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病毒都对人致病,所以病毒分为致病性病毒和非致病性病毒: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如今发现了许多新的对人致病的病毒,或者说,新的病毒找到了更为合适的人类宿主。  相似文献   

2.
与病毒共存     
<正>提起与病毒共存的观点,不少人都觉得不现实。病毒的存在就是为了繁衍和传播,而这一切都是要以破坏宿主细胞为基础的。对人类而言,病毒的流行不仅会导致个体的死亡,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在不断深入。而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遏制了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但是,诸如艾滋病病毒、新冠病毒、狂犬病毒等病毒,仍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而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药物,我们仍无法在短期内战胜这些病毒。因此,与病毒共存的话题也在不断被热议。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10月16日宣布:沉寂数年的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在乌干达北部古卢地区,已经有63人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其中43人已死亡,且死亡人数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自人类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93人死于埃博拉出血热。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埃博拉病毒为题材写了一部名叫《热区》的畅销小说,此小说对埃博拉病毒做了可怕的描写,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次…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治疗癌症的各种方法,现在已有10多个研究小组正在尝试用病毒治疗肿瘤。他们培养对正常组织无害的病毒,或者改变致病性病毒的遗传特征,然后把它们投放到肿瘤内,期望这些病毒能够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不损伤正常的组织。这里所说的病毒的作用机理,不同于那些把有关基因带入癌细胞、进而矫正癌细胞的遗传错误的病毒的作用,其秘密就在于,这类病毒只在癌组织内进行复制和传播,并随之杀死癌细胞。好比在癌组织内引起一种链式反应,最终蔓延到肿瘤的边缘,而不影响周围的正常组织。目前研究人员已发现6种这类…  相似文献   

5.
与烟草曲叶病毒伴随的新型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已报道的两种粉虱传双生病毒DNAβ分子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分离物扩增到一类环状DNAβ分子,其全长分别为1333和1338nt,序列分析表明,Y5DNAβ可能编码8个可读框(ORFs),病毒链和互补链各含有4个ORFs;Y8DNAβ可编码7个ORFs,病毒链含有4个ORFs,互补链含有3个ORFs,除茎环结构TAATATTAC外,DNAβ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基因组DNA-A序列几乎无同源性,Y5和Y8的DNAβ全长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85%,而与已报道的胜红蓟黄脉病毒(AYVV)DNAβ及棉花曲叶病毒(CLCuV)的两个DNAβ的同源性为51%-65%,免疫捕获PCR及粉虱传毒实验表明,DNAβ分子包裹在双生病毒粒子中,并伴随病毒由烟粉虱传播。  相似文献   

6.
范氾 《自然与人》2010,(2):48-53
有一种病毒,它的外形酷似子弹,但杀伤力远比普通子弹大,这就是狂犬病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狂犬病病毒真的像一枚子弹.“弹体”似圆柱体,一端有圆角.外面裹着紧密的脂蛋白。  相似文献   

7.
南非妇女倍受爱滋病病毒打击在南非,爱滋病病毒正迅速播散,最近的估计表明受感染的人数已超过30万,此数字每年成倍增长.尽管第一位传染上病毒的人是搞同性恋的男性白人,今日病毒传扬最快的还是在黑人人群之中,且受感染的妇女要比男人多.研究表明社会上对经滋病的...  相似文献   

