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介绍西南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对其垃圾填埋量和组分进行分析,依据ICPP产气模型对填埋场潜在填埋气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2013~2023年的运行期间,预计该填埋场填埋气的平均产量约为61.25×106m3/a.研究了填埋场填埋气的处理现状,指出发电是该填埋场填埋气的最佳利用方式.同时,为准备利用填埋气发电的填埋场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的回收是一项经济可行且对环境有益的技术。本文描述了填埋气的组成和性质,分析了影响其产生的因素。介绍了目前我国垃圾填埋气存在的产量大、增长速度快、无控制排放和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指出了我国进行填埋气回收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前景,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在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艺 《科技资讯》2012,(19):104-105
本文介绍了垃圾填埋气的一些净化利用方法,重点设计了一种简捷实用、经济可行的填埋气体利用工艺。为城市垃圾填埋气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省外资讯     
《今日科技》2011,(6):20-21
北京"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近日,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及所属三个课题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实施期间,开发完成填埋气制清洁燃料中试设备一套,并在安定卫生填埋场建设填埋气年处理量560万立方米示范工程一座,可实现年产LNG239.4万立方米,相当于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利用的重要性及其经济环境效益,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的情况,结合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提出了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利用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当前国外和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综合利用的发展及现状,对填埋气的产气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接着列举了五种填埋垃圾产生的填埋气的综合利用途径。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垃圾沼气回收利用的措施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填埋气的回收利用,既能减排温室气体,又能回收能源。分析了填埋气产生的原理和过程,对目前出现的填埋场产气模型进行了分类,并系统地分析了各种产气模型的计算方法、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为填埋气体的大规模利用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竖井抽气条件下的填埋气压力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垃圾填埋气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的规划设计,目前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现场抽气试验的方法确定相关技术对数。文章通过分析填埋气在垃圾体中迁移运动的特点,建立了在抽气条件下填埋气体的迁移运动模型,该模型综合反映了垃圾体内填埋气产生量、抽气量、培训班圾体气体渗透系数、抽气井埋深、覆盖层厚度及特性对抽气效果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可计算抽气时垃圾体填埋气的压力分析,并可分析计算不同条件下抽气井影响半径、抽气井埋深等重要工程参数,可为填埋气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珂  刘勇 《科技信息》2010,(19):414-414,396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的泄露和散发对环境的危害,分析其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阐述其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分析了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MSW卫生填埋处理的问题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MSW的传统处理方法非但不能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利用,而且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分析了国内外MSW堆放、填埋等代表性工艺中存在的高浓度有机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填埋气的回收利用等问题,并就我国MSW填埋场的良性运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料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动力学建模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对影响燃料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将燃料量作为复合自变量进行燃料系统建模的必要性,确立以燃料指令、分配系数、机组负荷、转速和燃料低位发热量作为其简单自变量,采用模块化的灰箱建模法建立燃料系统动态模型.对仿真与实际机组的燃料指令和流量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以燃料设计热耗量为枢纽的仿真系统燃料流量修正方法,建立了更加精确的稳态模型,提高了联合循环动力学模型对于燃料种类变化的适应能力.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气、液燃料的切换、混烧过程及机组起动过程进行了数字仿真,分析研究了其动态特性,表明该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方法Ⅱ.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体系为案例,通过经济性分析,利用已建立的物质流与经济性综合评价最优化模型,对不同情景进行了蒙特卡罗法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一般条件下,家庭物质回收和二次物质回收后,采用沼气发电和渗滤液回灌的卫生填埋对垃圾进行处置是模型建议采用的处理处置技术体系,此时生活垃圾中的C,H,O,N,S 5种元素的最终流向主要为回收利用部分、填埋体部分和填埋气部分。