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羌绣面临的问题与灾后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县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而且2006年取得了羌绣、羌绣之乡、羌绣故里文化产权注册商标。羌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民间刺绣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羌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近年来,随着阿坝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阿坝州羌族刺绣文化高高树起了羌族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旅游区的成功开放,赢得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代表,羌绣成了阿坝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的羌绣也开始多了起来,规范羌绣的产业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四川阿坝州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3个领域多个项目,具有很大开发潜力;但现实保护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在调查、总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后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灾后保护与传承的注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依据,运用文化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从法律体系、文化环境的构建与保护、我者"民间"走向他者"民众",我者"视野"走向他者"视野"等方面,论述了5.12汶川地震之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四川阿坝州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3个领域多个项目,具有很大开发潜力;但现实保护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在调查、总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后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0%以上,是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的发源地。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优势,针对四川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依托民族医学博士点、藏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选取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可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种类型;(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州)行政中心为核心密集区向周边市县圈层状递减的规律特征;(3)九大类型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布局集中程度较高,其余类型空间布局较为均衡;(4)河流、经济与人口、民族分布以及政府对"非遗"的传承管理等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康巴地区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相关的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为切入点,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为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掘康巴文化与藏医药的形成、发展、传播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康巴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孕育发祥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康巴地区藏医药的学术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结论康巴地区藏医药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之一,进一步推进康巴地区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康巴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2006年度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四个方面,对一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信息化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文献资源.利用现代声像信息技术,原生态、客观、形象、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建设和利用大理这块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淀厚实的声像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1.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开发历史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选择19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AS软件的运算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区域.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州各类型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强调在区域发展和建设中必须重视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从羌族传统体育灾后面临的发展危机着手,客观地分析了地震后重建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重建羌族传统体育原则,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指向性措施,以期为地震灾后重建和进一步发展羌族传统体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袁博  吴冠仲  柳杨  李虓  沈林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5):10902-10909
羌族碉楼是羌藏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极具历史文物价值。近年来地震频发,四川阿坝州、甘孜一带羌族碉楼出现开裂、崩塌等病害,为有效保护该类历史文物建筑,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并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耐震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等技术手段验证了钢筋笼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碉楼需要通过加固措施提升结构整体刚度。加固后的碉楼屈服位移有小幅增长,延性提高17.2%,峰值承载力提高37.5%。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加固后碉楼出现轻微、中度、严重和完全四种损伤状态的概率明显小于原结构。加固措施对结构延性和承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也能有效降低结构易损性,加固措施合理,可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威胁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和寻求治理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为例,从对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的深层次考察角度出发,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内生困境及其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主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作为当地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机构,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加工、宣传、研究和开发,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对于促进军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梳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类型及代表性单体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均方差法、加权求和法对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 江滩景观、武汉体育中心、夜间灯光景观、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主干道等12个代表性单体为特品级文化遗产,不仅是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对象,而且是同类赛事举办时应重点建设的内容;2) 几乎所有武汉军运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形象提升和社会价值,而纪念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价值都只是一般或较高;3)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社会形象提升、政治和文化教育价值很高,而其他价值都只是较高,技术价值最低.在军运文化遗产后续保护、开发和利用时,应分层开发与利用不同级别的军运文化遗产,分类开发与利用不同类型的军运文化遗产,加快武汉军运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17.
羌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学的重视和保护性发掘,许多学者不断加入到羌文学研究阵营,涌现出不少羌文学研究的论著。他们在论著中展示了羌族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神话、戏剧以及羌族当代文学,这对于研究羌族文化与促进羌族同各民族相融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测定了141例黎族和52例汉族健康成人红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经u检验,黎族人群SOD和GSH-PX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菩日文献》的价值出发,阐述了保护古籍文献对于继承藏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并从《菩日文献》的文物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提出了对古籍实体进行文物级别的原生性保护;对古籍内容进行再生性保护,以及对古籍版刻工艺、修复技术、鉴赏方法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