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郑江红  胡冬青  安光玉 《甘肃科技》2009,25(11):133-134
研究不同起搏模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入选90例接受VVI型起搏器和DDD型起搏器、从I型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通过程控仪获取起搏器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随访4~6年(平均4.2±1.7年),W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AI起搏组较VVI起搏组及DDD起搏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低,生活质量总评分高(P〈0.05);心室起搏所占比例越高,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有限。AAI型起搏器较VVI型起搏器及DDD型起搏器能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以狗为实验动物得出的起搏脉冲宽度与起搏阈值的关系,并用据此设计的非侵入式起搏器作了80余例临床验证,其中30例是同丹麦生产DMS750型体外心脏起搏器对比的临床实验。文中还提出了用起搏心电图和脉波同时记录来判定起搏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起搏系统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目前时间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生物体内的昼夜起搏系统由起搏器及其传入通路和传出通路三部分组成。近来的研究,揭示了海兔和枣螺视网膜中的昼夜起搏细胞及其电生理学特性与传入通路的分子基础;在酵母菌、红色链孢霉等上的研究,则指出Ca^2+、cAMP、cGMP在生物昼夜起搏系统的上述三部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植入式起搏方式与临时性非侵入式起搏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非侵入式起搏器的技术要求和六点特殊问题,给出了实现方案和恒流脉冲输出式起搏器输出阻抗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阀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没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直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并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低阈值组P-R  相似文献   

6.
张盼  马娜 《甘肃科技》2021,37(20):160-163,103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改变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为非生理性起搏,而希氏束起搏、右室间隔起搏、右室流出道起搏等部位起搏均符合正常心脏激动与传导顺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就不同部位起搏的特点及对心功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6例患者进行了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VVI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研究植入VVI起搏器患者112例,按起搏部位随机分为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54例,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58例,观察两组间LVESV,LVEDV、LVEF、SV等指标变化。结果54例RVS组患者中14例LVEDV和(或)LVESV术后有增加趁势,RVA起搏组58例中18例LVEDV和(或)LVESV术后有增加趋势,但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性;RVS起搏组54例心功能无明显变化,RVA起搏组58例LVEF和SV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保证双心室电激动同步性,且对患者心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于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明确右室起搏的最优化位置,同时明确哪一类患者能够从最优化的右心窜起搏中获益。创新要点:首次明确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明显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在35%-40%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研究方法:随机分配进入中位间隔部起搏或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在基线状态下记录N-末端脑钠肽前体、六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超结果;随访18个月后观察上述结果变化。同时,根据射血分数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重要结论: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能够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窒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尤其对于左窀射血分数在35%-4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创新科技》2005,(1):55-55
对于很想控制体重的人来说,美食当前,很难抵抗诱惑,因此节食往往成为一句空话。最近,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胃部起搏调整器.有望帮助减肥者有效控制食欲。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经右颈外静脉紧急床旁漂浮电极临时起搏方法的疗效。26例采用床旁非X线条件下,经右颈外静脉穿刺,在黑泥鳅导丝引导下到达深静脉,将球囊漂浮电极置入深静脉,使之随血流漂浮送至右心室,根据电极进入深度结合体表II导联心电图特征、心腔内心电图ST段抬高以及起搏的效果确定有效起搏部位,实施紧急心脏起搏。根据体表II导联起搏心电图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改善,判断心脏有效起搏和电极移位,各为25/26例(96.2%)和2/26例(7.6%)。并发局部出血1/26例(3.8%),无穿刺部不可控制出血。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起搏方法。尤其适用于不易搬动又急需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以及需要溶栓或抗凝治疗而禁忌深静脉穿刺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薄冰 《科技资讯》2014,(14):210-210,252
本文对在心脏起搏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种氯离子通道进行综述,包括:内向整流Cl-电流,容积感受性外向整流Cl-电流及细胞内钙激活Cl-电流,上述通道在心脏起搏活动的调节及起搏活动异常类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经验,论述了技术要点和随访结果。证明该方法人工心脏起搏操作速度快,组织损伤少,病人痛苦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 (ENCP)治疗严重过缓型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5例严重过缓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ENCP治疗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60 .5岁。结果 :4例起搏成功 ,1例因胸部剧烈跳痛而起搏失败。结论 :ENCP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抢救严重过缓型心律失常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应首选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于C1C-2内向整流氯离子通道在心脏起搏活动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该通道在心脏起搏活动产生及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窦房结功能异常等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敏  王兴霞 《甘肃科技》2004,20(4):F014-F014
张明旭,女,1955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于兰州军区主治医师进修班;1993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甘肃分会委员。技术6级,文职3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经食管心房起搏终止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方法:共47例,采用超速抑制、亚速抑制.比较超速抑制与亚速抑制二者对心动过速的终止效果.结果:亚速抑制19例,成功11例(57.9%),8例未成功改用超速抑制.超速抑制36例,成功34例(94%),2例超速抑制、亚速抑制均无效,应用猝发脉冲后终止.结论:猝发脉冲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已经肯定.超速抑制终止效果明显高于亚速抑制(P〈0.05),而该种心动过速比较容易用起搏终止,缺点为不能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起搏参数、心电图、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并对研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68例,分为RVSP组(8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的变化并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LVEDD、LVEF和Tie指数;对LVEF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VSP和RVAP组在术后1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不良反应;经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RVSP和RVAP患者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且RVAP起搏心电图QRS时限RVSP延长程度更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RVAP组的LVEF较术前降低,LVED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RVSP术前后相比较,LVEDD和LVEF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的Tei指数显著低于RVAP,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QRS时限呈负性相关.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心室肌收缩的同步性,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心脏起搏只能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而对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心脏患疾一直是个难题,近些年来,浙江医院充分发挥其在老年性疾病方面的优势,开展心脏多腔多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在治疗这些更具个体特征和多种心脏功能失常的疾病上作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