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异常事件,其对全球气候异常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热带太平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且相对独立的ENSO事件,即以热带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为主的东部(EP)型ENSO和以热带中  相似文献   

2.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91,36(14):1081-1081
北方涛动(NO)是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之间海平面气压距平反相振荡的现象,即当东北太平洋气压升高时,西北太平洋气压降低,反之亦然。由于它与南方涛动(SO)对称且位于赤道以北,故称为北方涛动。研究表明,北方涛动在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年际变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降水和平均垂直环流有密切联系,而且还同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和气候有关。这些工作是以近30多年资料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钱维宏  梁浩原 《科学通报》2012,(15):1326-1333
全球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纬圈和时间平均的气候对称部分、时间平均的气候非对称部分、行星尺度纬圈平均的瞬时对称扰动和天气尺度瞬时非对称扰动.本文分析了对流层顶行星尺度经、纬向风扰动在季节内和年际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和南极涛动(AA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热带对流层顶的年际行星尺度纬向风扰动与赤道ENSO循环有联系,并通过异常的经圈环流传播到副热带、中纬度和极锋对流层顶.来自热带对流层顶的季节内(40~60 d)行星尺度纬向风扰动也可以通过异常的经圈环流向赤道外传播到副热带和中纬度.来自两半球极地对流层顶的大气季节内行星尺度纬向风扰动可以向高纬度传播.AO和AAO是这些行星尺度环流扰动在中高纬度传播与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北太平洋东西部气压距平的遥相关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84,29(8):481-481
本世纪二十年代Walker以统计方法确定了全球大气三大涛动的存在,其中南方涛动是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并至今仍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半个世纪来的研究表明,它不仅与其所在地区的旱涝有关,而且对中国夏季的降水乃至北美冬季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六十年代Bjerkenes把南方涛动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及其上空的纬向垂直环流联系起来之后,更丰富了它的物理内容。现已是世界上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研究最活跃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千年的大气涛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千年大气涛动的变化, 即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或太平洋年代振荡(PDO)、南方涛动(SO)、南极涛动(AAO). 首先利用观测资料比较研究了近百年(1900~2000年)涛动的变化. 指数相关系数表明, AAO与NAO或NPO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是20世纪的低频变化则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1920~1940年和1980~2000年各涛动均以正位相为主, 1940~1980年负位相占优势. 根据代用资料建立的1000~2000年涛动序列表明, 涛动变化随时间各有不同: NAO的正位相出现在前期, PDO和ENSO的正位相在中、后期, AAO的正位相主要在后期. 此外, 近500年ENSO的变率有增强的趋势, 同时ENSO增强, AAO增强.  相似文献   

6.
薛峰  王会军  何金海 《科学通报》2003,48(3):287-291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多种观测资料, 分析了1970~1999年期间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以下分别简称为马高和澳高)的年际变化. 结果显示, 马高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南极涛动, 当南半球高纬度绕极低压加深时, 马高加强; 与马高有所不同的是, 澳高的年际变化则同时与南极涛动和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关,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 澳高加强. 相关分析和所选取的个例分析均证实, 东亚夏季风降水与马高和澳高有密切关系. 当北半球从春至夏(南半球从秋至冬)马高增强时, 中国长江流域至日本一带多雨, 华南到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以及东亚中纬度大部分地区少雨. 与马高相比, 澳高的影响仅限于华南地区, 当澳高增强时, 华南多雨. 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涛动是除ENSO之外另一个能够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年际变化的强信号, 这对于揭示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和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方涛动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和降水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84,29(19):1190-1190
在文献[1]中,作者曾分析了北太平洋各区气压距平长期变化的关系,发现其东西部的气压具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当北太平洋东部的气压上升时,西南部的气压下降,反之亦然,从而提出一个新的大气涛动——北方涛动,其位置与南半球的南方涛动十分对称,同时,还讨论了它的某些基本特征,继文献[1]之后,本文将进一步讨论该涛动与赤道太平洋的海温、降水和Walker环流等的联系,这里所用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与文献[1]相同。  相似文献   

