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最初二、三十年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资产阶级实行了“高工资、高福利和高消费”的政策,资本家奴役和剥削工人的手段有了某些变化。资产阶级及其报刊大肆宣染:它们的国家消灭了阶级对立,实现了人人平等幸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说:“从财富分配的观点来说,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最接近于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人繁荣昌盛的理想的。”一九七八年日本报纸上也写道:“日本终于建成了‘高福利(高收入)、低负担’的社会,实现了世界上罕见的无下层的‘高平等’社会。”而我们有些人则怀疑马克思主义关于无  相似文献   

2.
<正>福利国家居民眼中的本国个税制度收重税没问题,就是有钱人逃税太容易瑞典是北欧高税收高福利国家的代表,而法国的税收制度十分完备、完整,是欧洲国家税收体制的典型。总体来说,两者都是国家通过税务政策追求财富平衡,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而两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对本国税制比较满意。瑞典是世界上税负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我所知,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级别,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征税额是32%~34%,针对高收入者的征税额则是40%。  相似文献   

3.
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1962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面临着新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威胁,进入了1963年。西方国家的统治集团回顾去年,十分沮丧地悲叹,这是“令人失望的一年”;展望来年,更是不胜惶恐,惊呼西方经济“已达繁荣的末期”,“世界范围的经济萎缩就在眼前”。一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和西方统治集团的自我招供都继续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治之症日益深重。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悖论--对法国福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高福利制度为法国人民提供了保障,但也有不少弊病.它造成产品的高成本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从而使法国经济陷于长期的不景气状态,并且出现了高失业率.同时,福利经费也赤字累累,难以为继.但在法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高福利制度难以进行根本的改革,消除它的弊端,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的.  相似文献   

5.
瑞典被视为西方“福利国家”的样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它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住房问题是社会福利中一个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重要方面。瑞典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很有特色。按总人口830万计算,1984年瑞典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5平方米,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二战后,严重的房荒曾迫使政府全面考虑对策,这为瑞典今天住房情况的改善奠定了基础。政府当时提出消灭房荒,消除拥挤不堪现象,改善住房条件以及降低房租等四个目标。此后,瑞典议会又多次重申上述目标。1967年,议会再次  相似文献   

6.
所谓社会福利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对于这种政策,应如何估价,人们有不少议论。最近几年,由于经济衰退,欧美各国又开始大规模砍削福利项目,不少国家已陷入要“砍”福利而又不能“砍”的进退维谷的窘境,有的甚至引起了政局的动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推行有先有后,名目有多有少,但基本原则和实质是一样的。因此,下文就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例,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福利的内容、实质及前景作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斗争的产物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主要经济部门陷于瘫痪,失业人数一直保持在1,300万到1,700万之间,几乎占当时工人总数的一半。整个危机期间,工人罢工持续不断。所有的罢工  相似文献   

7.
"西方中心论"是西方人建构的,由一套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平等观念组成的理论。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它分别表现为种族主义、普世主义和差别人权论思想。某些西方主流媒体对臧独分子分裂中国行为的歪曲报道,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维护世界人权"口号背后的"西方中心论"实质。  相似文献   

8.
贺梦禹 《世界博览》2011,(17):41-41
瑞典是北欧高税收高福利国家的代表。而法国的税收制度十分完备、完整,是欧洲国家税收体制的典型。总体来说,两者都是国家通过税务政策追求财富平衡,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而两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对本国税制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封建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打开,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事务,并在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把办新式教育看作是达到他们洋务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洋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丹  鹿礼男 《当代地方科技》2013,(22):83-83,108
一百多年来,欧洲在福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得以借鉴。但是随着福利水平的高涨,高福利制度国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欧债危机的爆发更是凸显了高福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二者关系的反思。欧洲福利制度的建设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什么参考和借鉴,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0,(22):11-11
中国的崛起让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倚重国家的、半市场性的经济——即“国家资本主义”——比较适合于满足现代世界的需要。建立在专注于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正在被“北京共识”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混战的日益剧烈,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航运战,也渐趋于白热化。航运战正由商业竞争,转入由各国政府出面的政治外交战领域。这次航运战,是以美国为一方,同以西欧十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和瑞典)和日本为另一方之间的、一场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航运战的一些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各国的船队在战火中损失惨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殖民地、附属国的掠夺,需要依赖海运,于是大力建造船舶。它们的船队在1947—48年间即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而在美国侵朝战争时期,特别是英、法侵略埃及,造成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生怕苏伊士运河被切断,进一步加紧制造船舶。1957年,西方各国造船厂接到的订货达三千五百万总吨(绝大部分为油船)。从1956年到1960年,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典,是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枝繁叶茂。经过社会民主党的长期努力,瑞典建立了令很多国家羡慕的福利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瑞典模式"。而我国进入21世纪后,先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瑞典模式在推进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平等等方面都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毛病新症状失业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二次大战后,特别是战后最严重的一九七三至七五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失业这个老毛病出现了一系列新症状。第一,失业人数在战后二十年的所谓“高速发展”时期没有减少,在一九七三至七五年危机期间急剧增加,在这次危机过后继续上升。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下简称西方国家,包括北美、西欧、大洋洲国家以及日本等)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九五○至七○年的二十年中,增加了将近一倍半。但是,  相似文献   

16.
“瑞典模式”给瑞典创造了显著的成就。它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它的经验对正在实行改革的国家有何值得借鉴之处?请看——许多年前,瑞典就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国富民丰的"橱窗"。随着近几年世界改革大潮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改革者才真正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面非同寻常的"橱窗"。  相似文献   

17.
实际工资工人的工资区别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前者是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后者是以工人的生活资料表现出来的工资,它表明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名义工资不能说明实际的工资水平,例如名义工资不变,则物价上涨、捐税加重、房租提高的结果,实际工资就会下降。战后时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某些阶层,由于坚决斗争的结果,名义工资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生活费上涨得更快,捐税繁重,他们的实际工资仍低于战前水平。“实力地位”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帝国主义便开始积极扩充军备,在国外建立越来越多的军事基地,拼凑侵略集团,发动“冷战”,策划新的战争,企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压力,进行威胁和挑衅,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其意志,这种方针叫做“实力地位”政策。“冷战”这个名词是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李普曼在1947年最先创用的,意  相似文献   

18.
欲向西方进军的中国社会精英没有忽略“软件”建设, 公务员和党员干部都是礼仪班上的勤奋学生。 在开发自己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中 国的商业精英们从没忘了也要打入西方 市场。于是,在悄然推进他们的经济远 征之时,出自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不仅要 学会资本主义的商业技巧,也得学会从 前的阶级敌人们的举止风度。经济学是 心理学,也是社会学,现在,为了使自己 的货品顺利登陆西方的海岸,他们开始 学习西方社交礼仪,甚至花费高昂代价 请来一位瑞典老师。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前半期发生的“美元冲击”和“石油冲击”,震憾了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体系。为整顿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的混乱局面,摸索建立所谓“健全的经济秩序”而诞生的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六月二十八、九两日将在东京举行第五次会议。借此作一回顾,对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  相似文献   

20.
5 社会     
, 《世界博览》2012,(22):12-12
“黄金十年”缓解了老百姓的压力 尽管城乡差距扩大,但中国确实建立了福利国家的框架。 英国《卫报》记者在安徽采访时发现,中国农村的孩子现在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和免费午餐带来的好处。中国国内媒体就过去的10年喊出了“黄金十年”的口号。管理部门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政治遗产:建立福利国家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