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并行仿真驱动及支持软件KD-PARSE基于状态变换对象(SXO),采用增量式状态保存法,实现透明、可扩展自动回退机制以支持并行离散事件仿真中的乐观时间管理算法的方法,并给出了诸回退框架的整体结构设计。介绍了该软件实现的一种持续机制以支持仿真运行中的检查点功能。该持续机制利用持续数据库不仅实现了持续化内存管理,主持程序运行中的可回退动态内存分配和删除操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核平台的乐观并行离散事件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已进入多核时代,为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分析了离散事件仿真多核并行化的并行编程模型及时间同步问题,采用乐观同步协议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多核平台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引擎。在具有8个执行核的惠普多核服务器上,使用Phold模型系统地测试了并行仿真引擎的各项开销以及事件粒度、进程数目、前瞻量、事件的本地性对仿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事件粒度较大的仿真应用,基于多核平台的乐观并行离散事件仿真能获得良好的加速比。  相似文献   

3.
离散事件仿真中的事件组合和合并事件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离散事件仿真中事件的管理方式和处理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仿真运行效率。本文在传统的事件表结构基础上 ,介绍了用事件组合和合并事件策略来改进事件处理方式 ,从而加速仿真。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布式仿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行与分布式仿真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时间管理技术是决定并行与分布式仿真正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仿真系统的整体性能.而TW乐观时间管理机制的许多思想和概念一直为现在各种算法所借鉴和沿用.文章建立了一个TW的性能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事件数量、平均回退长度、回退概率及其上限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系统的研发与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健  杨新华 《系统仿真学报》2001,13(2):146-149,230
在综合分析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并行离散事件仿真难以应用推广的原因:对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缺乏性能预测工具;针对这种现象总结了理想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并提出了一个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系统的实施框架,探讨了基于Agent技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概念建模是仿真建模过程前期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概念模型有利于明确模型需求,以及模型的重用和互操作.针对目前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缺乏有效概念建模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基本对象模型(BOM)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概念建模方法.结合UML和本体工程思想,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刻画概念模型,生成XML格式的概念模型文件.在YH-SUPE并行仿真开发及运行支撑环境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苏年乐  吕建军  王维平  朱一凡 《系统仿真学报》2011,23(12):2597-2602,2622
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经过多年的研究,在时间同步、模型划分、状态保存等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协议和算法。在开发运行于多核计算机上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引擎时,为了有效支持各种协议和算法,提出了插件式仿真引擎体系结构。介绍了插件的开发、组合、使用方法及仿真引擎的运行时结构,开发了命名为P-SMP2的多核并行仿真引擎,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插件机制具有灵活性高、耦合性低、开发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的分层事件调度混杂系统仿真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仿真策略是仿真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一类具有决策功能的混杂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分层事件调度仿真策略。通过引入专家系统,建立了决策调度和事件调度的分层智能调度模型,克服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缺少决策分析和事件处理缺乏层次的局限性。该策略算法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已经在宝钢铁水运输仿真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其有效性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9.
组件化仿真模型交互模式的并行化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处理器的多核化及众核化发展趋势为推广并行仿真提供了机遇。依照仿真模型可移植性标准开发的组件化仿真模型之间通过接口、事件和数据流三种模式进行交互,但其立即响应的特点无法满足并行仿真的需求。研究了三种交互模式的并行化改造方法,在组件交互的对外表现层作适当调整,但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在组件交互的实现层,三种交互模式都被转化为并行离散事件仿真的经典事件交互范式,通过时间同步协议保证仿真逻辑的正确性及并行仿真的运行效率。组件化并行仿真模型的三种交互模式各有适用场合,丰富了并行仿真的模型交互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耀程  李革  黄柯棣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1):5798-5801,5806
模型互操作技术允许单独开发的仿真模型在一个集成的仿真环境中互操作,是基于HLA标准的分布式仿真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并行离散事件仿真(PDES)技术也使用对象模型来表示真实世界中的实体,这些实体模型也有互操作和重用的需要.我们在PDES环境KD-PADSE中开发了-种基于对象和事件的模型互操作机制,它使用对象代理技术为PDES系统提供了与HLA中类似的对象模型的"公布"和"定购"操作.并且,我们对该机制进行了优化以支持类集群环境的PDES运行.初步性能实验显示,在集群环境中,优化后的DDM性能比未优化前最高可以提高12倍.  相似文献   

11.
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事件功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度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中的事件设置功能能够使调度员掌握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调度员培训仿真软件系统中对事件功能的一系列要求,深入分析了其核心数据结构,定时发送机制和不同进程间传递数据的设计思想,并根据实际应用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提供了针对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事件功能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相应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和离散事件仿真的集成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昊  戴金海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Z2):116-119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ABMS)和离散事件仿真(DES)同属先进的建模仿真模式,都具备一定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ABMS继承面向对象思想,擅长从微观角度着手分析复杂系统;DES沿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思想,能对复杂系统整体的宏观行为进行分析。二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对两种模式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二者集成应用的思想,扩展了传统DES事件表的结构,提出将ABMS和DES集成应用的完整框架,并实现了一个支持此框架实现的软件平台——absimlib,充分发挥了两种仿真模式的优势,弥补了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的不足,增强了对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能力,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向分布式环境下扩展。最后以一个防空作战的例子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并行离散事件仿真PDES 策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并行离散事件仿真PDES策略是当前国际离散系统仿真界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PDES策略可分为四类:保守策略、乐观策略、混合策略和自适应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作为主要策略的保守策略与乐观策略,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而后介绍了以前两类策略为基础而形成的混合策略和自适应策略,接着分析了这四类策略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研究新的PDES策略,以满足广泛的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组件的分布离散事件仿真环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基于组件的设计是在面向对象的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层次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思想来分析和设计系统,提高了系统的重用性,减少了应用开发的工作量,便于系统的升级和扩充。本文从分布离散事件仿真的特点出发,结合基于组件的软件设计思想,建立了仿真组件模型规范,提出了一种分布仿真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环境。该方法适用对大型、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能有效支持模型重用。仿真环境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徐锦法 《系统仿真学报》2005,17(5):1192-1194
根据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特点,利用中间件TAO及其事件服务机制,设计了分布式飞行控制系统。为了实现此系统,开发了公共事件服务组件,其他需要事件服务的组件对其进行简单地调用,就可以实现分布在不同计算机、不同操作系统、应用不同语言编写的组件之间的通讯。仿真表明这种实现方式大大增强了系统组件的重用性、可靠性,并使组件之间解耦,提高了系统设计的效率,降低了开发的费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事件调度的随机Petri网仿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汤道宇  王少萍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3):551-554,559
当随机Petri网时间变迁的延迟时间分布为非指数分布时,随机Petri网就不再与马尔可夫链同构,不存在数学分析解法。数字仿真成为解算其性能指标最通用的方法。本文提出基于事件调度的随机Petri网仿真算法,该算法适用于任意时间变迁延迟时间分布随机Petri网性能的解算,实例分析证明该仿真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