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先鹏 《科技资讯》2009,(23):58-59
电缆受重力、各种阻力、井眼流体的压力和加热等作用而伸长。考虑测井作业过程中电缆所受重力、各种阻力、井眼流体压力与标定时的差异,利用标准井中的测量结果确定电缆的伸长率,在作业井中选择合适的井段确定单位长度电境所受的平均阻力,结合井下仪器,电缆特性及张力测量结果等确定附加深度校正量,指导测井深度校正。  相似文献   

2.
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北站房工程的大部分管道处于室外或半室外空间,在冬季会有冻裂的危险。而电伴热方法可补充管道的热量损失,维持管道的温度,使得管道的温度偏差不会超过规定值,从而避免了管道的冻裂。阐述了电伴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特点,介绍了伴热电缆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技术招商     
智能PTC自控温加热电缆80288 智能PTC自控温加热电缆系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热伴热材料,是热能管道使用的最理想的节能产品,该类加热电缆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出PTC导电行为,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功率,而达到自控的目的。智能PTC自控温加热电缆运用于油田、炼油、石化、日化、船舶、发电、食品等工业管道的防冻、保温伴热系统,与传统的蒸气伴热系统相比,其综合运行费用只有蒸气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人工剥离电缆外皮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通过材料力学分析和有限元方法对电缆车削剥皮过程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和仿真模拟分析,研究了电缆车削剥皮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一种机械车削中间剥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并验证可行性。对电缆结构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电缆几何模型。采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分析与均匀化方法,进行电缆力学模型建立及参数的求解。建立影响车削剥皮质量的中间剥皮车削加工力学模型,研究影响剥皮质量的电缆弯曲与扭转变形力学特性规律,并进行了电缆线径、长度、切削位置因素显著性分析。分析了电缆绝缘外皮XLPE切削加工特点、刀具几何参数与材料选择,求解出了XLPE的修正J-C本构模型,运用ABAQUS进行热力耦合切削数值模拟,研究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与刀具角度对切削力、切削温度及切屑形态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缆线径对电缆弯曲和扭转变形均有较大影响,线径越大产生的变形越小。长度和切削位置对线缆弯曲变形影响较大,对扭转变形影响不明显。电缆XLPE外皮切削有限元模拟结果清晰直观,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和刀具前角对XLPE外皮切削形态和切割温度影响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继电控制线路系统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提出了自动生成设备端子排和电缆表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网络拓扑技术描述了电气原理图中继电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定义了继电元件的逻辑关系表和逻辑图,并采用二分图匹配法进行继电元件的逻辑匹配检查,使用Dijksrta算法计算设备间的最短电缆长度,应用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搜索网络拓扑图中的连通子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设备端子排和电缆表的自动生成问题,并且设计出的电缆总长度最短。实践证明,基于上述方法开发出的CAD软件能够自动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优化了设计结果,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电动汽车能量消耗,提高乘员舱舒适性,该文提出一种集空调、电池预热和电机余热回收为一体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了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理论分析,制定了整车温度控制策略。在AMESim环境下搭建了由驱动系统、电池温控系统和乘员舱等组成的整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对其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寒冷工况下采用正温度系数(PTC)电加热器及电机废热共同加热乘员舱的方法,降低了乘员舱PTC电加热器的使用时间,电池荷电状态(SoC)在车辆运行中的消耗降低0.20%~3.98%,整车温度控制策略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空心抽油杆蒸汽伴热稠油开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稠油井蒸汽吞吐生产中后期,利用空心抽油杆掺入中低压蒸汽方法进行井筒加热,能大幅度提高近井口处的产液温度,改善油井工作条件,从而延长生产周期,建立了描述该工艺井筒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蒸汽参数对井筒温场及抽汲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伴汽量的增加,井筒的有效加热深度也增加,有效加热范围内的产液温度和井口油温也会明显提高。该工艺特别适用于中浅层稠油生产井。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电伴热系统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以满足不同的低温环境和工艺要求。位于北极圈的LNG工厂是全球首次在极寒地区的(-50,℃)天然气开发项目,电伴热系统设计所用产品涵盖了瑞侃所有产品系列,包括集肤效应电伴热产品,以满足不同工艺系统的需求。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设计了8种典型的配电电路供选择。设计了电伴热系统控制网络,对重要工艺系统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电伴热中间接线箱、转换开关和温度控制器采用了集中放置设计,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同轴电缆组件中PIM问题的研究是现代大功率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介绍了一种同轴电缆组件的等效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预测电缆组件产生的PIM与频率、电缆长度的关系,这对于通信系统中电缆组件的要求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北九州市新规划热供给区域的热电并给系统导入效果.根据东京的能源消费功能单位,推测了北九州市的能源消费功能单位.利用不同建筑用途的建筑面积和能源消费功能单位,计算了北九州市新规划热供给区域的能源需要量、设定了单体空调系统、锅炉系统、电主热从及热主电从的热电并给系统等4种能源供给系统,并计算了各系统的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初期投资、运行费用和单纯回收年数、计算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运行费用,新规划热供给区域导入能源供给系统时,热电并给系统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和传统电磁采油增产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的新型井下三相工频电磁感应加热油气储层的电磁采油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电加热采油工艺应用效果 ,研究了常规抽油井及各类电加热井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通过对各类井筒温度分布曲线的综合分析得出 :在电加热工艺选井方面 ,对高凝、高含蜡油井 ,应选择液量在 4 0 m3/ d以下且含水较低的井 ;而对于稠油井应选择供液能力较好且含水较低的井 .在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时 ,应根据油井工况综合分析 ,结合各类电加热方式的不同特点 ,依据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合理设计各类电加热井的工作参数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较好解决了稠油及高凝高含蜡油的开采问题 .  相似文献   

