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以往时黔滇东地区盘县盆地的研究资料,从含气性方面研究煤储层厚度和煤级;从煤层气储集运移方面研究其裂隙发育程度;通过对盖层、地下水动力等封堵条件的分析,揭示研究区具有有力的控气地质因素,从而为煤层气的开采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宁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含煤层系的主要分布区,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8×1012m^3。本区煤层气成藏控气条件有利,具有煤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含气量高、煤层吸附饱和度高,顶底板封盖性能好等特点,是煤层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本文主要论述了保存条件对于煤层气藏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保存条件主要指封盖能力,构造.厚度,煤级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瓦斯的赋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作为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水力封堵、运输逸散、水力封闭等方式对瓦斯气的赋存施加影响。文章在介绍了瓦斯的富集、储存、运移以及散逸与地下水动力模式的密切关系后,较为详细的分析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对于煤层气的控气作用过程,从而阐述了水动力条件对于瓦斯赋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控气地质要素比较分析 ,淮北北部区基本上失去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价值 ,南部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相对较好。南部的宿南向斜和南坪向斜主煤储层顶板岩层具有较强的封盖能力 ;主煤储层镜质组含量高 ,吸附能力较强 ,煤层含气量也较高 ;煤储层渗透性高 ,为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古生代晚期煤储层构造发展史、现今构造状态、储层应力状态等因素的探讨,分析其对煤阶、渗透性、以及对气藏等封闭状态的影响,综合分析区内煤储层的渗透性、生烃能力状况,解释构造对该区煤层气的控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铁法盆地煤层气资源条件及控气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法盆地的煤阶为长焰煤,南部地区的煤阶达到了气煤阶段,实测最大渗透率为1.51×10-3m2,平均含气量为5.84cm3/g,煤层气资源量为93.34108m3,煤层气资源条件良好。本文通过对铁法盆地煤层气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深入分析,认为铁法盆地控气的地质因素有三个方面, 构造对煤层的沉积分布、含气量和煤层气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具明显的封堵作用;区域浅成岩浆热变质提高了的煤阶、改善了煤储层的渗透性,增大了煤储层的含气量。提出了铁法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首选靶区是西南部的大兴矿一带。  相似文献   

7.
沁水盆地煤地质与煤层气聚集单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聚集单元分析,可以看出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需要查明影响煤层气成藏的各种地质因素。煤层气聚集成藏是天然气成藏中的特殊情况,其特殊的成因机制使得聚集单元分析不能套用常规石油天然气聚集单元的划分原则,其中煤地质基础研究特别是煤层气基础研究是煤层气聚集单元分析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盆地,煤聚积规律研究对煤层气最为重要,因此应该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富煤单元分析;对于指导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盆地内部次级单元的划分是实用的,也是难度更大的;沁水盆地煤层气聚集单元可以用以下“富气区”描述,即沁南极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低富气区、西山较低富气区和高平一晋城低富气区,因此沁南区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煤层气破坏机理的分析,研究了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水文地质控气主要分为3种形式:水力运移逸散、水力封闭和水力封堵。给出了地下水动力场的水头计算及水流方向确定的方法,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进行了计算,并绘制出了气势平面图。提出了地下水动力系统模型建立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分析了水动力条件的研究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应用有:判断煤层气的赋存量,判断煤层气产出的难易程度,并预测煤层产气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含量是评价煤层气富集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计算煤层气资源量、产能预测和储层模拟的重要储层参数[1],由于损失气是煤层气含量计算中误差较大的部分,因此煤层气损失气的准确计算对于煤层气含气量的确定,煤层气有利区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煤层气损失量的计算主要是基于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BM)的GB/T 28753-2012规范。通过对煤层气损失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修正损失时间和损失气的初始时刻,通过对贵州盘县煤层气参数井样品实例分析,验证修正方法减少损失量计算误差影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在韩城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韩城矿区煤层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层气空间数据库。根据钻孔甲烷含量与主要构造线之间的关系,确定主要控气构造的缓冲区半径,并通过缓冲区分析,将储集层划分为渗流区、滞流区和逸散区。通过煤层厚度、甲烷含量、煤层埋深、煤体结构、顶底板封闭性能和构造条件的叠加分析,将主要可采煤层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划分为有利勘探开发区、中等勘探开发区和不利勘探开发区。最后指出韩城矿区煤层气开发的目标靶区。  相似文献   

11.
