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月,是苏轼世俗人生的精神后花园,也是苏轼人生残缺和精神超越的象征。苏轼把时代之悲、个人之悟都融进月里,他的月是作为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意向出现的,其特别之处在于融进了时代的风霜和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所以苏轼明月词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残缺主题。平静地面对人生的残缺,是苏轼人生的显著特征,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谓"此事古难全",苏轼总是不断地寻求正视人生残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自我排遣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既流露了苏轼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情绪,又体现了苏轼保持对现实人生的达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与苏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具影响力,两人出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诗歌主题与宗教思想的不同。泰戈尔诗歌宗教思想崇尚“宗教是通向上帝与自由之路”的理念;苏轼将“仁、善”看作人生最高的追求。通过对两人诗歌宗教思想比较分析,揭示其宗教思想内在的冲突与统一,为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有不同的意见,有同志认为,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典型意义是传达有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感喟,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理想和态度,并追求平淡情趣;另有同志发表不同意见。认为苏轼并非悲观厌世者,追求平淡也要分前后期并作分析。本文认为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本文最后对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作出了自己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韩愈和欧阳修的审美思想和文道观,形成了标新领异的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观、文道两本的审美主张、外求豪放,内求淡泊的审美理想和“率意”、“传神”的审美风格。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的美学追求中,建构了多维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呈现出合流的新特征,使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世态炎凉、仕途升降看得很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观和超旷。宋人的旷达建立在对人生处境冷静反观的基础上,其内涵包括对无奈的突破、对痛苦的超越以及寻求心灵的自适。旷达的处世态度是宋人普遍的选择。这种态度反映在词作上,产生了不少清旷之作,苏轼词是其中的典型。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别,对旷达内化的层次不同,他们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苏轼运用“诗心”创作了大量的诗化雅词。这些词既以词言志,表现了经世事功的儒家诗教观,又传递了力图排遣和化解人生之忧和经世之悲,崇尚老庄任道逍遥、追求高蹈隐遁的思想,还体现了一种不随物悲喜、随缘自适的佛禅理达之境。审视苏轼诗化雅词的心路历程,可以正确体认苏轼调和三教而显现出来的圆融、通达的独特文化性格和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9.
丰家喜 《科技资讯》2010,(21):239-239
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范昕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09-110
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达的凄婉哀思更是感人至深。本文试从该词中数词的运用这一角度出发来窥探其中的妙处。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前赤壁赋》入手,着重论述了苏轼性格中的轻蔑和自欺成份,指出它们的成因及其对苏轼人生意识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只上刻苏轼《水龙吟·雁》的宋代瓷枕。瓷枕本词句与传世本多有出入。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八月中旬,多化用杜牧《早雁》诗句,是苏轼思念寓居金陵家人的作品。根据瓷枕的时代、词的时代背景、文本来源及文学效果,瓷枕本应是更接近于原貌的早期版本,瓷枕文本对该词校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苏轼流传千古的遗闻轶事 ,从幽默的角度重新观照苏轼的人生形象和内在精神。文章着重归纳分析了苏轼幽默的类型、特征及其抗争厄运和苦难的生存艺术 ,从而展现了苏轼幽默的智慧光彩和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中国文坛的旷世奇才,一生坎坷多难。在曲折如梦的人生中,他没有沉沦,反而以其达观和智慧显示了自己的绝世才情,在逆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首屈一指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苏轼的AQ(逆境商)着手,通过研读苏轼在贬谪时期的作品来探讨苏轼如何在逆境中打造成功人生。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中有两妻一妾,她们对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积极的配合与推促作用,但各有其性格和角色意识,与苏轼感情投契的方式和程度亦呈现出差异,苏轼对前妻王弗除了喜爱更多的是敬重,对后妻王闰之感激多于亲切,敬重多平交心;真正成为苏轼红颜知己的却是伴随终生的侍妾朝云。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闲适观是在对短促人生、如梦人生的了悟、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从轻视功名、厌恶官场、归耕田园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轼闲适观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相似文献   

19.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20.
康顺理 《科技信息》2012,(4):198-198,200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描述了词人在中秋之夜的抑郁惆怅,也体现了他超然达观的生活态度,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该词文本的解析以及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中外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