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磁图(MEG)具有比脑电(EEG)信号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作为输入信号建立脑-机接口系统.提出一种脑磁图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首先对MEG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提取时域特征,最后采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行分类.将该算法用于2008年脑-机接口数据竞赛的数据集Ⅲ,该数据集为一个典型的采用MEG信号的脑-机接口系统.离线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取得了很好的分类准确率,对两个测试者(S1和S2)的分类正确率分别为5946%和4324%.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有效,运算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机交互模式,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技术已成为当前脑科学和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基于头皮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的BCI(EEGBCI)技术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头皮EEG非常有限的空间分辨率和易受干扰等特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EEG-BCI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因此,EEG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新方法研究已成为BCI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现有的信号处理方法中,空域滤波技术在EEG伪迹消除和任务相关神经活动获取方面表现出了较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在EEG-BCI系统实现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以运动想象BCI(motor imagery BCI,简称MIBCI)为应用背景,对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和共同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简称CSP)两种代表性空域滤波方法的原理及其性能进行介绍、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了改进思路.同时指出,ICA空域滤波方法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中更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状态空间的EEG信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分析的新途径,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的脑电分析的新方法.利用状态空间点间的欧氏距离来计算脑电状态空间的态密度和态方差.实验结果表明,态密度和态方差不仅计算简单,而且与脑电的关联维数和Lyapunov指数相比,更能有效地反映混沌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此外,还计算了基于距离协方差的脑电信号的奇异谱,并对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脑电信号进行解码研究,旨在挖掘其深层的特征表达,以提高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实验在获取"模拟阅读"脑-机接口系统的多维脑电信号后,将原始的通道特征构建成"脑电视频"的格式.其构造方法为:将通道按实际空间排布为二维矩阵,这样某时刻的多通道采样点在空间上形成一个"视频帧",这些空间信息在连续时间帧上的堆叠,形成"脑电视频".这种自然表达信息的方法,不仅包含大脑的空间分布信息,还反映了时间信息的关联,丰富了数据所包含的事件相关信息.借鉴图像领域特征学习的"局部感受野"和"权值共享"思想,搭建了自主学习脑电信号特征的3D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已打标签的脑电视频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之后对测试集进行测试.与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和传统的最佳单通道算法相比,分类正确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验表明,基于脑电视频的3D卷积神经网络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脑电特征,改善了模拟阅读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疲劳驾驶是引起众多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脑电作为一种直接反映大脑组织电活动的信号日趋成为评估驾驶疲劳检测与预警的研究焦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daBoost的组合型实验方法用于分析脑电检测疲劳驾驶。试验过程中针对不同受试者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Correlation Algorithm, ICA)处理分析,继而进行样本熵、信息熵、模糊熵和AR系数的特征提取;最后运用AdaBoost将最小二乘向量机基于三种核分类器集成为一个强分类器。试验结果显示,采用AdaBoost分类器分类效果优于单个核分类器,对疲劳驾驶平均识别率达到93%,五折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1.04%,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于脑电信号的安全驾驶辅助监控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Alpha波的异步脑-机接口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lpha波建立了一个脑-机接口系统,包括脑电数据采集、脑电信号分析、特征提取和分类,并进行了实时在线分析.该脑-机接口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异步,测试者可以任意选择何时启动系统,并随意选择4个命令中的一个进行输出,是一种更加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取得了很高的分类正确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沟通与控制手段,是一个涉及神经科学、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课题.基于运动想象的BCI系统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脑机接口系统.针对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脑电特征与运动想象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分类时,现有方法仍存在无法兼...  相似文献   

8.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3):8149-8154
实现了一个以液晶显示器(LED)产生刺激频率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脑-机接口系统(BCIs)。为了从脑电中提取出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信号,运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方法和基于Mallat小波及AR模型分析法这两种处理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离线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方法提取SSVEP信号都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率;而基于FFT的方法更适用于脑-机接口系统。因此用基于FFT的方法完成了这个SSVEPBCIs的在线实验。  相似文献   

9.
