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古板块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锦轶 《科学通报》1988,33(10):762-762
卡拉麦里地区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南部,该区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工作者。任纪舜等认为,以横贯该区的卡拉麦里断裂为界,南为准噶尔拗陷,北为东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沿卡拉麦里断裂北侧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可能为蛇绿岩;该带是古准噶尔洋盆最后的闭合线之一。李春昱等明确指出,卡拉麦里构造带是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古板块之间的石炭纪中期缝合带。笔者等1986年和1987年对该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3.
林观得 《科学通报》1980,25(24):1134-1134
一、福建海平面升降简况本文是作者自1931年到现在,从事研究福建海平面升降运动的回顾和总结。作者于1931年在平潭岛上见到小海湾、海积、海蚀阶地、洞穴等均有抬升,在四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相继提出华南海岸上升的论点。作者认为福建海岸格局深受新华夏系断裂构造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北西和东西向构造的切割,这些断块有升有降,升降不等的断块,刻划了锐利破碎曲  相似文献   

4.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中段的挤入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及挤入构造的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 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研究, 建立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3个构造带和海山挤入构造的断裂活动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和构造应力机制, 提出了沿马尼拉海沟板块斜向俯冲的应力方向为NW55°, 分析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的形成与南海东部海盆扩张停止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和区域对比, 认为沿马尼拉海沟的海山挤入并没有导致增生楔的侵蚀, 俯冲带的斜向俯冲实际上是吕宋微陆块向北西西的一种仰冲机制, 其动力来源应导因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西的位移运动.  相似文献   

5.
郑家欣 《科学通报》1989,34(21):1645-1645
一、江苏南部地质背景 苏南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南支东段在本区北部复合的地带。在燕山期区内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明显得到加强,还生成了北北东向构造形迹。在上述构造发育过程中,还伴生了北西西向(290°—300°)及北北西向(340°—350°)的断裂构造形迹。喜山期,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沿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内有玄武岩喷发。苏南西部多位  相似文献   

6.
郑开鄂 《科学通报》1978,23(11):641-641
地质体历经迭次改造而形成的综合构造形态,表现为地质体在不同地质时期承受某种构造力的作用,其各部分发生相对运动(形变、断裂以及沿断裂面的定向位移)的总和。而每一次运动而产生的构造形态,决定于该时期地质体所处的构造应力场(地质体内每点的应力状态);而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则决定于该时期地质体所承受的构造力的作用方式(作用力的大小、方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貌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交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地貌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地貌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是一种定量地貌学,强调对地貌过程的定量描述,其核心概念是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聚焦于以量化的方式具体阐述构造活跃造山带地区气候、地形、水文、物理和化学剥蚀、沉积以及岩石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阐释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概念,即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简要介绍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学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测年手段(如宇宙成因核素和低温热年代学)和空间探测技术手段(如LiDAR).基于近年来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实例,梳理了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获得的一些重要认知,这些研究实例涵盖的时空尺度巨大:时间跨度从数小时到百万年,空间跨度从单个断裂到整个造山带.这些跨度广泛的研究对理解造山带的地形演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最后,简要总结了构造地貌学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8.
云开隆起西缘大型剥离断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劲草 《科学通报》1994,39(20):1886-1886
云开隆起与钦州凹陷接合带的构造认识是华南地质构造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其主要构造认识有:①博白-岑溪深大断裂:②地体构造边界:③同生沉积断裂,并认为该断裂自早古生代就已孕育,加里东运动后,东侧形成云开隆起,从志留系到寒武系发育加里东递增变质带,即从区域浅变质岩到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逐渐过渡;西侧形成钦州海西残余地槽,该地槽在海西末期封闭.此外,还存在下列地质问题:①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以及部分泥盆系地层的缺失或变薄原因;②上述地层在缺乏生物地层年代证据时,如何准确地划分它们的时代;③下古生代地层变质、变形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④如何评价加里东递增变质带;⑤地层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岩石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活断层中断层泥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秉良 《科学通报》1993,38(14):1306-1306
粘滞滑动和稳态蠕变是断层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地表出露的各种断层,在地质时期经历了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评价断层活动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断层活动方式的判断是当前广大地震地质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Sibson认为断层泥产出于断层带内,是在断裂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结构构造的变形物质,并认为断层泥的组构至少是在剪切过程中形成的。他根据岩石破裂的三种主要机制提出(1986),  相似文献   

