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4.
庄子《齐物论》篇从世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的入世状态出发,探讨出现此类情形的原因是人们在争夺是非彼此,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评判是非的"真宰",所以不如"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从宏观上讲,"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主张派遣是非,泯灭彼我,"道通为一",进而达于"齐万物"的状态。庄子所谓"齐物"之"物"是指世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以及人们关于事物的诸种理解(所谓"物论")。  相似文献   

5.
陈太明 《广东科技》2009,(16):94-95
佛家主张"悟空",于是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真言."理性之美"是汉赋美的本质,这是冷成金<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提出的.何新文<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文学遗产>1986,1)总结汉赋"以大为美"的特点,认为具体表现在追求体制的宏大、展示力量威势无比巨大的大美、展现阔大无比的想象境界.  相似文献   

6.
庄子追求的悟道境界是一种"无己"、"丧我"的境界,它需要摒弃自我意识,摆脱主体与客体二分的状态。禅宗认为觅得"无上菩提"需参悟"不二之法",它要追求的是"空"或不执著的境界。庄子的悟道境界建立在对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它无法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与此相比,禅宗的"不二法门"对于"真我"之网的把握可以说是对主客不分、"天人合一"境界有着更为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中的美及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韵韵 《中州大学学报》2004,21(4):33-34,36
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科学美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的很多杰出发现都与美的启示有关.  相似文献   

8.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舞文弄墨拥有悠久的历史,砚和书法从古至今息息相关。文章以苴却砚为切入点,从创作、审美方面分析"天人合一、和谐之美"、老子的"道"或是庄子的"坐忘""心斋"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行力学教材和普通物理教材大都把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矩守恒定律视为质点组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推论,忽视了守恒星的本质意义,是不正确的.本文绘出正确表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