自由活动动物的脑电信号分析与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脑电信息识别意识行为并控制外围设备运行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交叉学科的热点课题,分析行为活动中的脑电特征是BCI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自制金属微电极通过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大鼠脑电局部放电,提取出与特定行为(抓食)相关的脑电活动特征信号,为大脑对行为的控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小波熵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不明确,影响认知特性的分析结果和可比性,本文确定了分解层数和Pn(第n个子空间信号能量与信号总能量之比)的选择和计算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脑电节律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节律特征的脑电小波熵分析方法,以构成节律信号的所有子空间为单元,统计所有子空间的能量和作为该节律的能量,经过计算得到脑电节律小波熵。基于该方法提取的脑电小波熵值描述了脑电节律信号的分布情况,同时结合小波熵值与脑电节律的联系,分析了小波熵值变化的原因,可追溯到脑电节律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相应的认知特性,初步建立了脑电信号-脑电节律-脑电节律小波熵-认知特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常脑电信号由于容易受到多种脑电伪迹的干扰而导致信噪比低,为了提高脑电信号的信噪比,使用一种基于度量的小样本学习模型来检测脑电信号中的伪迹,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网络的脑电伪迹识别模型(EEG Artifact Prototype Network,EAPNet)。该模型能够学习一个从EEG特征到目标空间的非线性映射,然后计算每个类原型表示的距离,并按此距离进行分类; 仅需较少数量的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就能实现对伪迹的准确识别。最后,在公开的脑电伪迹数据集TUAR(TUH EEG Artifact Corpus)中进行了伪迹识别实验,并将EAPNet模型与2个深度学习模型(EEGNet、全连接神经网络(FNN))及7个机器学习模型(高斯贝叶斯模型(Gaussian NB)、随机森林模型(RF)、逻辑回归模型(LR)、套索回归模型(Lasso)、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岭回归模型(Ridge)和最近邻算法(KNN))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1)EAPNet模型是一种高效的伪迹检测方法:在2-way 1-shot、2-way 5-shot、2-way 10-shot任务中,模型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69.44%、77.21%、80.01%。(2)在所有对比模型中,EAPNet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脑电特征的多模式想象动作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部位肢体想象动作诱发的脑电特征进行辨识,并提取出对应的思维信息,这是实现脑-机交互的经典方法之一,传统的左、右手双想象动作诱发模式下信息转化效率较低,引入多个肢体部位想象动作的多模式转化方法可望改善这一缺点.采用二维时频分析结合Fisher分析的方法,从典型受试者的多模式想象动作脑电信号中提取出有利于分类识别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和同步化特征信息,再使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双层分类器对多模式想象动作进行分类识别.本方法对于4种不同肢体部位的识别可以达到较高的正确率(85.71%).结果表明,多模式想象动作的诱发脑电特征信息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异性,可以用于脑-机交互思维任务的识别和提取,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基于脑电的身份识别的具体实现,并满足用户对于普适和上下文状态感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的身份及上下文状态识别系统的实现方案.针对一局域范围内身份识别的普适化需求(如各接口身份验证),提出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去噪、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各模块进行身份及上下文状态识别方法的普适化实现方案.并设计了具体实验来测试该系统.通过实验采集到5个受试者安静闭眼、听音乐闭眼和玩游戏后闭眼3种上下文状态的脑电信号,分别得到96.43%的身份识别正确率和92.31%的上下文状态识别正确率,证实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步技术,研究低频段光(θ波段)诱发的脑电信号及脑局部激活分布的同步化特性,旨在探索脑功能激活区和脑电相关区域存在可能关联.通过定量分析志愿者脑电θ波在刺激与静息2种状态下的功率谱,研究发现θ波功率在枕部(O2)、顶部(P4)、中央(C3)和颞部(T6)等区域均有较明显的增强.通过分析光刺激前后fMRI扫描图像序列,由Fixed effects模型分析发现志愿者枕叶(-3.42,-92.98,-4.77)、后扣带回(-8.00,-65.72,11.17)有较明显正激活,前额叶(7.97,42.21,39.63)、顶叶(-8.00,-54.36,49.87)、颞叶(-39.84,3.59,-22.98)、中脑(-3.42,-25.95,-7.04)等有明显的负激活.对EEG与fMRI信息的同步化特性初步分析表明光刺激脑电信号变化与局部脑激活局部区域(如枕叶)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olay序列调制的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机-接口是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而是直接将脑电信号翻译成计算机的控制命令。