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OMG提出的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 ,它将与实现技术无关的模型和基于特定技术的模型分离 ,并通过模型间的变换 ,使系统能适应技术的发展 ,解决系统在不同中间件平台的集成、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等问题 ,提高生产力 ,保证程序质量 .并对在MDA语境中的xUML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MDA构建EJB组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JB是当前企业环境下开发、装配、部署和管理分布式应用的主流技术之一。针对EJB组件开发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模型驱动架构(MDA)的基本原理及在其支持下的EJB组件开发过程,并给出了一个开发实例。  相似文献   

3.
分析遵循模型驱动架构(MDA)规范的AndroMDA原理,以及相关应用程序的结构.以一个简化的小区车辆管理系统开发为例,说明利用MDA思想进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即首先采用MagicDraw建立系统的平台无关模型,然后,对工程的配置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模型设计好且工程配置完成后,在AndroMDA中执行maven install命令,验证系统模型并生成应用程序代码.  相似文献   

4.
模型驱动架构(MDA)是现代软件开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实现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建立模型,并正确建立模型、模型和技术平台间的关系,准确定义并实现不同模型之间的映射和转换.本文在阐述MDA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平台无关模型和平台相关模型的定义、映射、转换等MDA核心技术,并与传统软件开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孟巍 《科技信息》2007,(29):53-55
本文主要介绍了MDA技术及基于MDA技术的系统功能及应用,对比了当前管理信息系统与基于MDA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并对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应用MDA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优点及趋势做出了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模型驱动架构(Mode Driver Architecture,MDA)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的一个新的软件开发框架.在该框架下,模型在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中起核心作用.研究了MDA的建模方法,通过模型之间的变换可实现从PIM到J2EE平台的PSM的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7.
MDA是OMG提出的用于解决中间件集成问题的软件开发框架。在该框架下,模型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模型之间的变换实现从模型到代码的自动变换。文章主要阐述了MDA思想、MDA的框架、开发过程及相关标准,说明MDA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又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基于MDA的软件开发的一个应用,该应用使用了遵循MDA规范的开源工具AndroMDA。在研究AndroMDA的应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使用AndroMDA实现监管教育系统。根据MDA的思想,把系统实现的重点放在平台无关模型的建模上,系统实现的框架和大部分代码就是使用AndroMDA通过所建的模型生成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MDA的兵团空间信息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是一种新型系统开发思想.MDA的核心是分离了系统功能的规范和其在特定技术平台上的实现,把应用系统开发的重点由编码转移到模型,通过模型间的自动或半自动转换与规约,最后平滑过度生成系统代码.研究了MDA的结构、相关技术及开发过程,对兵团空间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将兵团空间信息系统结构划分为空间数据层、平台层、产品与服务层、用户层等四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MDA以模型为重点、模型驱动的开发理念,提出了一种利用MDA思想和技术实现兵团空间信息系统的领域建模、模型转换及应用开发的方法,为兵团空间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快速高效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存在着结构灵活性差、复用率低、开发周期长、代码与模型脱离等缺点,通过对MDA建模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高校业务系统快速开发框架,首先建立业务系统需求模型,经过模型诊断和优化,建立起设计模型及快速原型系统,通过业务建模的抽象化过程与模型映射及转换,为高校快速业务构建平台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1.
结合怀化某大桥,按照相似原理,建立了碳纤维系杆拱桥缩尺试验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模型桥使用阶段各工况进行了空间模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CFRP系杆拉力和拱脚水平位移的实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用有限元程序的计算分析结果指导模型桥测点选取和加载等工作是可行的,其分析结果是正确的;CFRP作为系杆其总预应力损失率的最大测量值为2.1%,预应力损失较小,其预应力值稳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研究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设计了基于FPGA的4路并行数据采集架构,利用低速、低成本的A/D转换器件实现了400MSa/s高速数据采集的目标,研发的数字存储示波卡具有高速、大容量的数据采集和示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现有基于H.323的IP电话系统集中式管理机制在增值业务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了将软交换的控制与业务相分离的思想引入系统管理的新思路,建立起包含系统全局域管理、增值业务内部的呼叫控制与业务流程管理,直至增值业务底层的多媒体交互控制与管理的分级系统管理机制,讨论了其中域管理的实现方式,并在实际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自省的动态软件体系结构描述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对于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及其支撑系统在可追溯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尚有不足,利用自省计算的原理和技术,提出一种将体系结构具体化为系统实现中可见可控的实体,并在其基础上构建系统的新途径.这样,软件体系结构的抽象描述和具体实现都基于统一的模型,从而可以保证可追溯性;而通过自省设施亦可达成对软件体系结构动态行为的有效支持和控制。遵循这个途径,给出了一种面向图的软件体系机构描述和实现的具体框架及其一种基于edNCE图法形式模型,并在World Wide Web的环境下实现了一个支撑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15.
Intellig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or cognitive wireless networks. A cognitive engine built on reconfigurable wireless networks i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gnitive engine is important i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initiative cognition for cognitive wireless network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research on cognitive loops, then investigates cognitive functions in the loop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universal cognitive engin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and finally verifies the architecture on the platform of a cognitive engine prototyp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大跨度拱桥进行模型降阶,以用于拱桥的减震控制设计。对大跨度拱桥模型降阶控制中控制模态的选择方法进行改进,提出按最大模态位移方法确定控制模态。该方法考虑外部激励的影响,克服了振型贡献率只考虑结构动力特性选取控制模态的缺点。以西藏尼木大桥作为算例,通过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来验证降阶模型的有效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要考虑多点地震激励的大跨度拱桥结构,采用最大模态位移的方法选择的控制模态更合理,从而得到的降阶系统也更符合原模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弹塑性多拱梁分载位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传统分载位移法原理,推导了弹塑性分载位移法基本公式,建立了拱坝开裂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对小拱坝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超载分析及开范范围和开裂尺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电源管理框架的扩展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的动态电源管理(DPM)框架所采取的是积极的动态电源管理策略,没有考虑设备进行电源状态切换时所带来的更大的能耗开销,也就是说,DPM框架没有考虑到策略优化的问题.文中在原有DPM框架中加入了系统负载检测和策略优化两个模块,对原有框架进行了扩展,得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DPM框架,并给出了应用该框架实现策略优化算法的实例.算法的实现验证了所提出的扩充框架的可行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机器人在形状未知接触环境表面上进行柔顺力控制问题,在传统的力/位混合控制模型中采用一种智能预测算法,此算法通过三种预测因子预测并调整未来采样时刻的力/位混合控制模型中的期望轨迹,并考虑环境曲率和刚度变化的特点.为了验证预测算法的有效性,构建了开放式的机器人力控制系统,在不同期望力、不同跟踪速度下对非规则受限表面进行了力控制实验研究,分析了受限系统中未知环境参数对接触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未知接触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实验条件下,稳定状态下的力控制误差可以控制在3%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