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油田部分开采区域为了研究油田水驱效果、水淹规律、小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等地层流体最真实情况,通过研究决定在渤海油田部分开发调整井,优选合适的取心钻头、密闭液等进行开发调整井密闭取心作业。近年来该项密闭取心技术在渤海油田开发调整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于渤海油田开发调整井开展不同油层水淹程度与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研究,优化开采方案,进一步识别区域岩性组合特征,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及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3):124-124
本期学术论文审稿意见三则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从室内研究向现场实施的过渡阶段,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期第28-31页刊登的"烃降解型微生物强化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微观机理研究"一文,以微观透明模型模拟油藏孔隙介质。通过驱替实验定性研究了烃降解型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观机理,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陆相特高含水油田固水提高采收率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沉积油田非均质性强、原油黏度较高,采收率普遍较低,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分流量方程和相对渗透率曲线出发,提出固水增油理论,假设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部分可动水固定为不可动水,减少油水两相系统中水相的饱和度,相对增加原油的渗流能力,改善原油渗流状况。建立固水系统储层物性、油水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近似求取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对固水系统重新注水开发时,含水率下降,采收率提高,含水率下降幅度和采收率提高幅度均随固水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对特高含水或近废弃油田实施固水增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可将无效或低效开采转变为有效或高效开采,延长油田寿命,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三次采油的方向,利用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非均质级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观刻蚀薄片水驱油实验和真实岩心水驱油CT扫描研究油水运动状态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非均质性从级次上分为单一孔喉级、局部孔喉组合级与岩心孔喉连通级。油田生产压差形成的动力与毛细管力、黏滞力构成的阻力,以及注入水沿着孔喉中央的驱替速度与沿着孔喉表面的剥离速度的相对大小控制了油水的运动。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为单一孔喉的孔内贯穿作用、润湿捕集作用、角隅滞留作用,局部孔喉组合的旁超作用、指进作用,以及岩心内部的窜流作用。指进作用造成的斑块状剩余油及窜流作用形成的连片富集型剩余油是研究区后期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加密钻井就是油田在一次开采,二次开采之后,所钻的附加井。对于均质油藏,加密钻井仅仅能够加速原油开采,而不能提高原油采收率,但它可以提高无储层连通非均质油藏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认识其形成机理和形态分布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按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成因,将剩余油划分为岩性变化剧烈型、层间干扰型、局部高点型、厚油层顶部型、压力平衡滞留区型等5种模式,并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定量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主要剩余油成因类型为"厚油层顶部型"和"压力平衡滞留区型",聚合物驱在注聚阶段主要是以"调剖"机理为主,在含水恢复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都是以"增加平面波及面积"机理为主;相对于"虚拟水驱开发",聚合物驱主要在含水恢复阶段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岩心实验,利用T2谱对不同孔喉半径的含油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微观剩余油含量较高的孔喉半径分布状况;基于大、小孔喉并联模型,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考虑微观储层条件下的主要作用力,对原油的滞留机理及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孔渗关系方程,确定了剩余油的动用界限,结合目标区块不同孔喉半径对应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对策。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倍数的增加,大孔喉中的油逐渐驱出,水相逐渐变为连续相,小孔喉中形成“注水绕流式”的滞留剩余油;随着小孔喉半径的增大,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减小,目标区块潜力孔喉半径为35μm,对应的临界驱替压力梯度为0.06MPa/m;上述成果应用到渤海SZ、QHD陆相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调整,由定向井反九点注采井网调整为水平井联合定向井行列、五点井网,采收率分别提高14.1%、15.2%,极大改善了高含水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最新提出的注入水低矿化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问题,展开了对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全方位研究。通过对文献 调研、实验和油田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低矿化度水驱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黏土微粒迁移储层微观改造和润湿性转 变,其机理包括微粒迁移、多官能团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高价阳离子桥接、双电层离子扩散、pH 值变化、低界面张 力、降低油水流度比、盐溶作用和胶结物溶解等,各种机理相互协同作用增加原油采收率,由于储层条件不同,会出现 某种机理缺失或者某种机理占主导的情况。如果油田具备低矿化度水驱的必备条件,那么控制好注入水的矿化度便 能够提升5%~20% 的原油产量。低矿化度水驱技术不仅成本低、油田施工步骤相对简单和环境污染小,还可以用于开 发海上油田,充分展现了该技术在未来油田开发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经某一开采阶段之后油层中末被采出的原油可分为剩余油和残余油两部分。驱油剂未波及区域内的原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驱油剂波及区域内残留在孔隙中的原油为残余油,其分布一般是离散的。