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勇 《奇闻怪事》2012,(10):22-23
科学资料表明,现在的地磁场正在减弱,在过去的百年间地磁减少了大约5%。如果按这个比例继续减少,再过大约2000年,地磁场就会完全消失。但是,从最新的观测结果获知,地磁的减少速度正在加快,有可能提前1200年就会消失。那么,地磁的逐渐消失,将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知道,正因为地球上有磁场,人们一旦在荒  相似文献   

2.
关注地磁场     
周凡 《科技信息》2007,(24):221
地磁场在近一个世纪里,呈现出加速变化的趋势,地磁环境因此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热点。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地磁场的起源、变化规律和其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AP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试验和分析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减少,不仅对南半球气候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到北半球,使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在地磁场的翻转过程中,由于磁场变弱,大气中的臭氧会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剧变,推动物种灭绝。我们的地球能够拥有温润的大气,很大程度仰赖于地磁场的保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磁场其实并不"坚挺",它的两极会不断反转,引发磁场强度阶段性地消减。在那个过程中,大气还好吗?地球生物怎么样了呢?  相似文献   

5.
林之光 《科技潮》1999,(7):23-25
人类早期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区小气候的改变,所以几百万年间人与自然还能相安无事。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爆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氯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氯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氯层变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相似文献   

6.
 地磁场漂移不是孤立的,而与地球发电机制密切相关,是地球发电机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笔者用《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一文所建立的地电荷发电机制,对地磁场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地球运动对地电荷运行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及其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地磁场的漂移机理作了探讨,是对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阐释.由此构建了由地球运行、地电荷、地电流、地磁场、地电场、地内电磁感应电流、空间电场构成的地球发电机制,及其正交系统;探讨了地磁场西漂及漂移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玉林 《科学世界》2005,(12):11-11
由于人造含氟物质引起大气臭氧层破坏几乎在整个地球上都在发生。臭氧洞是指在南极上空的特殊大气环境下,臭氧层所出现的特别被破坏的现象。日本气象厅根据地面的观测结果.再加上对美国NASA的人造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对大气臭氧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臭氧洞的面积是过去的4倍。  相似文献   

8.
刚刚出版的《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地球的“腰围”(中间的部分)正在变大。正在美国进行的这项研究显示,在1998年之前的20年中,地球的腰围一直在缩小,但是从大约4年前起,即1998年之后,又转为膨胀,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研究人员在过去25年从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仔细研究后,注意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发现极地冰冠的融化在地幔引起了一种反弹的效应。地幔指的是地心和地壳之间的部分,实际上是很厚一层近乎融化的岩石。研究人员说,地球表面的东西,如海平面的升高,并无法用来解释这种急剧的变…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地球,是一个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这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大自然经过3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造就的.地球上目前到底有多少种生物?科学家还没有定论,因为,大量的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目前已被发现的大约有150万种.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地球上曾经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恐龙,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异而灭绝了.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过程.然而,今天的地球,正经历着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一次和前五次不同的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乱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地球上越  相似文献   

10.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并为区域复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高新技术应用和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并科学管理极地系统的系统工程学。20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复杂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笔者研究了地球与地磁场结构,地磁场起源及地磁场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发电机学说在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上得到较多的证明,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地球磁场学说.地磁场变化与地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震前的地震电磁异常效应,其中地球电离层出现的局部或区域性的异常扰动可能是与地震有关的震前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人们知道,许多动物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特别是对于回游、迁徙性的动物,地磁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地磁场不是固定不变的。据古地磁学研究,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的倒转使许多生物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螃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它的内耳有定向小磁体,对地磁非常敏  相似文献   

13.
在固体地球的假设下,从电子在转动参照系中的Newton运动方程出发,运用经典的电子气模型,指出了地球在自转发生变化时将产生惯性电流,从而影响地球磁矩.由此推论:地磁场有可能因短暂时间内地球自转角动量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小行星、陨星等与地球的天体碰撞,对地磁场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包括地磁场的反向.  相似文献   

14.
人类离不开太阳,而太阳又时时威胁着人类。太阳每年都规律性地以它的能粒子“轰炸”地球。地球大气层与粒子的冲突产生了北极光。北极光如同美女蛇,对人类的危害是决不容轻视的。欧洲的科学家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相继在北欧的极地建立了科研站,目的是通过对极光的观察和研究,实现对宇宙空间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5.
殖民外太空     
《奇闻怪事》2013,(2):66+1-4
虽然有关2012地球末日的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但人类如何面对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球灾难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地球并不是始终适宜人类生存的。众所周知,大约20亿年前太阳膨胀使地球的海洋沸腾,当时的地球并不适宜生物存在;除此之外,数十亿年之后仙女座星系将与银河系发生碰摘,人类或许将从地球上被抹杀;同时,约550千米宽的小行星带时常掠过地球轨道,科学家评估每隔30万年会有一箱小行星碰摘地球。  相似文献   

16.
人们知道,许多动物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特别是对于回游、迁徙性的动物,地磁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地磁场不是固定不变的。据古地磁学研究,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  相似文献   

17.
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最早的动物出现在6亿多年前,并以其纷繁的特征和多样的种类适应了森林、草原、海洋、荒漠、极地等各种生境,占据了地球的各个角落。最早的人类出现在200~300多万年前,早期的人类与其它野生动物一样面临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茹毛饮血、采食野果的方式在与自然抗争中而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18.
地磁场虽然很弱,但可以延伸到地球外很大的空间,像幔帐一样,保护地球少受宇宙辐射的侵害。如果地磁场消失了,除了用于指示方向的罗盘将彻底失灵外,还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其他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与生物的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地磁场研究历史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地磁场强度是认识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对生物的磁效应,特别是趋磁细菌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潜在应用作了分析,这对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与地球相撞,将地球撞飞了一大块,这一大块后来就成为了月球。这次撞击还使地球的地轴倾斜了一点,因此我们的星球现在是在倾斜着绕太阳运行。这是两大改变。现在,在一年中,照射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阳光量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断变化,先是南半球向太阳倾斜,然后是北半球。这种循环促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没有季节人类处境悲惨这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如果没有地球的倾斜,人类的处境将是悲惨的。忘掉现代科技,忘掉蒸汽机,或者切片面包吧。在一个没有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