在填埋费用昂贵条件下,家庭物质回收和二次物质回收后,对垃圾进行分选,分别进行焚烧、堆肥和填埋的选择频率达到70%,是模型选择的经济性最优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灵敏度分析表明,分选垃圾的沼气发电收益,卫生填埋费用,分选垃圾大型发电费用,大型炉排炉费用,卫生填埋发电收益等参数对技术政策选择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配以适当的催化剂使其热解,可获得品位更高的燃料气和燃料液体,从而提高生物质中能源的利用价值.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直接燃烧生物质作燃料而言,经济价值高,热效率高,并且对环境污染小,运用这种方法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填埋垃圾生物质三相演化过程与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主设计的大型实验装置室内模拟生活垃圾填埋厌氧降解过程,研究填埋垃圾生物质降解固、液、气三相演化及稳定性特征,探讨垃圾物质损失过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一次性填埋处理方式下,填埋体系产甲烷菌适宜的微生物环境条件形成缓慢,抑制了非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稳定的协同代谢作用,垃圾填埋气产出表现出滞后时间长、产率峰值高、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模拟实验前期持续的水解产酸主导作用使垃圾生物质累计损失量逐渐升高至7.15 kg,后期产甲烷主导作用使累计损失量快速下降至4.75 kg;抑制填埋垃圾生物质好氧降解,减少液相生物质扩散迁移损失,快速形成多种微生物菌群的协同代谢,促进垃圾生物质的气相转化,是垃圾填埋场生物质损失过程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填埋气体通过孔隙(或裂隙)介质向外界迁移和释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其运移受到周围环境的温度场、水分场和应力场变化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对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研究动态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多场耦合理论在填埋气体运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填埋介质中气体的渗流促成了内部热能以对流的方式发生转移,导致了填埋体内温度场再分布;填埋体内温度场的变化,改变了填埋体的热物理性能及结构特征的变化,从而将会影响气体的渗流特性,即应力场和渗流场发生改变.同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津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MSW)的构成与其含量,主要进行填埋气焚烧S1、填埋气发电S2和焚烧发电S3 3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分析.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垃圾焚烧发电CDM项目、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发电CDM项目为例,通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计算方法计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量,并比较3种情景的协同减排.结果表明:S1、S2和S3的协同减排效应分别为0.602,t,CO2e/t,MSW、0.657,t,CO2e/t,MSW和0.777,t,CO2e/t,MSW,比较结果为S3S2S1.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对填埋气运移以及抽气压力对渗滤液回灌效果的影响,基于非饱和两相渗流理论和垃圾体一阶动力学生化降解模型,借助Open FOAM开源软件平台,采用改进的Picard迭代方法,建立了填埋场液气耦合运移数值计算模型,并与前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建立的模型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液气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渗滤液回灌改变了填埋气的运移路径,加速了填埋气的运移,提高了填埋场的抽气效率;渗滤液的回灌效果受是否有抽气井及抽气压力的影响,抽气条件下渗滤液回灌效果远优于不抽气条件下的渗滤液回灌效果,而抽气压力大小对渗滤液回灌效果影响甚微,但总体上仍是抽气压力越小,渗滤液回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严格的热力学平衡和复杂化学反应平衡的方法.对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中的多种过程气预热流程(包括燃料气再热炉预热、酸气再热炉预热、高温气掺合预热及高温气掺合结合换热器换热预热)进行了一体化的模拟研究.介绍了主要的模型方法.在微机上实现模拟.完成一种流程的模拟只需约5 min.本流程模拟能为快速工艺设计和流程方案对比提供依据和手段,亦能为现有装置的标定改造、优化操作参数、提高硫收率以及保护环境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汽车清洁燃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燃料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介绍了气态烃、醇类、生物柴油、合成燃料、氢、二甲醚、燃料电池等目前正在开发的清洁燃料,并对其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使Ni-YSZ阳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能以碳氢气为燃料气稳定工作,采用化学镀银法对电池阳极进行镀银改性研究,在750℃分别以氢气和乙烷为燃料气,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测试前后的阳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阳极镀银后,电池极化电阻减小,放电性能和抗积炭能力提高.化学镀银法镀银10 min的电池在750℃以氢气为燃料气时,最大功率密度463 m W·cm~(-2),比未镀银电池增加28.6%,以乙烷为燃料气时能以330 m A·cm~(-2)恒流稳定运行24 h.这使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碳氢气为燃料气稳定运行成为可能,将为污泥资源化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