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等国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捕鲸暂停令后仍以科研为名进行捕鲸活动。国际社会的反捕鲸力量一直都对日本的“科研目的”的捕鲸活动进行不断的谴责。国际法院判决日本败诉,这无疑在国际法层面上认定了日本南极地区捕鲸活动的非法性。在本案中,国际法院并没有对JARPA II的合法性进行认定也没有解释科研捕鲸的含义,这也给我国通过国际法院解决纠纷提供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如果在11月底的选举中获胜,将动用军队搜集证据,呈交国际法庭,禁止这种‘年度屠杀’。"——日本捕鲸船队11月18日从下关港出发,前往南太平洋水域捕鲸。据报道,日本这次捕鲸活动预计将持续到明年4月中旬,计划捕杀超过  相似文献   

3.
日本捕鲸,全球心惊,包括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多个组织紧急出动。于是,一场引发全球关注的捕鲸与反捕鲸行动拉开了大幕。截至1月12日,绿色和平组织的“希望”号考察船追上日本船队,并将他们逐出了捕鲸禁区……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向国际捕鲸委员会(IWC)通报退出该组织。自2019年7月起,日本将时隔30年重启商业捕鲸。这是二战后一直重视"国际协调"外交路线的日本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战后日本几乎没有退出过主要国际组织的先例,此次"退群"举动实属罕见。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作出这一决定,这一罕见的举动又将会给日本外交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在前不久韩国举行的第57届国际捕鲸委员会年会上,全球最大的捕鲸国——日本要求增大“科学捕鲸”的配额,把捕杀南极洲附近海域小须鲸的数量从每年的440头增加近一倍,而且还要捕杀个头更大的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濒危物种的座头鲸和长须鲸。据悉,日本要求扩大捕鲸配额有两个“理由”:一是鲸的食量大,一味过度地予以保护,可能会危及其他较小鱼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二是鲸类种群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对此,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总裁弗里德·奥里根说:“整个科学捕鲸问题事实上是一个骗局,是伪装的商业捕鲸。他们正在进行的致死性研究事实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只是创造了一个鲸肉市场。”  相似文献   

6.
小说《白鲸》以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捕鲸业、捕鲸船、捕鲸人与捕鲸文化的真实情况,流露出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但却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以及人鱼双亡的凄惨描写,营造出浓浓的悲剧气氛,给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众  何勤文 《世界博览》2011,(24):70-71
日本人坚持认为捕鲸是无法替代的文化。但如此珍稀文化的日本,为何不担心他们的“文化”所依附的鲸类灭绝?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0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捕鲸委员会第45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就鲸鱼的命运再次展开激烈论战。一些捕鲸大户要求“开杀禁”,恢复商业性捕鲸,而反捕鲸的国家及生态保护组织则极力反对。会场内,两派唇枪舌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会场外,拯救鲸鱼的呼声与支持“开杀禁”的口号此起彼落……提起鲸鱼,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那犹如浮动小岛的可爱的庞然大物。鲸鱼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体长从一米到30余米不等,重可达数十吨。其实它的正确称谓应该是鲸,它属哺乳类动物,与鱼有本质的不同。称鲸鱼纯粹是一场误会,也许是人们见它生活在水里而习惯地将其归为鱼类吧。鲸的种类很多,如有  相似文献   

9.
日本老板追求的黑色企业文化这几年,只追求利润,剥削员工的"黑色企业"成为日本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之一。黑色企业强调,员工应对公司坚决忠诚,进行以精神主义为主的管理。"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是日本企业用人制度的优点,但是,它利用这些优点,故意强迫长时间劳动,损害员工利益。  相似文献   

10.
安倍获得国内支持,不是因为在外交上表现强硬,而是因为在经济领域政策得当,让老百姓看到了实惠。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在国内政策方面一直重视经济复苏,提出了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大规模公共投资等措施。其中,提高工资水平的措施引起了全日本的关注和支持。日本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公开表示支持,愿意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博览世界     
《世界博览》2010,(18):16-17
1写字间里的稻田日本东京的Pasona公司堪称最"原生态"的公司,在这座大楼各层的写字间里,员工们一共种植了200多种蔬菜瓜果,今年8月末,员工们还在"室内农场"里收割了水稻。这是一家劳动中介公司,公司希望通过自主农业给更多的人带来工作岗位。员工们亲手播种,然后灌溉维护,采摘下来的蔬菜都交到了公司的食堂,烹制成各种菜肴供员工品尝。  相似文献   

12.
正区域创新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日本政府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科学技术振兴",于2011年出台"区域创新战略支持计划"。本文基于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前沿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成果,对日本"区域创新战略支持计划"进行了解读。为通过科学技术振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科技振兴政策措施。"区域创新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期待家族式经营的"雇主"、对娱乐抱有极强欲望的"员工",加上追求高额旅馆介绍费的"旅行从业者"共同构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度假旅游。  相似文献   

14.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促进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产生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行为推理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魅力型领导对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作用机制,其中魅力型领导有利于促进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产生,变革开放性在魅力型领导和员工变革支持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坚韧人格调节魅力型领导通过变革开放性对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作用效果,建构了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预测模型。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可以通过对模型中各环节的干预,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激发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产生,促进组织变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精神训练对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下,日本企业精神训练通过特定的内容与方式,将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树立与企业一致的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动员广大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娟 《科技信息》2009,(29):352-353
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逐步转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形成的。员工培训最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发展起来。但随着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日本传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受到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的变革,日本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制度。他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要求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终身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未来与员工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国际企业员工培训的制度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重庆市10家企业的218名员工进行调查,重庆市企业员工除人际关系因子以外,其他9项因子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P<0.01)。其中管理人员和普通人员,已婚和未婚员工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员工的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有相关性。恐怖与客观支持、抑郁和社会支持总分之间相关明显。社会支持对躯体化、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具有预测作用。重庆市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低,与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播报     
正新设鲸保护区的倡议落空据外媒报道,近日在巴西举行的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上,关于在南大西洋设置鲸保护区的动议遭拒。由巴西、阿根廷和南非提交的相关议案在表决时未能获得所需的四分之三多数。据报道,22年来,巴西一直设法说服国际捕鲸委员会设置鲸保护区。但在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上,25个国家投票反对新设鲸保护区,其中有要求恢复商业捕鲸的日本、挪威和冰岛。日本代表团曾建议,接受在表决中实施简单多数程序,  相似文献   

19.
陈默 《世界博览》2014,(2):54-55
正据日本共同社3日报道,以104家日本企业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家企业表示2014年度将提高员工工资,占全体的17%。没有企业表示将上调基本工资。关于2014年的景气前景,7家企业认为"将扩大",67家预计"将缓慢扩大",总计为74家企业,占全体的71%。在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将绩效管理单独列出,甚至在日语里,绩效和业绩也是一用个词来表示的,这是因为日本的企业主相信他们的员工是努力工作的,而实际上大多数日本员工也的确会全力以赴为公司工作。是什么促使二者间有如此诚挚的信任呢?从表面上来看,日资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二者的信任建立起了制度基础,但究其根源来讲,则是日本企业整个制度文化环境所致,所以日本企业薪酬制度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构建员工参与培训活动影响因素模型,经过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主观准则、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支持通过参与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员工参与培训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员工的态度对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的行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提出企业应提供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培训活动,为员工提供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和文化支持,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培训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