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具有较高关联性和敏感性的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景区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的非预期事件,这些事件可能给旅游景区带来危机.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问题,创建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式.并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通过对该景区的"11.21"空难事故的分析,说明旅游景区应如何实施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郊型乡村旅游,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景区边缘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景区旅游容量的压力,优化景区环境等.本文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原则,并以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即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整合资源与景区形成互补;在功能定位上,实现景区观光、乡村休闲;在布局模式上,实现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在建设与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参与和团结合作的双向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数理统计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影响机制,为优化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促进全省旅游景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型,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具有极核状和带状空间分布态势;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均是影响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其中可达性的驱动作用相对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首先福建省要注意优化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促进全省旅游协同发展;其次要着重通过提高可达性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最后要结合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分布特点,开发旅游廊道和发展全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旅游景区安全工作对于保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从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入手,先对我国旅游景区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希望能够为确保我国旅游景区安全提供参考,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浙江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依据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及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结果表明: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景区质量一般;浙东北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集程度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分布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从市域范围内来看,浙江省各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较大,建议在未来的景区开发过程中尝试打破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形理论对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的研究显示:合肥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呈内紧外松的格局,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景区的密度衰减性在增强,是比较标准的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景区系统空间具有多分形特征,自组织优化功能较弱.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优化应着力于三点:完善"两核心、四组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深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旅游流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12):2105-2111
根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及体验程度,可以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融合型6大类,15个具体类型.运用此种分类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类型进行分析,并与全国213处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6大类旅游景区类型与15个具体类型的结构比重与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高度相似.综合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4方面的突出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第一,景区类型比较齐全;第二,景区结构相对合理;第三,景区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第四,景区开发透露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关门山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重大意义、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开发的低碳旅游景区的成功措施和经验,从旅游者、旅游景区、地方政府及当地社区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低碳旅游景区.对关门山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郑汴一体化地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区域发展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资源开发等.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三种指标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郑汴一体化地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在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形态,景区空间连通性较好.最后,提出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实现区域景区联动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近年来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资源,在保护好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山西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对山西省垣曲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论证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并在分析、研究垣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提出了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自然生态景观观赏与健康体验模式、农业观赏与农家乐体验模式、科研教育与会议度假旅游模式.并探讨了这3种旅游模式在贫困山区的互动、促进关系,在充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甲玛沟作为我区较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努力实现甲玛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甲玛沟与其他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等资源生态化比较,分析其当前本地生态旅游市场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重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空间布局显现出水平递更特征。以药材和水果等经济植物为主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蕴藏丰富,以岩盐、天然气为主的特色矿产资源禀赋突出,为库区新型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优势基础。因此,库区产业重构路径选择要以岩盐、天然气为主导的盐气化学工业、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以建材资源加工为主的新型建材业、以中药材资源深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与特色农业紧密结合的食品加工工业为突破口,创建库区新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为西部贫困山区旅游扶贫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采用定性描述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通过对不同片区综合得分的对比分析,确定各区适宜的开发方式。结论采取合理开发策略和对应变换机制,川西地区必将能成为中国自然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泰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然之路一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为五岳为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汇,是以山地景观为主的山,水,生物群兼备的山岳风景名胜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基地,根据泰山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以及旅游活动行为特征,从开发,保护相结合的观点出发,把泰山划分为3个生态旅游功能区,并就其综合特点进行了生态旅游内容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在岩溶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兴旅游方式 ,是应全球提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而产生的。开展岩溶地区生态旅游是为了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岩溶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 ,针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 ,探讨了在岩溶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和旅游消费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不断兴起。如何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区域大旅游产业得以持续的良性发展,本拟从千泉湖景区开发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通过具体的局设计方案,以贯穿和体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发展山西旅游经济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山西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山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促进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传统旅游给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只有逐步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与理念,实现从传统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化,才能有效化解这些问题,这也是实现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对西藏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发模式、空间布局及实施战略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