这两类原油是提高采收率技术实施的对象与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油田许多区块已处于生产开发后期,油井因出水、出砂等多种原因致使油井报废,大量的剩余储量不能采出,原油采收率较低,应用侧钻水平井技术这种增产措施开采老油区未动用的剩余油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本文对中半径侧钻水平井筛管完井工艺进行了研究,该项技术通过配套对老区油井的稳产、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的原油粘温关系敏感,馏程初馏点低,馏分产率高,其地质特征有利于通过蒸汽的超覆作用来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后期油藏的采收率.六中区克下组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试验的实践表明,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加密调整,转注蒸汽开发,采收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吞吐一轮后采用间歇汽驱的方法进行热力开采可获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在国内众多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复合砂体内部不同级次的渗流屏障对地下油水运动,特别是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因此,地下单河道砂体的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而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时,储层中的剩余油高度分散,可动用难度愈来愈大,必须系统地理清储层的非均质体系,深入研究砂体内部结构和流动单元等更深层次的问题。露头考察表明,很多看上去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实际上是复合河道砂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单河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在油田开采及开发工作中,大家熟知,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注水与注气措施后,油层原油的采收率仍旧保持在50%左右;有些油田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不能采用人工压力驱  相似文献   

14.
盐沉析法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是结合塔里木轮南油田高温高盐油藏特征,以高矿化度油田地层水为基础,研发的一种新型的深部调剖技术。本文借助于微观物理模验装置分含油和不含油两种模型对沉析法提高水驱采收率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盐沉析法主要是通过提高注入水波及范围、改善了层内非均质性,使原油发生不同程度的乳化等3个方面的作用机理来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砾岩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的原油粘温关系敏感,馏程初馏点低,馏分产率高,其他质特征有利于通过蒸汽的超覆作用来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后期油藏的采收率。六中区克下组油藏注水转注蒸汽开发试验的实践表明,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加密调整,转注蒸汽开发,采收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吞吐一轮后采用间歇汽驱的方法进行热力开采可获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剩余油“势控论”的初步构建及再生潜力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潜力区的新类型与新领域.由此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剩余油的“势控论”理论,摆脱了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富集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的束缚,同时,建立了“动态富集再生油藏成藏模式”,为目前油田剩余油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油田的挖潜领域与方向.这将对我国老油田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二次采油期的延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开展了原油物性实验、相态分析和注气驱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注氮气驱油为非混相过程,注二氧化碳驱油为混相过程;注氮气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驱替微小孔径中的原油及重力分异形成人工气顶置换顶部剩余油;注二氧化碳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及降低油气界面张力;非混相注气驱油比混相开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以产乳化剂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为对象,利用微观渗流物理模型模拟油藏条件(65℃,10 MPa),研究该菌株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通过对比其与菌群的综合作用,揭示乳化功能菌对整体驱油效果的贡献;通过对比外源发酵与内源激活2种方式对剩余油驱替效果的差异,揭示生命活动的独特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有效乳化分散剩余油,促进其剥离与渗流;该产物促使原油分散形成的油水乳液黏度较原油的原始黏度提高2~70倍,有助于改善深部孔隙的油水流度比、增大波及体积;并能够改变孔隙壁面的润湿性,提高膜状剩余油的驱替效果;模型内激活的微生物依靠特有的界面趋向性和原位代谢,比外源发酵方式多采出21%的盲端剩余油,包括化学驱无法波及的深层盲端。依靠上述机理提高微观模型总采收率达11.2%~13.5%。  相似文献   

19.
严重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在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己进入高-特高含水采油阶段,但油藏内仍然有约50%的可采储量,它们的分布日趋分散、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油藏(或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文章对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的开发现状,从开发地质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动态预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关键。重建适合开发后期的具有预测功能的储层地质模型,对稳定东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埕东油田主力油层Ng34层为研究对象,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测井二次精细解释每米8个数据点成果,对单井小层内部储层参数进行非均质再划分,建立了层内超精细三维非均质油藏模型;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历史的拟合,定量分析了厚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层内油水运动规律、渗流机理及其在不同开发阶段的特征;并成功地对不同注水开发阶段储层物性变化进行了时变拟合,定量分析了高渗透、非均质、正韵律油层在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