8.
ENSO和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文  兰晓青  王林  马音 《科学通报》2013,58(8):634-641
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温度和降水台站资料, 以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冷、暖位相的冬季作为背景, 结合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的月际异常, 对两者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El Niño和AO负异常或者La Niña和AO正异常相互配置时, 我国北方气候异常主要受AO影响, 南方气候异常主要受ENSO影响, 并且该气候异常与已经认识到的AO和ENSO影响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相一致. 然而, 当El Niño和AO正异常或者La Niña和AO负异常相互配置时, 尽管我国北方气温仍主要受AO影响, 但我国大部分地区, 特别是南方的气候异常呈现出与已有认识很不一样的变化模态. 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以及东亚地区中低纬相互作用的不同, 这会导致在前者的冬季,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纬向对称性, 中低纬相互作用偏弱, ENSO和AO对东亚的影响表现出线性的作用; 而在后者的冬季, 则不利于大气环形模态的维持, 导致东亚地区中低纬相互作用偏强, ENSO和AO对东亚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相互叠加.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和太平洋海温异常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李崇银  穆明权  潘静 《科学通报》2001,46(20):1747-1750
用近百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赤道印度洋海温(SST)变化,其偶极子型振荡的特征确定存在。这种偶极子型振荡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还表现出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这个偶极子的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一般强于其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尽管在极个别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独立于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反ENSO模)有很好负相关。联系它们的主要物理过程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9,(3):6-6
一项新研究结果暗示,太阳的变动或许有助于提前几十年预测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太阳周期为11年,在此期间太阳活动有明显变化,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有明显增加。太阳周期是由太阳的磁扰动驱动的,它很可能影响地球的天气系统,特别是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这是一种主要跟南半球洪水和旱灾有关的周期性气候模式。科学家认为,太阳很可能是地球气候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张知彬 《科学通报》2001,46(3):197-204
旋鼠(Lemus spp)和田鼠(Microtus spp)种群暴发问题已困扰种群生态学家70余年,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最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与动物种群发生的关系开始引起生态学家的注意,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欧洲的旋鼠和田鼠种暴发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研究发现:1962-1984年,挪威的旅鼠倾向于在南方涛动指数(SOI)高峰值年或次年大发生(P=0.057);D 19885-1931年,法国的田鼠货向于在SOI的高珠前一年大发生(P=0.01);在1946-1993年,芬兰北部的旅鼠倾向于在SOI高峰值的前一年大发生(P=0.022),其种群密度高峰期基本对应SOI低谷期(通常是SOI高峰值的前一年);在1946-1975年,波兰的田鼠倾向在于SOI的高峰期基本对应SOI低谷期(通常是SOI高峰值的前一年);在1946-1975年,波兰的田鼠倾向在于SOI的高峰值或前一年大发生(P=0.011),也倾向于在SOI的高峰值的一年大发生(P=0.030);挪威的旅鼠与法国的田鼠,以及波兰与芬兰的鼠类种群暴发均有很大同步性。研究认为,与ENSO关联的气候或食物可能是欧洲的旅鼠和田鼠群暴发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北极涛动比南极涛动纬向对称性更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 (2007)最近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问题.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模式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 结果表明: 北极涛动同样存在纬向不对称性, 然而, 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显著地弱于南极涛动. 这出乎意料, 因为北半球海陆分布的纬向不对称性远远比南半球大.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1959~1998年北极涛动的东西两个半球的分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54, 远大于南极涛动的东西两个半球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0.23). 研究提出, ENSO可能是造成南极涛动和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差异的原因. 分析与南方涛动相关联的海平面气压场可以发现: 在北半球中高纬区的纬向不对称性要显著地弱于南半球的情况, 从而导致北极涛动的纬向不对称性要显著小于南极涛动. 利用一个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初步研究了热带海气耦合作用对北极涛动纬向不对称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6,31(2):126-126
本文扼要报道我们对1932年来11次“埃尔尼诺”事件中,中西赤道太平洋最暖海区的东西振荡特征的研究结果,所用资料是美国最新建立的综合海洋——大气资料系统,简称COADS, 文中选择的埃尔尼诺年为:1940—1941,1946,1951,1953,1957,1963,1965,1969,1972,1976和1982—1983,选择的标准综合考虑了海面温度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4.
全新世亚洲季风, ENSO及高北纬度气候间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冰  林庆华  洪业汤 《科学通报》2006,51(17):1977-1984
着重评述全新世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之间, 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之间, 以及它们与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之间关联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观测和气候代用记录显示, 在年际至轨道时间尺度上, 两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反相变化关系, 它与赤道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北大西洋深层水变化之间可能有密切联系. 发生在全新世的4k事件和8k事件, 可能是两次严重的古厄尔尼诺事件, 集中地反映了这些重要气候变化现象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为了深入认识这些古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 今后应加强亚洲季风区划及季风代用记录的对比, 加强赤道太平洋高分辨率SST代用记录及古气候模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地球动力学扁率J2的变化反映了全球大尺度的地球各圈层动力学变化及相互作用.对于J2的年际变化与全球大气、海洋运动、陆地水变化的相关性问题,前人的研究表明J2的年际变化信号主要来自地球高纬度(±75°以上)地区的物质质量重新分布和迁移,其可能与ENSO(EI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现象有关.利用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方法对1979~2011年的J2和刻画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称AAO)的南极涛动指数(AAOI)以及表征ENSO现象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时序在2~8 a尺度的年际变化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10年间J2的4~6 a尺度的年际变化与AAO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8),通过95%置信度检验,且J2信号与AAO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相时差,即J2信号位相滞后AAO信号约0~5个月;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和尺度上J2与SOI之间没有表现出更好的或类似于J2与AAO信号之间的关系特征.此现象可能与南极涛动和南方涛动两者分别反映的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周永宏 《科学通报》1997,42(1):61-64
地球瞬时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表面或历元平极的运动,简称极移.极移的主要特征是周年极移和Chandler极移.80年代以来,随着资料积累和观测精度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局限于周年和Chandler极移的研究扩展到对亚季节性、年际乃至几十年时间尺度极移的探讨.北大西洋涛动是英国气象学家Walker确定的全球三大气象涛动之一,其基本特征为:副热带反气旋带至冰岛附近副极区近南北方向、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压振荡.根据固体地球-海洋-大气系统的总角动量守恒定律,大气、海洋的运动和质量再分布必然伴随着地球自转的变化.所以,本文将研究北大西洋涛动对年际时间尺度上地极运动激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3—5年周期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学椿 《科学通报》1989,34(14):1089-1089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表明,热带副热带地区大气存在着3—5年的准周期变化。这种振荡与南方涛动密切有关,有人称作SO周期。 本文采用Murakami设计的时间带通滤波器,对北半球每个格点的500hPa高度距平(从1951.1—1986.1共432个连续月)时间序列进行滤波计算,得到一套滤波后的只含3—5年周期的500hPa高度距平场。  相似文献   

