提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结果显示,研究河段水质由上游的中度/重度富营养状态向下游轻度富营养级转变。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对研究河段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7月、9月采取现场调查和采样监测的方法对七里海湿地浮游生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变化动态以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共有浮游植物6门44种,其中蓝藻门11种,绿藻门18种,硅藻门8种,裸藻门4种,甲藻门1种,隐藻门2种。浮游动物13属22种,其中桡足类4属4种,枝角类2属2种,轮虫7属16种。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9月7月5月,而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5月9月7月。5月、7月、9月湿地浮游植物种类均较丰富;5月湿地浮游动物种类贫乏,7月、9月浮游动物种类一般。这一结果可能与湿地水质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表现为5月7月9月。  相似文献   

17.
于2018年8月在率水设置了19个采样点,进行后生浮游动物标本采集和水质指标测定.共记录浮游动物22种,隶属2门19属,其中轮虫17属20种,桡足类2属2种,枝角类未检出.浮游动物丰度很低,在7~1 675 L~(-1)之间变动,平均丰度仅123 L~(-1).其中,轮虫是对率水浮游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生物量贡献最大的类群.率水浮游动物群落从上游到下游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种类和丰度都表现为中游略高于上下游.基于物种组成对所有样点的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5种不同的群落类型,群落间特征差异较大.基于指示种的组成和丰度进行水质评价表明:率水水质介于寡(o)污染到寡-中(o-β)污染水平之间.冗余分析表明:溶解氧(DO)、溶解性物质及相关指标(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电导率(SpCond))和化学需氧量(COD_(Mn))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淀山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80种,其中轮虫46种(58%),枝角类21种(26%),桡足类13种(16%),优势种主要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曲腿龟甲轮...  相似文献   

19.
上海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上海市青草沙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进行了周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鉴定浮游动物38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3种,优势种为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浮游动物各样点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8.46~97.71ind./L,平均生物量为0.284~19.470mg/L.结合分层聚类(Cluster analysis)和多维尺度分析(MDS)的结果,青草沙各样点被分为4组;通过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可知,pH值、总氮与青草沙水库浮游动物的密度呈显著相关,其他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密度影响不显著.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表明,库区水质属于中度污染,结合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提示库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水体环境稳定性有所下降,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预控和防范管理.  相似文献   

20.
2017年4月—2017年9月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保护点、红星保护点和高井庙放归区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共检测出底栖动物3门11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检出17科34种。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活动期春夏季节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从整体来看,扬子鳄活动期底栖动物组成以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在活动期不同季节波动较大,表现为夏季春季,而同一季节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不大。扬子鳄保护区春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而丰富度指数d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大多数在0. 8~2. 3之间,均匀度指数J在0. 7~0. 9之间。综合判定,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相对稳定,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该生态群落与扬子鳄在保护点塘口分布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