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科学与艺术”这个课题的理解上,我认为应首先明确何为“科学”。在以往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会上,李政道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发言:“我建议探讨的主要题目是‘艺术与科学’,而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须知概念涵义的含混不清是理论错误的重要“基因”。因为概念毕竟是理论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在谈到关于中国美学的概念时提出:“对中国美学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范畴、规律(如‘赋’、‘比’、‘兴’、‘风’、‘神’、‘气’、‘骨’、‘韵’、‘味’、‘意’……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解剖,尽可能予以现代化语言的表述,准确地阐明其在美学理论上的实际含意”的意见。并认为,这已成为“中国美学史研  相似文献   

3.
财经剪贴     
联想在美遭“偷袭”戴尔陷入“邮件门”5月30日,中国多家媒体曝出“戴尔销售人员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通过电子邮件劝说IBM的原客户采购戴尔产品一事”。据报道,戴尔销售人员在该组信件中写到:“要知道,联想公司是一家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最近刚刚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将〔1〕中定义的Fuzzy“与”、“或”算子作适当的推广。文中引出了“弱F—‘与’、‘或’、‘中’算子”和“强F—‘与’、‘或’算子”等概念,并给出了若干相应性质和例。  相似文献   

5.
智囊动态     
《科技智囊》2004,(9):112-112
全新打造客户服务体系(本刊讯)从今年8月份开始,为给读者和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科技智囊杂志社开始打造系统化的客户服务体系。以价值传播和关系营销为核心的“科技智囊”,旨在重建“媒体”、“客户”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传播咨询”、“客户”及“读者”的服务体系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科技智囊”客户服务的定位。新建立的客户服务体系将售前、售中、售后的一系列服务工作系统结合,将“服务”概念导入流程,将“服务”意识灌输给员工,再结合杂志特色推出客户/读者呼叫服务、网络推广服务、市场调研服务、信息反馈服…  相似文献   

6.
以语素“洋”构成的“洋×”(或“洋××”)一类词,往往认为表现了“崇洋媚外”思想,如有的说:“‘洋火’、‘洋灰’、‘洋钉’、‘洋锹’等带‘洋’字的叫法含有殖民地性质,不宜沿用”。 诚然,“洋火”、“洋灰”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是少得多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  相似文献   

7.
“刚进入新公司,两眼一摸黑,不得不理清复杂的人事关系。等摸清了其中的奥妙,也是该‘走人’的时候了。都说是业绩导向,其实是政治导向,‘空降兵’大都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对“空降兵”的感受,也许3次“空降”不同企业的黄俊杰感受更深。  相似文献   

8.
服务科学     
正服务科学的概念是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由IBM的Almaden研究中心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于2002年提出的。现代企业依靠技术、通讯、信息、自动化和全球化,在由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复杂网络环境中运营,并通过技能和能力的共享而共创价值。服务科学就是研究这种复杂服务系统的新兴交叉学科。服务科学研究和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IBM在郭士纳时代完成了“计算机制造企业”向“全球性服务企业”的转变,那么现任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则是要把IBM从“e—Business"’时代带进全新的“On Demand”时代。在他看来,“On Demand”时代的来临,将为IBM和整个行业创造出极其巨大的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及其“理性”的批判实质上揭示了“理性”重建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理性”创造出一种排斥差异、妨碍区别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概念,阻挠思考,从而技术理性制约下的科学课程不利于其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理性’’的本质是强调对原则问题永远持怀疑态度,决不执着于据说的公理,而是对一切都不想当然.因而,‘‘理性”重建必须摒弃“技术理性”,意味着对批判性思维的主张与鼓励.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向认为“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是“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词,回答‘怎么办’、‘多少’或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等问题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置成分”。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补语是置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的成分;第二,从语义上看,补语是从不同角度对其前面的动词加以补充说明的。由于补充的角度不同,补语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补语、处所补语、可能补语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清人汪中揭示了“三”、“九”作为虚数的用法之后,学者们又相继考出“五”“七”“十一”、“二十六”、“七十二”等的虚指用法,此中,有的还进而探讨虚化的原由。有人从数字本身去寻求这种原由。樊縯说:“这种括约观念是将‘五’当中数,因为从‘一’到‘九’,‘五’在中间的缘故。因此就将‘五’以里的诸数看作小数,或作少的代表;‘五’以外的诸数看作大数,或作多的代表。”闻一多等也说:“在十为足数的系统中,五是半数,五减二得三,是少数,五加二得七,是多数。古书中说到‘三’或‘七’,往往是在这种意义下,作为代表少数或多数的象征数字的。”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专业技术教师(以下简称“职业教师”)的职业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职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任职资格、新师资的培育、在职教师的进修方向等等一系列理论根据问题,故我们提出职业教师的职业特性这一命题。 一、职业和教师职业 所谓职业,《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这样解释:“(1)从一般意义上,指劳动者能足够稳定从事的并赖以生活的工作。在此意义上,‘职业’与‘工作’、‘岗位’等概念近乎同义,比如‘工作介绍所’也称‘职业介绍所’。(2)从社会学角度,指劳动者足够稳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先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科学人文的素材,这是一笔宝贵财富。那如何渗透科学人文来构建科学精神呢?本文从“用‘人文’求真——相信事实、尊重证据,科学真情为支柱;用‘人文’求善——尊重学生、珍惜生命,个性发展为目标;用‘人文’求美——欣赏自然、和谐相处,合作交流为探究”三方面进行阐述,构建起学生“真”、“善”、“美”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过去许多年以来,我们承担项目任务时没有从任何的计划、估算、跟踪等过程和技巧上受益。在与客户的谈判期限到来之前,我们没有制定项目计划,没有采取任何标准化的评测工具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只是在到期日之前,推动团队没日没夜地工作。这就是所谓‘死亡行军’。”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科技潮》2005,(6):3-3
“我去超市专挑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或者字样的东西买,可说句实话,到底是不是‘绿色’的我也不清楚。这些东西要是还不安全,别的就更没法吃了。我好像已经得了‘食品恐惧症’,看什么都不放心。我家预备了一把牙刷,凡是能刷的水果、蔬菜在吃之前都要好好刷刷。”日前,在一家电视台做记者的刘畅针对媒体频频暴出的“苏丹红”、“哥罗芳”、“石蜡油”、“丙稀酰胺”、“双氧水”等食品和护肤品的安全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阴阳五行没有科学的影子,连‘伪科学’都谈不上,简直是反科学”。针对“东方思维是否能拯救现代科技”…  相似文献   

18.
企业服务模式创新要以客户的利益价值为出发点,通过客户参与服务过程,共创客户价值。文章基于客户价值理论视角,选取医院为研究对象,并以"趣医网"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平台实施为例,结合调研数据,分析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如何以客户为核心,探讨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以客户就医体验满意度为目标的客户价值创造过程,就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客户价值体现与创造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IBM的副总裁在科罗拉多滑雪胜地度假时,遇到一位已离开公司好几年的同事,在聊天中他问这位朋友:“你可不可以坦白告诉我,IBM到底有多优秀?”这位朋友听了之后,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都知道,IBM的宣传部门天下第一,经常向员工灌输‘IBM不亏待员工,IBM有多好,多独特,你也因此而独特。’这就是宣传,你我心知肚明。”副总裁刚开始态度很诚恳,但是听到最后,表情却变得很冷酷。但是这位朋友仍继续说“我可以告诉你,和众多公司比较之后,IBM的宣传一点也不假。”副总裁听完后就开心大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