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民愤对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监督司法活动,提升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又干扰了司法机关独立性,影响司法公正.应当客观全面认识民愤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将民愤纳入法治渠道,正确分析和鉴别民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考虑民愤影响,提高司法机关独立性,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法官的品质影响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公信力要求法官必须信仰法律;法官的业务能力是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法官的神秘和亲民并重是构筑司法为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6,(5):45-48
司法裁判活动越来越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围观,部分案件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方面极易引发公众猜测和质疑。构建诉讼案件社会答疑制度,可以及时和有效回应社会公众质疑,并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社会价值、提升司法公信、推进法治治理的重要作用。建议诉讼案件社会答疑限于在全国或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答疑主体以人民法院为主,将主审法官作为重要参与者纳入,并可以联合其他权威力量;答疑方式应积极借助司法公开平台,通过庭审直播、微博、微信、裁判文书上网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同时,从信息研判、案件筛选识别、工作协调、发布处置等方面建立系统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信力的结构性要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司法公信力既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也体现了人们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的心理模态以及人民对司法的认同和信仰的程度。司法公信力的内涵可以通过分析其四个结构性要素:司法权威、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信仰来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5.
量刑权是法院独有的权力,是人民法院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到何种处罚的最终裁定权.量刑标准公开化不仅有利于对当事人所犯罪行惩罚程度进行掌握,更有利于提高量刑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信力,也是现代刑法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方向,而且也是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规范和约束自由裁量权、统一司法尺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而言无异于一柄"双刃剑"。司法公开需要媒体监督的参与,媒体的不当介入极易侵犯司法独立性,损害司法公正的实现。妥善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对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息对称与司法公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对称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确保信息对称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权行使的监督,有利于形成对公正司法的认同,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为司法公正打下长远坚实的基础。我国现行司法在实现信息对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证据开示缺乏立法保障;(二)隐形程序泛滥,公开审判流于形式;(三)判决缺乏说理。  相似文献   

8.
张世芬 《太原科技》2000,(3):12-12,15
为积极推进法院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全面发挥各项审判职能,提出了法院改革应注重观念的转变、应注重对法官的素质教育、应实现审判公开、应实现庭审手段现代化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当今司法公正的重要敌人之一,也是司法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难题.地方保护主义从破坏司法的统一性、权威性、独立性、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执行等方面影响司法公正.应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思考地方保护主义,分析其对司法公正的危害并探讨防范的对策,从而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司法不公正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而司法不公正的原因主要在于司法人员认为“不必公正”、“不敢公正”或者“不愿公正”。因此,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提升司法权威,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司法队伍素质,让司法人员重视公正、敢于公正、愿意公正,真正使司法公正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最重要的防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法律监督,不受控制的舆论监督可能逾越法律底线,侵害司法的独立审判权,民众传统的法观念是其隐性因素,而对媒体监督法律规制的缺位则是其深层次的诱因,如何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两者的冲突,涉及到法律价值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司法。这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司法腐败,另一方面在媒体与司法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两者关系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表明我国在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方面仍处于无序状态,要解决这种现状,既需要从两者的紧张关系中寻求到平衡点,更应当看到两者价值目标——追求和保障社会公正的一致性,二者最终可被纳入到一个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刑事政策,是司法机关准确实施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依法办案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题中之义,刑事司法必须在现行法律范目内“从宽”与“从严”,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能被筒单理解为依法办案。在刑事司法中,司法者应当明确适用空间、抓住关键环节和区别案件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4.
当庭认证是心证公开和审判公开的重要途径,其对提升司法权威、定分止争和维护使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理论界对当庭认证的含义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因而现有立法也没有对当庭认证作出肯定。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是司法实务特别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法院的审判,在执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因素,力保刑事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赔偿,不足部分再由国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确认民事习惯的应有地位,这造成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不能充分利用当地习惯公正地裁断案件;同时也使民事法律缺乏社会适应性,导致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使国家制定法难以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甚至使国家制定法被人们敌意规避。因而,我国的民事立法应该确立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补充渊源地位,化解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软化立法以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司法以增强法律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的"一步到庭"产生了很多问题,由于开庭审理前没有进行争点整理和证据固定,很容易造成案件多次开庭审理,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我国民事诉讼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现阶段采取以偏向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辅之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为基本思路,增加答辩和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发挥法官的释明权,构建中国特色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8.
法官独立制度的确立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司法独立的实现,但是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有自己产生的基础,有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法官独立的确立往往被认为是法官职业阶层统治的形成,会造成法律领域的专制。实际上,法官独立机制本身包含的要素已经确保了法官专制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行政公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公开原则、效率原则、民主原则、自由获取信息原则、司法救济原则和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原则。行政公开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公开信息的易知性和时间的及时性特点。行政公开的内容包括:行政主体信息公开、行政主体的议事活动及其程序公开和议事活动的结果公开。行政公开可分为法定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行政公开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