针对传统脑机-接口系统识别准确率低、可识别目标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olay序列调制的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系统。首先受试者必须注视着屏幕上闪烁的目标,通过脑电放大器对人脑表皮层产生的信号进行采集、放大、A/D转换等预处理操作,然后经过实时分析软件对预处理后的脑电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取出大脑特定获得下的特征;最后将其转换为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并将输出结果反馈给用户。系统选取了Golay序列对刺激目标进行调制,且运用模板匹配法对目标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识别刺激目标,且获得了93.75%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脑电空间关联信息与不同情感状态之间对应关系,基于SEED(SJTU Emotion EEG Dataset)情感脑电数据集,计算实验采集的不同导联脑电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通过小波变换获取脑电导联之间的小波相干系数,利用Hilbert变换提取各个导联脑电的瞬时相位,计算脑电相位同步指数。然后分别将皮尔逊相关系数、小波相干系数、相位同步指数作为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实现正性、负性、中性三种情感状态的有效分类。仿真结果表明,脑电的空间关联特征用于情感识别是有效的,可以达到91.5%的情感识别精度;利用脑电微分熵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获得了93.7%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并且脑电γ节律相比α、β节律更有利于情感识别。该研究可以应用于情感脑机接口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从头皮测到的脑电信号中把由深层源和浅层源产生的部分分离开,并根据深层源产生的部分观察大脑内部深层的电活动细节,在理论和临床上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比较深、浅脑电偶极子在头皮一组电极上所产生脑电的空间频率,提出了利用脑电的空间高频分量定位浅层源,进而把浅层源产生的电位从脑电中分离出去的方法,并且将Mar-quardt优化算法由空域推广到了空间频率域。仿真实验表明利用高频分量在空频域求逆可以较准确地定位浅层源,从而有效地把浅层源和深层源的贡献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燕楠  王珏  魏娜  宗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10):1237-1241
提出一种用样本熵作为特征进行注意力相关脑电信号的分析与分类处理、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实现分类器的方法.7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男性受试者接受了执行3种不同注意任务状态下的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样本熵分类法对注意任务相关脑电信号分类的正确率可达85.5%,优于传统频段能量法获得的分类精度(77.9%).这个结果暗示了样本熵能有效地识别出自发脑电中注意力相关信息,因而它可在脑电生物信息反馈治疗系统设计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脑力负荷过高会造成作业绩效下降和人因事故,过低则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所以研究操作人员脑力负荷状态非常有意义。现有脑力负荷分类方法利用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信号特征进行分类,准确率较低。所以,本文针对视觉和操作类脑力负荷提出一种基于脑电独立分量特征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采用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对脑电信号进行分离,直接对得到的独立分量提取四种不同频段的能量特征,最后将特征作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输入,对脑力负荷进行分类。由于直接使用脑电独立分量特征,所以分类精度高于现有方法,平均分类精度提高29.14%。本文还进一步发现脑电独立分量中存在的眼电伪迹对分类结果没有明显影响。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准确、自动的脑力负荷分类。  相似文献   

20.
使用脑电进行情绪识别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脑电的低信噪比、不平稳性以及受试者情绪表达方式的不同,不同受试者甚至单个受试者的脑电图情绪特征都会存在差异性,导致脑电样本在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模型泛化性能差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提升算法(boost)和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的双策略训练方法交替更新脑电情绪识别模型,梯度下降法在模型推理过程中更新网络参数,使损失最小化,提升算法用于更新脑电样本权重。在DEAP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效价、唤醒和优势度3个维度上的准确率分别为71.25%、71.48%和71.80%,且在跨被试数据集下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有效调整了脑电样本特征的分布,使其分布更均匀,从而提高了情绪识别模型的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