韩城矿区为我国煤层气勘查的重要区块,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区内煤层厚度大、发育稳定。对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明,具有高热演化程度、中-高碳含量、较低挥发份、中-高灰分且变化大的特点。由快速解吸法对区内24块样品进行含气量测定,结果发现3号、5号、11号煤层含气量(控气干燥基)差异较大,并对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煤储层地质特征及影响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煤层甲烷含量在平面及剖面上分布的不均一性,是煤岩煤质特性、地质构造、成煤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田水文地质参数与煤层气井产能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对煤层气成藏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研究了河东煤田三交区块主采煤层的直接含水层组水文地质条件与该区煤层气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力边界、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和煤层气赋存特征存在相关性,水位标高、矿化度、影响半径三个水文地质参数的合理匹配可以可获取较好的煤层气富集区,并确定研究区中南部为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和成藏的区域;三交井组与碛口井组实际排采数据与该区相应三个水文地质参数也存在关联性,开采中的产气规律与水文地质控气规律相一致,且开采模式可以分为滞后型和同步型两类.该成果对煤层气富集靶区预测和开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晓敏  邵云 《科技信息》2011,(12):I0370-I0370
煤层气开采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取决于产气率大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和规模性的产量。因此,无论采取井下抽采还是地面钻采工艺,都需要有一定的气含量做基础。本文从煤层气产出的先决条件和影响煤层气开采模式的主控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废弃矿井中赋存的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赋存状态与原始状态煤层中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相同,由游离态、吸附态和溶解态构成,游离态占主体,吸附气次之,溶解气最少。分析了废弃矿井煤层气的来源,指出其主要来源有4个:煤柱及残留煤体,临近未采煤层,围岩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生物成因煤层气;并提出不同地质背景、不同煤阶、不同采煤方法和煤层发育特征决定了废弃矿井煤层气的主要来源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煤层气砂岩气共采时层间干扰问题,达到准确预测煤层气砂岩气混合气藏产能的目的,基于煤岩双孔单渗模型和砂岩单孔单渗模型,以及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模型,构建了考虑层间窜流条件下煤层气与砂岩气合采的数值模型,并对影响合采产能和层间窜流强度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提出了变井底压力梯度排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初始孔隙压力的变化主要引起开发早期层间窜流的变化,而砂岩层原始孔氏压力的变化对层间窜流影响很小。当仅在井筒附近存在层间窜流时,层间窜流阻碍低压层流体的产出。当仅在远离井筒处存在层间窜流时,层间窜流会有助于合采效果。井底流压下降幅度与梯度变化对煤层气/砂岩气合采井的排采曲线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煤层气作为新资源的研究及开发状况,全面评述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其组分以CH4为主,δ13C1值约为-80‰--10‰,有限的δD1值数据为-333‰--117‰,CO2的δ13C值为-29.4‰- 18.6‰,其他组分的同位素则极少研究;煤层气目前仅主要识别出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种类型,还有其他划分标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煤层气CH4和CO2的δ13C值的分布范围很宽,尤其存在特高值.目前煤层气地球化学存在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δ13C1值与Ro值的关系;煤层气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方案和指标以及煤层气地球化学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7.
为重新梳理韩城地区煤层气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预测低产煤层气井微生物开发的潜力区,通过煤层气和煤层产出水样品采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判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计算煤层赋存热成因气和生物成因气的相对含量,讨论适合低产煤层气井微生物开发的潜力区。结果表明:韩城地区太原组煤层气气体组分以甲烷为主,平均含量为94.78%;煤层气气体类型是以热成因气为主并含有少量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成因气,其中次生生物成因气占比为4.79%~28.28%;煤层产出水中优势古菌种属为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rix,二者之和平均占比达45.45%。基于低产井煤层埋深、构造条件、水化学条件、储层温度和古菌群落结构等关键因素,认为韩城地区中部和南部井区是有利于煤层气生物实现增产目的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8.
借助煤层气井开发的多年经验,初步探讨了煤层含气量测定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气含量测定、煤层气成分分析、煤质工业分析等三方面出发,阐述了探区煤层气开发前需进行的各项气含量分析工作,为煤层气大面积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数据,并可进行有利选区、优化井型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煤层气藏开采过程中,当水排出煤体并伴随压力下降时,吸附气解吸以及溶解态水溶气析出,造成游离气空间体积变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推导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过程中只考虑吸附气、游离气,但都忽略水中溶解气的影响。为此,在考虑水中溶解气的前提下,从物质体积守恒原理出发,系统全面地推导出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认识到水溶气对计算天然气储量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煤层气作为新资源的研究及开发状况,全面评述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其组分以CH4为主,δ13C1值约为-80‰—-10‰,有限的δD1值数据为-333‰—-117‰,CO2的δ13C值为-29.4‰—+18.6‰,其他组分的同位素则极少研究;煤层气目前仅主要识别出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种类型,还有其他划分标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煤层气CH4和CO2的δ13C值的分布范围很宽,尤其存在特高值.目前煤层气地球化学存在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δ13C1值与Ro值的关系;煤层气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方案和指标以及煤层气地球化学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