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孟子集注》注音的探源与分析发现,善格物致知的理学大师朱熹对前人的注音成果并非全盘照搬,在以《孟子音义》为蓝本的基础上,广采众说,对于《群经音辨》《孟子张氏音义》《孟子丁氏手音》《说文解字》《孟子陆氏注》等书的音读是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2.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五臣注除了辨字、释义外,还给难字注音,反切、直音、四声三法兼用,以反切注音为主,辅以直音注音。并与朝鲜正德本《文选》、唐写本《文选》残卷中的五家音进行比较,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异同,还原陈八郎本《文选》五臣音注真正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夷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有词条1199条,是孙夷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已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直音有631条,分析其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善絮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荨"字的音义,发现"荨"读作"徒含切"、义为"莐藩、海蘿"的词语已经死亡,而读作"qián"和"xún"、义为"荨麻、荨麻疹"是一个新起的词,这个新词在晚唐以前没有音义来源,只是借用古代字形表示新的音义。"荨"字的特殊音义是汉字形、音、义历时"感染——替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夷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有词条1199条,是孙爽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己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直音有631条,涉及音变构词的有275条,分析其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音系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作品往往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读,《楚辞》亦是如此,在《楚辞》中隐藏了当时不少的建筑思想。最为明显的即是"实用理性"、"对形式美的无限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原本《玉篇》残卷反切的整理,认为《玉篇》音为梁代金陵雅音,其方言基础为吴音,进而推论《玉篇》音为西晋洛下雅言“南柒吴越”后的变体,为当时中国雅言的代表,而“北杂夷虏”的洛下雅言只能称为“次雅言”,因此说明梁时中国雅言的方言基础应是“吴语”。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以来,非议屈原之词甚众,王船山一概弃而不论,却对给予屈原以相对好评的朱熹耿耿于怀,在《楚辞通释》中多次责难朱熹的"过于忠"论。究其原因,是因为《楚辞通释》的创作目的在于传承蕴含于楚辞之中的刚烈雄健的文化精神,以号召救亡图存运动;朱熹"过于忠"论所倡导的儒雅温驯的文化精神,与船山的文化精神取向和《楚辞通释》的创作意图相左。  相似文献   

12.
对《齐己诗集校注》中的四首诗中涉及到的人物"丞相"、"关令"、"马辨"、"栖公"、"徐员外"注释进行辩证。指出"丞相家"非马殷家,而是唐相张九龄家;"关令",非谓苻坚,而"马辨"非为人物,用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典故;"栖公"非谓栖隐,而是齐己的另一诗人僧友栖蟾;"徐员外"非不详其人,而是马楚国天策府学士徐仲雅。  相似文献   

13.
姜亮夫先生在楚辞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代少有的国学大师,而《屈原赋校注》是姜亮夫先生的楚辞研究著作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楚辞》注本之一。对姜先生的《屈原赋校注》进行一番梳理,探讨其校勘的体系,综合研究的特点和考证细致的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屈原赋校注》的价值及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参阅学者尚未使用过的《延寿徐氏族谱》,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及徐寅诗作,考证徐寅科举事迹中的几大关键问题。明确了徐寅入京应试的最迟时限和登科及第的具体名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诗经》的创作心理、接受心理、普通心理和研究特色等四个方面论析钱钟书对《诗经》心理学阐释的成就,说明钱钟书是先民心理绿洲的重要的开拓者。其研究对我们认识《诗经》的价值,对我们创作和鉴赏诗文都有一定的帮助。他的从文本出发和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借鉴外国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批评有其独特的标准,为人强调“有德者必有言”的道德至上论;为文主张“文以载道”的道本文末论。根据这一标准,理学家在对屈原进行道德人格评价时,既充分肯定其忠君爱国精神,又批评其露才扬己、凸显君过的狂狷个性。而在评价其作品时,一方面赞扬其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又批评其不知“道”、不求“道”。这使得其楚辞研究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清道光年间,唐鉴编撰《清学案小识》,总结了自清初至道光中期200余年的学术盛衰。是书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因而它自刊行以至于今,饱受世人的争议。《学案》一书固有诸多“不可”,深陷门户,但是它也自有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清代理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它确立起清代理学的道统,直接推动了晚清理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谢章铤《说文闽音通》正卷共考证261个词语,考证了一批福州方言本字、记述了一批福州方言词语、记录了一批福州方言字音,并引证文献解说字义,辨明这261个词语中的古今字、俗体字、假借字,在闽方言词考证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汉文化的活化石,考察汉字能够一窥古人的生活和文化。“贝、布、刀、圜、钱、泉、币”是汉字系统中用来表示钱币的一组字,有的沿用至今,在对它们进行来源分析和使用情况的探索后,可以了解汉先民早期经济活动的部分面貌和质朴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