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城市湖泊清淤传统采用干塘后把淤泥用汽车运到城外弃土场.采用水力疏浚管道排泥的革新方案,减少了城市道路污染,缩短了工期,节约了经费.水力疏浚管道排泥的施工方案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力吸泥-离心脱水疏浚过程的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成区的中、小河道底泥污染特征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富集于浮动性表层底泥中,以水力吸泥-离心脱水组合疏浚工艺用于清理此种底泥的环境特征分析,采用现场疏浚操作时,同步进行相关物流与水体采样监测的方法进行,结果显示:水力吸泥的疏浚泥浆其污染物组成与原状底泥一致;泥浆经离心脱水后,805以上的颗粒物可回收于含固率谪于70%的脱水泥饼中;脱水泥饼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显著低于原状底泥;离心上清液浓缩了底泥中的各种污染物,其直接排入河道是造成水力疏浚过程水体水质损害的最主要因素;离心上清液可经混凝-澄清-过滤过程有效地净化,研究证明该组合疏浚工艺配套离心上清液澄清后,可符合相关类型受污梁底泥疏浚的环境保护要求,且大部分疏浚物流可就地利用于浸地或农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快速泥水分离技术处理疏浚泥的效果,本文依托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展了泥水快速分离大尺寸现场试验,测试分析了疏浚土吹填过程中和吹填完成后排泥场内不同位置的疏浚泥含水率、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泥水分离排水系统能够在吹填施工期内快速排除排泥场表面水和吹填泥浆中水分,大幅度提高了排泥场库容利用率;同时,能够在吹填结束后快速提高疏浚泥排泥场的地基承载力,大幅度缩短了排泥场占地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平秸秆排水体真空预压疏浚淤泥模型试验,分析降解后的秸秆和加固后的疏浚泥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秸秆排水体降解与疏浚淤泥生态加固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降解后秸秆排水体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总质量降幅达16.7%;疏浚淤泥中的有机质含量,以及C、N、S、K和P元素含量明显增加,且随着距秸秆排水体距离的增加以一定梯度逐渐递减。疏浚淤泥为秸秆排水体提供了降解环境,秸秆降解产物的沉淀和聚集丰富了淤泥的养分,表明该技术有利于真空加固后疏浚淤泥的快速复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西五里湖疏浚底泥资源化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疏浚底泥常规处理方法的不足,采用固化处理方式对西五里湖重污染水体疏浚底泥进行处理.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疏浚泥直接堆放和经固化处理两种情况下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处理可以减缓疏浚泥中污染物的溶出速率,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远远小于未经处理的疏浚泥,但是要注意选择二次污染小的固化材料;渗透系数是控制疏浚泥二次污染的重要因素,降低渗透系数可以减少疏浚泥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朱启 《工程与建设》2023,(5):1554-1557
为充分发挥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作用,提高河道疏浚工程整体质量,本文对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引江济淮工程东淝河疏浚项目为例,阐述东淝河疏浚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在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排泥管线布设、挖泥作业、吹填作业和疏浚土处理等方面探讨了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可为其他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疏浚泥的出路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阻扰和制约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发展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掌握珠江口港口群的三大中心港口——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疏浚量产生和疏浚泥性质的基础上,综合2004-2007年度疏浚泥时空分布情况,对统计年度期间,珠江口港口航道海洋疏浚泥的处置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各处置方案的优缺性及补偿对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高精度的十字板测试仪开展不同盐度下疏浚淤泥不排水强度试验,探讨盐度对疏浚淤泥不排水强度的影响规律,明确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的不排水强度特性。试验成果表明,海水环境下,高含水率疏浚泥的破坏方式可分为应变硬化形和应变软化型两种。盐度对疏浚泥不排水强度的影响程度随土样液限的增加而增加,盐度小于2%时,疏浚泥不排水强度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较大,盐度大于2%时,疏浚泥不排水强度随盐度的增加变化较小。最后,将海水环境下疏浚泥的液限作为归一化参数归一化疏浚泥的不排水强度,并获得海水环境下高含水率疏浚泥不排水强度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9.