13.
单井电阻加热采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电磁场理论、能量守恒原理和两相流原理,给出了单井电阻加热油藏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油藏电导率和油层厚度对电热效率的影响以及电阻加热油藏中的温度分布问题,讨论了输入电功率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输入电功率越高,原油采收率增加的幅度越大,随着无因次油藏电导率的减小,电热效率提高,有效加热半径也增大。在电阻加热油藏工艺中应防止电极处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传热学和两相流原理,建立了超稠油双管泵下掺蒸汽井筒加热降粘举升过程中蒸汽与产液沿井筒传热与流动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蒸汽与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进行了抽油杆柱受力分析与抽油杆柱设计。运用该模型对辽河油田一口井的超稠油双管泵下掺蒸汽井筒加热降粘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只要加大掺汽量或提高蒸汽干度,该项工艺可用于超稠油开采。这一结果为避免抽油杆柱的断脱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全液压稠油热力开采系统的采油装置及其液压技术原理,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了井下流体热力学研究.通过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得到当原油的井底温度一定时,液压油在系统中具有与其等效的加热效率,进而得到原油的出井温度与液压油的输入温度及原油保温所需的液压油最小输入温度与液压油的流量基本呈线性关系.验证了该系统对稠油的加热和提采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比较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也为进一步研究井下流体传热情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电压工业频率电流加热油页岩,可以在油页岩内部形成等离子体的通道,利用产生的等离子体与导电通道碳化的内表面对油页岩进行加热,实现油页岩的原位裂解.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油页岩三维耦合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高压工频裂解油页岩的温度场分布.在电压为1000V,工业频率电流为5A时加热6min,油页岩电极中心部位的温度达到597℃,在电极附近30mm范围内,温度达到347℃,满足油页岩裂解需求;随电流的增加,相同时间内油页岩被有效加热的温度增加,并且有效热解的范围增大.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可知,高电压工业频率电流加热裂解油页岩技术,升温速率快,能量有效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7.
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方程分析法 ,结合工程判断 ,导出了一套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建立了低压三维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型系统 ,提出了进行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单井电加热油藏采油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单井电加热油藏能够在油藏中建立起稳定的温度分布 ,有效地提高油藏温度。油藏温度是井筒径向距离的函数 ,温度沿径向距离近似地按指数规律衰减。对于有一定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选用周期性加热采油生产方式 ,其经济效益较好 ;对于冷采产量很低或没有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宜选用周期性焖井预热采油生产方式 ,并根据油藏特点和产出液情况优化焖井预热时间和生产周期。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 ,加热电功率大 ,油藏温度高 ,但并不是越大越好 ,当功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加热功率 ,油藏温度增加并不明显。在电加热油藏的采油生产过程中 ,电加热功率不稳定 ,随生产时间变化。油层电导率低时 ,输入电能利用率高 ,加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工作,研究给定尺度油舱的重油在加热棒加热及热油注入的两种情况下,油舱重油的热扩散问题。采用加热棒加热重油和注入热油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的平均热扩散和空间分布规律。从数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加热棒加热油舱内的重油,油舱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显著升高后达到稳定温度,分别经历了重油温度线性增加、升温速度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减小和稳定段三个阶段,且温度达到稳定时在空间范围内变化不明显;注入热油情况时,油舱内重油温度随时间升高速度大于加热棒加热的温度升高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线性段温度升高较快、弯曲段升温速度明显变慢和稳定阶段,且注入的热油温度越高,油舱内的重油温度越高,重油温度沿油舱的展向变化也非常小。与加热棒加热重油相对比,注入热油后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采用注入热油的方式对增加油温和油的运动速度具有显著的优势。数值分析结果可为沉船重油回收加热棒布置提供参考,热油注入模拟可以解决油舱内重油流动缓慢、在抽油口难以抽出重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导热油夹套高温加热存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传热系数和热效率低等不足,开发了一种新型传热夹套,即从夹套的上封板插入搅拌装置和电热棒,选用能促进轴向混合的螺旋桨叶,利用夹套的不对称性,通过搅拌装置有效促进导热油的湍流混合,强化传热,实验表明,在很低的转速下,整个夹套上的温度已经相同;随着转速的增加,夹套传热系数明显提高,新型搅拌传热夹套的传热系数是整体式夹套的3倍以上,是螺旋板式蜂窝点夹套的2.5倍以上,新型搅拌传热夹套特别适用于分子蒸发/蒸馏和中小型反应设备的加热过程。  相似文献   

20.
蒸汽吞吐井采出过程的压力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汽吞吐井采出稠油时,经常利用电缆加热,正确设定电缆加热时间、温度、范围可以节约开采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本首先建立了井筒径向传热和产液径向传热模型,适用于产液需要或不需要电缆加热两种情况,然后对产液、油管、套管、水泥环的温度分布和产液的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比较了预测值与实测值,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总体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符,这种数值模拟方法能有效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