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苏颂和韩公廉于1092年主持制成水运仪象台。20世纪50年代,刘仙洲、李约瑟等科技史学家研究《新仪象法要》,分析这套装置的构造原理及其擒纵机构。王振铎在1958年春制成1:5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英国学者康布里奇和日本工程师土屋荣夫先后在1961年和1993年,分别就"受水壶"和"天关"提出新的复原方案,从而充分读懂了中国的擒纵机构。80年代以来,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若干个团队对水运仪象台做了不同比例的复原,包括原大尺寸的复原品。  相似文献   

2.
该对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所《新仪象法要》一书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认为《新仪象法要》既记叙了11例纪前我国天学上的成就与天仪器插史,又描述了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天仪器-水运仪象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具科学价值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3.
在50年的研究并在结构和原理上复原出原大的水运仪象台后,有理由重新提出历史上水运仪象台曾否成功运行的问题。新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对水运仪象台的深入研究,如注意对历史上的制作调试和改进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会有助于我们得出这一历史问题的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4.
苏颂于900多年前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科研活动中独得五项世界第一。水运仪象台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它研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是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科技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人才,科技的灵魂是创新等。这是现代科技工作者应该深思的,将对现代科学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考察从东汉至明代的现存六座历史天文文物,得出其天文尺值为1尺=24.5cm,这便是中国历代八尺高表测影和制造天文仪器的长度标准,该值从东汉至明末基本保持不变.从而把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的高度(35.65-36尺)定为873-882cm之间,宽度(21尺)为514.5cm,其他部件的尺寸也依此类推.这是对王振铎及后来国内外许多研制者把水运仪象台的高度和宽度分别定为11-12米和7米的重大校正和更改.  相似文献   

6.
苏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1088年他主持研制了水运仪象台。通过研究他的家训,发现了他父亲苏绅让他做的科技练习题,表明他幼年时所受的科技教育是他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仪象法要》所记载的北宋水运仪象台枢轮运动控制机构被认为与近代机械钟锚状擒纵机构相似。该文论证了枢轮上的受水壶可以相对枢轮运动是枢轮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并在原书中找到了相关的佐证。通过比较两种机构的作用原理和发展,该文认为枢轮运动控制机构不具有机械钟中擒纵调速器的性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同时还分析了流行的错误说法的产生过程。关于《新仪象法要》中星图的制法,该文对其横图进行了测算,发现所谓横图绘制“采用了”或“采用了类似于”墨卡托投影法的流行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著作,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科技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如实地指出苏颂的错误和<新仪象法要>的不足;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誉满天下的著作,对<新仪象法要>的论述和阐释使中外科技史工作者为之叹服,但也有错讹和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9.
《新仪象法要》是中国古代以"图说"方式表达技术与科学知识传统的杰出代表。文章对该书"图"与"说"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条分缕析,具体探讨其较为完整的绘制系统,以及绘制者的阐释逻辑。指出该书全面呈现了水运仪象台的基本构造原理和功能,其"图说"及所表达的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作为宋代技术绘图的典范,《法要》为技术图像表达法的逐渐形成,以及系统化和专门化做出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10.
王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还是科技考古和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达76种之多。在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复原研究中,他善于把史学、考古学、考据训诂与科学素养及传统工艺的践行结合起来,提出了研究和复原古代科技的三条准则。他为人真诚谦逊,治学严谨,是一位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11.
陈悦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1):80-86,73
《新制灵台仪象志》为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所著。此书虽为天文学著作,其中却合有很多来自欧洲的力学知识。《垂线球仪》一节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单摆性质、使用及制作方法,其中两道算题讨论落体运动和炮弹匀速运动。本文就《垂线球仪》展开论述,对南怀仁所述单摆、落体及炮弹飞行诸问题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2.
《西洋新法历书》星表之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西洋新法历书>星表来源及流传情况的分析,认为该星表的星官安排依照中国古代"步天歌"系统,恒星赤道坐标是从其黄道坐标推算得到,使用的黄赤交角值是第谷的(比实际值大);<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和星图中的恒星数据主要来自第谷的扩大星表,同时以托勒密星表和科泽尔观测的南天星为补充,另有少部分似出自实测;<新制灵台仪象志>星表出自<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其中多出的500余颗小星相应数据出自徐光启、汤若望等人观测,并且<新制灵台仪象志>采用了比<西洋新法历书>相对精确的黄赤交角值.  相似文献   

13.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14.
本文沿着从欧几里得《原本》到恒等式变形的思路对丢番图《算术》中某一类限制条件的来源进行复原,揭示出丢番图解法的一般性.并且讨论了丢番图《算术》对韦达和费马的影响,揭示出某些重要问题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5.
据《新科学家》网站3月30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室制造的人造细胞可像大多数天然细菌的细胞一样,生长并分裂成形状和大小均匀的细胞.这项研究对于理解生命如何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也有望促进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海上丝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南怀仁所著《新制灵台仪象志》通过唐船贸易传入江户日本后,日本天文学家麻田刚立及其弟子间重富和高桥至时父子,以及经济学家本多利明、测量学家伊能忠敬等人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日本传统科技体系的重新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考释了《宿曜经》中的"宿直月"和"宿直日"系统,分析了该系统中的具体日直宿的查找方法,并最终复原出了《宿曜经》中所隐含的"宿直"纪时历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沿着从欧几里得《原本》到恒等式变形的思路对丢番图《算术》中某一类限制条件的来源进行复原,揭示出丢番图解法的一般性。并且讨论了丟番图《算术》对韦达和费马的影响,揭示出某些重要问题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司南之酌,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以往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认为司南是放在青铜地盘上的磁石勺。然而,作者首次发现,古代司南是以磁针为主体、小葫芦瓢为载体的水浮指南针。中国最早的水浮指南针——"瓢针司南酌"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发明。作者亦制成了"瓢针司南酌"复原模型,并成功通过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