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帆 《科技信息》2012,(36):I0203-I0204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河道的污染日益严重,本文在分析多种河道污染修复技术的基础上,选用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对宁波桌城市河道进行了水体污染治理,通过投加HEM系列专用高效微生物菌种、制作生态浮床形成了河道污染修复的高效生物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河水中有机物、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对污染水体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2.
姬慧民 《科技资讯》2013,(14):133-134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环保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从生态-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探讨,全文是笔者阅读大量文件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资源的污染控制技术与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对持续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介绍了水体的污染控制技术和修复技术.河流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污染源控制、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源控制以及社会源废物回收处置;河流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或适用条件,指出应重视利用生态组合技术解决河流水质恶化问题,构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宽浅型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于宽浅型河道,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功能区相应的距离内不能达到横向均匀混合,常用的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不再适用,针对这一情况,从水资源保护规划出发,对进入河段的污染源沿河长进行了概化,在基础上,提出了纳污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并给出宽浅河道不同功能区组合情况下纳污能力的计算方法,为大范围水资源保护规划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由于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污水截留及下水道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水质严重恶化。为改善上海河道水质,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就包括采用生物技术修复河道水质的措施。本文浅要介绍了采用生物技术修复河道水质的原理、效果以及这种技术的发展简史、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并以闵行区已经开展的邱泾河原位生物修复工程为例说明这种技术在上海市水质修复应用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张家川县县城供水安全及生产安全,在分析东峡水源地水资源现状和主要污染源的基础上,通过水土流失、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农田地表径流等污染的防治和河道、水库生态修复等方面,达到减少入河污染量,实现从"源头—途径—未端"全过程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万玉媚  李萌 《天津科技》2010,37(2):22-24
在分析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河道治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方法的原理和工艺,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广州古廖涌生物修复的指示藻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氧化塘—河道原位生物修复的方法对广州市古廖涌河道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对治理前、氧化塘处理、原位生物修复河段上游和下游四个不同治理阶段的水体进行水质和浮游藻类的监测,试图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反应河涌黑臭水体不同治理程度的藻类生态结构特征和指示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修复阶段,水体COD、BOD、氮磷等污染物逐步得到去除,透明度大大提高;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优势藻由蓝藻转变为裸藻,藻类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种群结构和优势种也发生演变,耐重有机污染种逐步减少或消失,耐中–轻污染种出现;研究还确定了可作为城市污染河涌水体修复的指示藻类。  相似文献   

9.
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源对于水体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近年来,基于线粒体DNA(mtDNA)种属特异性的污染物溯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水体粪便污染的mtDNA溯源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进展,并通过与微生物溯源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mtDNA作为溯源标记物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实际环境水体中粪便污染的生物溯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圳大沙河污水深度治理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沙河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污、整改污染源、清理河道和将处理后的中水补入河道的污水深度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是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中重要部分,本文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土壤污染造成的净化效率、出水量降低,分别进行添加草木灰、栽种植物、物理修复及添加稀土元素等土壤原位修复技术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几种修复技术对于已发生土壤污染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均有一定修复效果,经修复后的污水土地处理设施NH3-N去除效果提高3...  相似文献   

12.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河流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河流健康外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指出各因素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相关性,并应用一种能消除这种不良影响的多元统计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河流病因诊断模型.结合海宁市辛江塘的具体条件进行了河流病因诊断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辛江塘河流健康的最主要的原因为工业污水排放量,其次为GDP,再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人口、农业污水排放量、环境保护投资指数、降雨量.提出了严格控制污染源,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完善河道管理体制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南京市某黑臭河道为例,通过对其污染现状的综合分析,采用微纳米曝气—固定化微生物—浮岛滤床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填料吸附等途径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净化,使处理后河道水体消除间歇性黑臭,水体DO提高2~3mg/L,部分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V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闽江福州段自来水厂原水水质、不同点位水质调查分析表明,闽江福州段水质仍受到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的污染。生活污水收集率低、工业污水直排、海水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水随意排放是主要原因。闽江福州段水质常态化治理,亟需完善水质保护监管机制,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实施分类水体治理技术,强化水体面源控制和推广岸带修复技术等,保障福州市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技术具有投资省、能耗低、效果好、长期稳定等优势,因此在污水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给出了利用此技术修复温州滨海园区蓄水河(10 000 m3/d)的工艺设计方案。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可达到应有的设计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6.
KtCQ水体净化器,适用于初期雨水、CSO溢流污染、黑臭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和自来水处理等. KtLM高效能污水处理系统,适用于城市雨、污水泵站的就地扩容净化;黑臭河道快速循环净化;污水处理厂扩容及尾水提标. KtIC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适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城市点源污水,河道污水直排口等.  相似文献   

17.
曹秀梅 《太原科技》2006,(10):54-56
针对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对湖泊水质的危害和影响.提出了防治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措施,指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控制污染源出发.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管理,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该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提出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及可行性分析。利用综合的生态化工程措施辅以人工强化措施使纳污河道保持长期的净化能力及提高河道水体修复能力。并进行了该项目技术指标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沈抚段氮污染现状,分析区域内氮污染来源,并估算其贡献率,实现准确追踪和定量外来性氮的目的,从而更好控制进入浑河流域的氮负荷.方法应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质量平衡混合模型,以浑河流域沈抚段地表水作为研究对象,分三个水期对研究区域内的水体样品和周边主要污染源样品进行采集及检测分析,并通过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对区域内几个重要端元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化估算.结果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体样品中δ~(15)N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231%~1.511%、0.102%~1.364%、0.309%~1.788%,δ~(18)O值分布范围分别为-0.343%~0.766%、-0.526%~0.404%、-0.461%~0.838%;综合污水、农业化肥和大气降水对氮污染的贡献率分布范围分别为12%~83%、4%~76%和2%~22%.结论浑河流域沈抚段大部分水域氨氮和总氮超出地表水Ⅳ类标准的限值,氮污染严重.干流水体氮污染源主要来自周边综合污水的排放,其次来自化学肥料的淋洗和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严重现状,选取6种水生植物进行水质净化试验,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通过人工模拟受污染水体水质,采用静态水培的方法,对富营养化指标氮的测定研究六种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模拟污水中不同浓度氮的净化效果,六种水生植物包括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