王洋  肖建法  孙文星 《科技咨询导报》2011,(32):102-102,104
近年来国内疏浚工程施工难度也日益增大,具有排距远、挖深大等特点,尤其是目前大多沿海工程由于取土区的限制,出现了超远排距的工程,大多工程的排距都要求到6、7公里以上,而绞吸式挖泥船单船施工时,由于受设备扬程的限制,难以将泥浆一次性输送至排泥场,然而采用在排泥管线中间增加接力泵的方法就能弥补这一限制,起到延长排距的作用。因取土区的原因,天津临港13区吹填后期工程排距较远,因而进行了简单的接力泵试验工作,以下就海华2号在长排距疏浚工程中进行接力泵试验做的简单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生物炭的添加对固化高含水率疏浚泥强度的影响,对含生物炭的固化高含水率疏浚泥开展了一系列的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了不同养护龄期下生物炭添加对固化高含水率疏浚泥强度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和不含生物炭的固化疏浚泥相比,相同养护龄期下生物炭的添加将引起固化疏浚泥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加,且增加幅度随生物炭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此外,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生物炭添加引起固化疏浚泥强度性状的改变幅度也是逐渐增大的。最终,固化疏浚泥的破坏应变表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含生物炭的水泥固化土的破坏应变比不含生物炭的水泥固化土更大,破坏形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对绞吸疏浚船泥砂管道收砂过程中常规比例积分(PI)控制方法下管道流速存在较大波动的情况,该文采用最小二次型法和模糊法对PI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采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搭建疏浚泥泵自主调速实验平台,为研究提供实验环境。编写基于LabVIEW软件的监控程序,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和闭环控制功能。通过对砂水混合物进行阶跃响应实验和稳定流速实验验证了不同整定方式的PI控制器性能。最小二次型PI与模糊PI控制的抗干扰能力和自适应能力较强,模糊PI控制效果最佳,因此在实际管道输送过程中可以采用模糊PI控制器进行流速控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矿山地下排水、排泥系统相互分离的现状 ,确定了一种排水排泥分立系统合二为一的新方案 ,以优化排水、排泥系统 ,减少设备投资 ;确立了井下排水排泥系统的水泵选择方案及排泥量约束条件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排泥量与排水量的合理匹配 ,辅之以无底阀的引水方式 ,使水泵无论是单机工作还是联合工作 ,泵水系统总能工作在最高效率状态之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网能耗 ,且便于实现井下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丁昀  武金明 《甘肃科技》2004,20(6):101-102
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水厂排泥口改建方案的排泥特性 ,得出设计方案不能有效地解决排泥沟排出的泥沙淤积问题。为确保排泥沟长期有效地工作 ,建议修改方案 ,并将修改方案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堆场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大面积高含水率疏浚泥堆场的处理面积和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技术,对吹填时堆场内疏浚泥颗粒的分选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调查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金宝航道N1疏浚泥堆场,并对距离吹填口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疏浚泥进行取样.土样的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堆场内疏浚泥颗粒粒径随着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黏粒(d<5μm)含量沿程逐渐增大,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含量沿程逐渐减小,粒径介于5~10μm之间的颗粒含量沿程基本保持不变,在水平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分选性;疏浚泥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分选性较弱,且分选规律较差.以泥沙运动力学和高含沙水流运动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吹填过程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堆场内的运移规律,对堆场疏浚泥颗粒的分选机理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疏浚泥浆的含水率、颗粒级配、尺寸以及水动力条件等是影响疏浚泥颗粒分选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临时海洋倾倒区对所在海域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6月份期间大亚湾临时海洋倾倒区接纳了约50万m3的疏浚泥。倾倒过程中,水体分层被扰乱,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增加,同时,疏浚泥中部分污染物的溶出对海水水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倾倒活动改变了浮游植物的水环境,使浮游植物的种数减少,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倾倒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海区水质状况和浮游植物的情况基本得到恢复。疏浚泥倾倒对海区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则由疏浚泥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6.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改造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提高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混凝效果、沉淀效果、容积有效利用率及其排泥控制等改造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并在工程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结合合肥市丰乐河航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实例,系统阐述航道整治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点,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疏浚抛泥区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为切入点,在概述下凹式绿地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排渗结合下的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旨在说明利用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中的排渗结合治理内涝的重要性,以期为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处理面积和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以节约工程成本和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需要对吹填时疏浚泥颗粒在堆场内运移及分选的规律进行研究。以泥沙运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淮安金宝航道N1疏浚泥堆场的现场调查和试验结果,对吹填时疏浚泥颗粒运移及分选若干关键问题(如堆场分区、疏浚泥分层特性、疏浚泥沉降行为、疏浚泥流体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①美国的疏浚工程手册EM1110-2-5027以粒径0.075 mm将堆场分为粗颗粒区和细颗粒区是合理、可应用于国内疏浚工程实践的,颗粒分选发生于细颗粒区;②吹填过程中堆场内上层泥浆一般为牛顿体和过渡区流体,淡水环境下颗粒的沉降行为主要为絮凝沉降,颗粒运移及分选主要发生于上层泥浆中,参与分选的颗粒主要为悬移质;③疏浚泥颗粒分选是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和堆场边界条件下,细颗粒在液相泥浆中运移时,由于粒度的差异而产生的分区域沉降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含钙质絮凝剂固化疏浚泥流动度测定试验,研究不同絮凝剂掺量下固化疏浚泥流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絮凝剂添加造成流动性改变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掺量下,添加Ca(OH)2的固化疏浚泥流动度降低幅度整体上高于添加CaCl2的;CaCl2主要通过Ca2+的电中和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使固化疏浚泥的流动度发生改变,流动度变化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