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近年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一直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两系法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又一次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选育水稻核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AdvanceinBreedingNucleogeneticMale—sterileRiceinChina¥//黄群策(湘谭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早期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育种家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通过雄性不育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技术构想,在70年代中期最先实现水稻杂种优势生产利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是在杂交试验过程中提出并逐渐完善的,它的早期探索大致经历了40年代提出技术构想、50年代积累物质和认识基础、60年代试验探索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杂交中籼稻是安徽水稻的重头戏 安徽是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常年220万公顷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籼稻占80%以上,其中又以杂交中籼为主.尽管安徽杂交水稻面积较大,但水稻平均单产却相对较低,据报道,安徽粮食作物及小麦、甘薯、玉米、大豆的单产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唯有水稻低于全国平均亩产18.8千克.近年来徘徊在400千克左右,低于邻近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尤其2003年中稻抽穗灌浆期间遭受盛夏异常高温热害,全省杂交中籼稻平均亩产仅387千克,比全国的平均亩产468.16千克低17.34%.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全省21.33万公顷两系杂交中籼平均亩产却高达495千克,略低于全国两系稻507.75千克的水平.由此认为安徽水稻单产的提高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其中杂交中籼稻是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近年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一直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两系法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又一次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新途径。其发现的雄性核不育材料在短日低温下可以自交结实,用于繁种,省了保持系;在长日高温下,花粉败育,自交不能结实,可以利用其配制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杂种优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种优势是一种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杂种优势理论的创立使常规育种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前作物品质改良的重要内容。植物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很多作物没发现雄性不育系,或缺乏相应的恢复系等,这大大限制了杂种优势的利用。植物分子生物学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领域,已在一些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一些应用研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我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9.03—9.6万hm^2,总产量在27—28万吨,面积位居三大作物之首,产量仅次于水稻而位居第二。而夏玉米的播种面积又占了我区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9%以上,因此抓好夏玉米的生产至关重要。由于夏玉米生长在高温多雨的5—9  相似文献   

8.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总产7000万k左右。为了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了优质杂交水稻不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川香优2号产量为668.0kg/667m^2,比菲优多系1号(对照)高11.9%,抗性强,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一、单交种的选育和推广单交种比双交种有更显著的杂种优势。单交种的产量更高,单交种比双交种平均增产15%,且制种较简单,植株整齐度也较高。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迅速推广种植玉米单交种。美帝在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已由种植双交种改为重点发展单交种。1969年它的单交种种植面积已占玉米总面积的50%以上,匈牙利近年来也已改为着重发展单交种和三交种。据1970年的计划单交种的播种面积达到玉米播  相似文献   

10.
赵彪 《大理科技》2005,(1):61-63
1前言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产量在全球粮食作物中居第四位(继小麦、玉米、水稻之后),它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逐步上升.加工产品呈多样化发展。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据统计2001年全国种植面积达466.67万公顷,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5.总产超过600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的1/4.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1.
孙波  陶梅 《大自然》2012,(6):6-7
水稻源于亚洲,现已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稻米成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为了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从1964年起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三系法"于197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近年来,科研人员又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育成一批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大面积产量潜力达12~15吨/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四川作物育种科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发展时期,特别是80-90年代发展时期的进步大,成绩显著。育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00个以上,创造和发明了杂交水稻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水稻的无融合生殖“SAR”系;杂交玉米的山区育种模式及“三高”自交系和T型、C型、类型及G型雄不育系;小麦系统应用冬春麦杂交模式及T型雄不育“三系”配套;棉花的“洞A”雄不育系及“两用系法”制种;棉花高抗枯萎病源;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等。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作物新品种(组合),实现了全省粮、棉、油品种(组合)的四次更新换代,储备了一批超高产的、优质的、高抗病(虫)的后备材料,为21世纪的超高产育种奠定了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4%以上。我省种植面积约8万多亩,主要分布于河西、陇南地区。水稻在我省的最高产量达1400多斤。平均亩产比小麦高。单从水稻的产量来看,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积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早日实现我省粮食上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  相似文献   

14.
利用雄性不育和杂交优势培育高产水稻,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人从事这项研究,但至今没有在生产上使用。我国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短时间内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水稻,投入了大面积生产。一九六四年湖南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在稻田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进行观察研究。一九七○年,华国锋同志指示:“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交给群众去搞。”实行领导、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许多省市、自治区组成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科研协作组,使这项研究工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应用于诱导栽培作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是基于两个作物亲本杂交的杂种第一代,具有早熟、高产和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即杂种优势)这个原理而被提出的。通过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诱导作物雄性不育以后,选择具有高产性能的作物亲本与其杂交,所获得的杂种第一代的优良性状可以提高栽培作物的单位面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的粮食库中,水稻无疑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作物。为解决吃饭问题,古代的祖先、现当代的科学家,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质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当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相继出现,而杂交水稻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并于70年代在水稻试验田里收获了成功的硕果;21世纪初把研究结果推向田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植,使杂交水稻占据了中国水稻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雄性不育系的繁殖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不育系繁殖首先必须认真做好隔离,严格除杂除劣,切实保证纯度,另方面还须采取措施以提高产量。前者是质量问题,关系到杂种群体的整齐度和优势表现,后者是数量问题,影响到制种面积的大小,也即杂种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速度。今年早造我们对不育系大田繁殖作了一些初步观察,不育系和保持系同时播种,同时移栽,行比1:1,株行距6×6,单株植。抽穗前后父母本均割除剑叶,盛花期每天人工辅助授粉一次。因赶晚造制种季节,不育系种子边熟边收,产量以广陆银(不)最高,种0.3亩,实  相似文献   

18.
四、利用雄性不育的谷类作物杂种的育种杂种第一代植株表现出比双亲旺盛的生长发育,并且产量也显著增加的现象,自古以来就知道这是杂种优势。如表2所示,美国玉米收获面积在1933年起的30年间逐年减少,但产量却显著增加。这是由于单位面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2倍,其原因的大部分被归结于优良的杂种种子的选育及其种子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已突破4亿亩,总产量2880亿斤,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的26%和30%,在全国玉米布局中,我市尽管属北方玉米区,但由于受干旱高海拔低温等因素制约,尚未跻身全国、甘肃的主产区。随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的蓬勃兴起以及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玉米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目前在全国主产区面积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北方特包农业区扩大玉米种植,将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种植的约800万公顷杂交水稻,从研究文献以及这从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都充分地证明了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热带与温带地区异质的杂种F_1产量每公顷约10吨。在有利条件下,产量表现出20—30%的杂种优势,但热带季节变化很大;在较低温度下,杂种具有较低的产量优势。杂种F_1的产量优势主要地是由于增加了小穗数与较大的粒重。在相对低的氮水平下,杂种F_1的产量潜力高于常规育种的半矮秆品种。有关基因作用与配合力的报导表明,水稻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两种效应都是重要的。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往往大于特殊配合力的效应,但存在充分的例外,因此,应进一步利用杂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