18.
一心 《世界科学》1991,13(11):39-40
South oscillation(南方涛动)一般在热带气象学界认为仅发生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地区是注意的对象,论文很多,引起世界各国气象学家们的重视.后来,对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北部热带地区的南方涛动,也有了研究,Krishnamurti(1976年)研究了中国南海到盂加拉湾的季风扰动,证明了印度季风活跃期事实上同西太平洋的活动有关,即西太平洋的活动能引起下游方向印度季风的增幅作用.归因于北半球夏季这个地区中有缓慢向西传播的群速(小于相速).说明印度季风的出现,与纬圈方向的西太平扰动有关.同时注意到这种纬向对应的季风,在活跃期和中断期  相似文献   

19.
ENSO(El Nino So- uthern Oscillation)现象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ENSO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高,南方涛动指数迅速下降,同时造成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异常。由于这一事件的出现常常带来严重的气候灾害和世界经济的巨大损失,所以越来越受到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的重视,以ENSO为中心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9~2013年月降水量和NCEP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北极涛动对南海气候变率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南海多气候要素主导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同期北极涛动指数相关系数达?0.4,超过95%的信度水平,二者反位相的特征在年际尺度上更加明显.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气旋式环流,南海地区偏南风减弱,南海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北部到华南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涛动指数为负异常时情况则相反.北极涛动可由两条途径影响南海地区气候,一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西风急流的波列,二是通过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区南北侧的偶极型环流异常.南海地区环流和气候的异常与这两条途径的相对强弱和配置有关,当高原南侧波列异常偏强同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异常偏弱时,二者共同作用可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海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降水的显著减少.当北极涛动指数为正异常时,北太平洋偶极型南支的气旋还可触发热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间接影响南海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