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青云 《世界科学》2005,(8):32-3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在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南此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
杨先碧 《科学之友》2005,(13):23-24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谓的“机器人”,在英语里被称为"robot”。事实上这个词本来泛指一切“人造人”,因此在西方科幻小说中“robot”一词除了指钢铁型的机器人(mechanical men)之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等用生化方式“制造”出来的“robot”。而事实上现代科技所研究的机器人,大多属于“自动机”(automaton)一类,它们的智力还远未达到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那种水平。  相似文献   

5.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杀人     
人们一直幻想着发明一种机器人来代替自己劳动,这样人就可以从一些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智商更高的劳动。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梦想实现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使人类看见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出现对此给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解。尽管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可伤害人”,但是机器人杀人事件还是越来越多。 血淋淋的历史 机器人的愚昧导致了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发生。1981年7月4日,日本川…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7,(1):6-6
美国科学家最近制作了一个新颖的机器人,其外形像海星.但本质上它更像是一个人类新生儿.因为这个身为“可复原机器人”雏形的四脚机器不仅能识别自己所受的损伤.而且能据此调整自己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当大规模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助手——“机器手”出现之后,人们感到无比自豪。随着相关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机器人出现了。更让人自豪的是,如今,这些机器人已经走下了流水线,带着它们聪明的“头脑”和技能,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机器人,已非当年“机器手”的概念了。  相似文献   

9.
由于很大一部分科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未来,因此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和思考也就融进了科幻小说。 既然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就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当中,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多有强调,因而产生了许多“灾难”题材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作品。比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大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己所研制的“大机器”的深刻忧虑,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的《造房子!造房子!》则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它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据调查,机器人从1981年到2000年间给美国创造了6000亿美元的财富,预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机器人将超过百万。机器人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菲尼克斯惊呼:“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机器人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份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入’的功劳!”向人类“进化”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机器人”的名字正式产生。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机器人大致…  相似文献   

11.
坚守还是改变 在未来的3万年甚至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样子会和现在一样吗?假若你相信某些未来学家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将最终变成机器人。当然,这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和纯粹的机器人不一样。这些科学家说,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成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机器。亦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某种雏形,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电子芯片.它可以替换人类大脑里负责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知觉的海马体。在人类的大脑中,海马体经常会因老年痴呆症和中风受到损伤,而这种芯片就相当于一个人造的海马体。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12.
新潮科技     
可节省人类劳力的“附体机器人”;俄专家研制巨型“飞碟”;脑电波可制造“念力玩具”;遛狗新发明;二手咖啡能变成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13.
人类梦想过的“铁臂阿童木”真的能实现吗?如果机器人能理解人的心,那么制造出有心的机器人也并非梦幻。可是,机器人的心会放到它的哪个部位呢? 理解人心的机器人 据说美国已研制出一些机器,它们能代行人的心和思考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是美国位于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飞行模拟机,它能通过脑对光的反应的强弱来控制。随后,他们又利用这种方法开发出可利用脑波和额头血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军事机器人也将被重新定义。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剧作《罗苏姆的全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robot)这一词语,一开始它们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微不足道的机器人,但最后这些机器人杀死人类,导致人种灭绝。由此诞生了一个经久不息的科幻小说题材:机器人失控,变成不可阻挡的杀人机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生化机器人,他们的部分身体器官由机器所替代。虽然不少设想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是也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未来人类可能的模样。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一直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全方位、多领域普及机器人的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美元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人的功劳,请看──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关于机器人的三条规则并引起了轰动。这三条规则是:一、机器人不能对人构成伤害;二、机器人必须服从指令(除非有关指令违反第一条规则);三…  相似文献   

17.
<正>无论我们能否活看看到奇点的到来,人工智能终会与我们朝夕相处。"你们人类只是一种被设计出来创造更多智能工具的生物机器,你们已经抵达你们物种的金字塔尖了……你们的大限已到;你们已经达成你们被设计出来时所赋予的一切使命。"在一本生动描述机器人对人类发动战争的科幻小说《机器人启示录》中,一个有着婴儿外形、看似淳朴的机器人,这样教训制造  相似文献   

18.
《科学24小时》2011,(9):52-52
它看上去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机器人C·3PO的解体版,但这款机器人并非科幻虚构,它是最新科学成果,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它不仅拥有“骨骼和肌肉”,甚至还有能够认识并纠正错误的“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玩过机器人玩具,都喜欢看动画片里的机器人战士。如今,诸如《变形金刚》之类展现机器人魅力的科幻大片仍深受大众喜爱。那么,看了多年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现实中的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带着疑问,让我们一同到人气十足的浙江科技馆机器人展区来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20.
自组装材料     
滇川 《世界科学》1996,(2):21-22
自组装材料滇川编译未来更小型、更复杂的机器不能用现有的方法制造。它们必须制造自身我们的世界到处是机器——一由人类制造部件再由人类组装的无生命体。汽车、计算机、电话、面包炉及螺丝刀的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数量。尽管机器的数量激增.但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却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