8.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07,29(5):265-269
非常有名的病毒学家曾断言病毒是死物,你相信吗?本文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述评了病毒的起源、演化以及病毒与人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发现新的致命病毒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报道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致命病毒,并在“科学”杂志上作了描述。去年9月,在布里斯班附近的昆士兰地区好几个农场的14匹马死于这种病毒,还有一位澳大利亚的驯马人在试图抢救这些马匹时也死于这种病毒。在报告疾病后的仅...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英文简名(AIDS)的音译。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免疫缺损”既非遗传,也不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现在已经查明,健康人如果受到一种特殊病毒的袭击,就会产生“获得性”,并被摧毁其免疫系统。这种特殊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1.
Alan  J  Cann  王克夷 《科学通报》2006,51(6):678-678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第四版)以简明、清晰、图文并茂的风格论述现代病毒学.内容包括病毒基础知识、病毒颗粒形态、病毒基因组、病毒复制、基因表达、病毒感染、病理机制、亚病毒介质等.书后附有词汇和缩写、亚病毒感染剂的分类、病毒学历史等.最新版增加了“病毒和凋亡”、“噬菌体和人类疾病”等新的小节,增加SARS等热点.在每一章前列举了学习目的,每章后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列表,内附有光盘,内含互动的学习资源,对本书的每一章加以补充,该书在国外的许多院校作为推荐教材,美国微生物学会称其“特色鲜明,比同类书中的任何一本都更适合大学生使用”.  相似文献   

12.
正当科学家们警觉地关注埃及禽流感病毒(H5N1)发生的行为变化时,现在又检测到另一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禽流感病毒以来,病毒学家就一直在跟踪这种病毒。自从1917~1919年那场灾难性的大流感爆发以来,尽管科学家们对流感已了解很多,但有一点仍没弄清楚,即引起大流感的病毒的不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3.
范宗理 《自然杂志》2006,28(5):260-260
病毒当之无愧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生命形式。它寄生于细胞,攻击的主要目标是细菌。病毒控制着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并在地球化学过程如碳的循环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病毒以海藻为食大肆繁衍时,释放出大量的二甲硫,足可影响到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戴燕梅 《科学之友》2007,(7):128-129
通过对几种网络病毒的系统介绍,揭示其对社会及网络用户的危害,提出了预防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整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16.
范刚 《科学之友》2008,(2):149-149
文章从计算机的病毒分类谈起,进一步分析了如何预防和查杀病毒及其后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范宗理 《自然杂志》2007,29(2):86-86
在HIV和SIV的表面上,长有名叫“刺突”的突起物,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结构研究显示,这些刺突呈三脚台状,装配成簇,暴露在病毒粒子的表面上。  相似文献   

18.
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董晓楠  应剑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7,52(9):1021-1027
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近年来病毒多爆发于亚太地区的热带区域。为了研究人类肠道病毒的进化历程以及遗传变异性,我们搜集了全球在1970年至2004年间分离的532株病毒的序列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完整或接近完整的VP1片段序列(全为891个氨基酸)。经过两两序列比对以及遗传距离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病毒株属于先前分类的B或C型。同时,也观察到一种特殊的不属于任何分型的毒株R13223-IND-01,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病毒分型。在B型和C型病毒中,存在着一些区别于同型其他亚型的“孤儿株”,它们的出现在病毒进化分析中有重要的意义。此外,VP1片段上有6个位于离散位置的氨基酸存在共变异的现象,分析发现这种高比例的共变异与病毒亚型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范宗理 《自然杂志》2005,27(3):129-129
禽流感病毒H5N1已经对亚洲的家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同时它在人类中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危险性也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在家养鸭子的肠道里大肆繁衍,但并不伤害鸭子。2004年发现的新的H5N1病毒,主要由鸭子散播,并可存活相当长时间。因此,控制病毒传播的任务比以前认为的要艰巨许多。  相似文献   

20.
概述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的开拓性贡献使他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原种类一院病毒(Prion),并阐明了它们潜在的作用机制。斯坦利·普鲁西纳把院病毒列入了众所周知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感染原表中。院病毒通常以无毒细胞蛋白的形式存在,但它具有将其结构转化为高度稳定的构象的潜能,这种构象最终导致有毒颗粒的形成,成为人类和动物所患的几种致命痴呆型脑疾病的致病原。院病毒疾病可以是遗传性的、横向传染的或散发性的。脑病区呈多孔海绵状,这是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