10.
陈墨香 《科学通报》1959,4(14):461-461
新疆的坎儿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地下渠道,与其他类型地下渠道不同之点在于它能够把地下水輸送到地面直接灌溉农田。坎儿井的修建要选择地貌地貭条件有利的地段,如山前平原地面坡度較大的戈壁砾石带。因为山前平原的潛水越近山麓埋藏愈深,向平原漸浅,地面坡度和地下水面坡度相差愈大则愈有利于挖坎儿井。坎儿井的地下渠道的坡度既小于地面坡度,也小于地下水面坡度,因此水才能从坎儿井自流到地面。坎儿井的結构分三部分(如图):地下水面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Senft  D  兰yu祥 《世界科学》1989,11(10):19-21
美国大约有一半人口的饮用水取自潜水井,有些州尤其要靠这种地下水源。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报告说,密西西比州93%的人口、内布拉斯加州82%的人口要靠地下水源作饮用水。总的说来,威胁饮用水安全的污染程度还须加以限制。最近,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逐步加强了饮用水的监测工作。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也很关心饮用  相似文献   

12.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吴堑虹 《科学通报》1989,34(3):203-203
通过江西葛源、洪水寨沿断裂分布云英岩的构造、微构造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初步研究,证实了断裂构造活动对某些沿断层带线性分布的云英岩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西恭城县鸡笼山铅锌矿区位于老厂穹隆中部,出露地层有寒武系边溪组二段(∈b<'2>)、三段(∈b<'3>)、四段(∈b<'4>),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下段(D<,1>/<'1>)。矿体主要产出于寒武系边溪组(∈b)层位中,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沿断裂破碎带充填,呈似层状、不规则脉状产出,倾向南东及北西,倾角一般60~80°;全矿区共发现6条矿体。矿床属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其找矿标志有:北东-北北东向的张扭性断裂带、地表风化带有铁染或褐铁化显示、轻变质的角砾岩带、受成矿标高控制、含矿地段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多种热液蚀变叠加的地段是找矿有利的地段。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时代与格局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88,33(4):289-289
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西岸的一条NNE方向的巨大破碎带,南从湖北广济县境开始,向北经安徽庐江、山东郯城,越过渤海,再经沈阳、吉林舒兰、黑龙江依兰,出国境线,延入苏联远东地区,在我国境内长达2400km。近年来虽有一些作者把这条断裂向南推演,经两湖和广东,一直穿过海南岛附近水域,超过5000km。但从地球物理资料和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压浆和超前管棚在不良地质隧道施工中的受力原理与应用.结合浙赣铁路荼垣、杨树湾隧道施工,介绍了破碎、松软围岩条件下大管棚的施工技术.实践证明,超前管棚支护结构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能,对于不良地质地下结构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从岩石和植物反射的阳光中有信息,虽是镜花水月,但天行有常,探其原委,竟是地下宝藏的线索。迄今为止,几乎不可能探测和解释这些线索。新一代的迢感设备有可能从高阔天宇探测不可见的反射波并更好理解这些反射波的地质意义。从飞机或人造卫星上探测地球资源的地质遥感已有可能以创新的精度为工业节约几百万美元的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传真     
“透视”地下文物 美国阿肯色州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不必进行挖掘,可从地面“透视”探测地下文物的方法。这种“透视”由4种不同的方法完成:测量文物埋藏地的磁场;测量土壤的电导率;对土壤进行分析;采用无线电波束和雷达扫射。这4种方法的每一种都获得1种“图像”,然后用电脑对这4种“图像”进行综合,便会得到1个地下文物全貌图。 美考古学家利用“透视”法首先对一古代印第安人居住地试行探测。被探测的古村落被1米厚的泥土所掩埋,考古人员借助“透视”法探测出地下埋藏的是印第安阿里卡拉部族人的祖先,距今已有1300年左右。利用对泥土磁场分析的方法显示,村落里的物件曾在高温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它可能被焚烧过,部分的挖掘完全证实了地面“透视”探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你听说过能蠕动还会穿山的活石头吗?这是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然而,造就这种匪夷所思现象的主角,是谁呢?那就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盐。盐丘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又被称为地质界的"穿山甲"。盐丘的形成及构造原来,盐和沉积岩在长时间的应力作用下,会表现出黏滞流体的特性。较重的沉积岩层和埋在其下的较平坦的盐层,会因重力不均等原因,发展出波状起伏的盐丘构造。盐丘在上升过程中,地下巨  相似文献   

20.
曾融生 《科学通报》1960,5(10):313-313
一低頻地震所解决的問题 1958年6月开始,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石油部合作,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进行低頻地震的試驗工作,目的是探測基岩和基岩上面主要沉积岩的界面。探測基岩和在它上面沉积岩的厚度,以及它們相对的起伏变化,可以了解区域构造的形态,进一步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