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龙头山滑坡基本发育特征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1)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的沉积建造是龙头山滑坡形成的物质条件;(2)斜坡多面临空的地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3)斜坡存在一组具有一定规模的NNW走向的陡倾导水横张节理系统是龙头山滑坡形成的结构条件,通过分析区域构造形迹和地表构造变形破裂认为,该组张节理是在NNW-SSE向历史构造挤压作用下形成的;(4)NNW走向的陡倾导水横张节理与暗红色泥岩顶面组成了斜坡内部的垂直和水平地下水渗透网络。滑坡的形成经历了成坡阶段、时效变形阶段和平推式滑移阶段。  相似文献   

2.
斜坡震裂变形发育分布规律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出现震裂变形,潜在危害严重.以青川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实例调查统计以及振动台模拟研究,初步分析了斜坡震裂变形的基本形成机理,系统总结了斜坡震裂变形的发育特点和分布规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影响震裂斜坡稳定性的内因和外因,初步提出了危险性分级评价标准.震裂斜坡具有不同于一般滑坡的独特变形特点和规律,其危险性预测方法也有别于一般滑坡,建议结合已经全面开展的应急治理工程对震裂斜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凤凰山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一个近水平层状的膨胀土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斜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受坡体内部发育的裂隙以及降雨入渗的影响,裂隙的发育使降雨入渗向坡体深部发展,并使土体的强度随降雨过程不断降低,而滑坡后缘裂隙的充水对坡体产生了较大的静水压力.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斜坡发生了类似于平推式滑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4.
以数据库中259起发生在白龙江流域内的大型滑坡案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贡献率权重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坡向斜坡的滑坡贡献程度展开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贡献率权重法对不同坡向滑坡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可以从宏观上准确反映其滑坡灾害的敏感性和滑坡发育规律.斜坡坡向为NE,W,SE时,滑坡贡献程度高,贡献率之和为58.9%,极易发生大型岩质滑坡.斜坡坡向为N,S,SW时,滑坡贡献程度低,贡献率之和仅为15.08%,大型岩质滑坡较不发育.地震作用、区域构造条件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对流域内不同斜坡坡向的滑坡贡献率起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柿子树坪滑坡近年来受雨季持续性降雨以及当地基础建设的影响,发生了多次小规模滑塌,目前滑坡威胁范围包括:村民33户156人,通村公路约320m。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勘探结果,分析导致该滑坡发生变形的因素。根据不同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的计算结果,借助PFC2D软件对该滑坡的破坏过程以及变形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土体饱和状态下,首先发生蠕滑变形,并因自重作用的影响使得变形量的逐渐增加,坡脚处应力持续积累,最先出现剪出破坏,并不断向后发展,导致整体滑动,表现出典型的牵引式破坏。并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前缘沿接触面发生滑移、坡顶出现张拉裂缝、中部锁固段剪断的阶段性变形特征。此研究结果与现场勘察结果相吻合,可为该滑坡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清苏州阳山东侧消防通道地表变形和开裂的原因,现场钻探取凝灰岩样品进行测试,并在现场布置地表位移监测点30个、路面沉降监测点13个、深部水平位移监测点4个,对山体变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山体表面最大位移超过80 mm,位移速度为0.5 mm/d,且地表各点位移速率不同,岩土体变形不协调,易导致岩土体破坏或滑坡事件发生。深部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山体中发生水平位移的岩体深度超过30 m,最大深部位移达14 mm;结合气象数据分析认为,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山体稳定性主要受下部采空区塌陷影响,山体下部和坡顶有多处地表开裂和错动现象。目前山体变形正处于等速蠕变阶段,如不控制边坡变形,岩土体位移达到加速蠕变阶段后易发生灾变。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山体位移和采空区范围不断增大作用下,若阳山东侧前缘塌陷持续扩大,将对山体稳定性产生较大威胁。研究成果对阳山地区采空区影响下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取白龙江流域典型泥石流沟不同类型土体进行野外原位渗透试验,结合土壤性质及植被因素对土体的入渗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类活动使得土体的内部结构和渗透特性发生了极大变化,改变了土体在降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径流过程、加剧了流域泥石流的形成.结果表明:土体的有机质和黏粒质量分数与土体的入渗率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林地对改善土体性质有较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土体涵水能力,且随着海拔升高作用更明显;干枚岩斜坡和黄土斜坡的入渗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在降雨过程中千枚岩斜坡几乎不会产生明显的地表径流,而是在降雨达到一定程度后土体强度破坏而以浅层滑坡形式向下滑动,黄土斜坡则很快产生地表径流,以坡面泥流的形式为主沟泥石流的形成提供黏粒和水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斜坡土体震致剪切变形条件下桩基的受力特性,结合土体多屈服面模型和桩土动力弹簧模型,建立了斜坡—桩基体系整体数值模型。通过输入幅值为0.480 9 g的EI-centro地震波,考虑不同的坡角和桩径条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深度处斜坡土体剪切变形存在差异,斜坡群桩基础受力不均衡。斜坡坡角对斜坡土体剪切变形发展和桩身残余弯矩起控制作用,而桩径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工作对斜坡桩基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阳狮子山滑坡二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斜坡土体内的剪应力达到或超过其最大抗剪强度时,岩土体将发生破坏,特别当坡体内形成一个不利的、连续贯通的破坏区域时,坡体将会产生滑动破坏从而形成灾害.本从陕西略阳县狮子山斜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出发,以滑坡工程地质特征为基础,在分析斜坡变形破坏的形成机制及模式的前提下,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与刚体极限平衡法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和计算了该滑坡的稳定状态,得出该滑坡存在较多的破坏区,处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状态,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考虑了桩侧摩阻力以及桩后土体滑坡推力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桩侧土水平弹性抗力分布形式,基于Rayleigh-Ritz法,对斜坡中楔形基桩的屈曲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斜坡中楔形基桩屈曲临界荷载的表达式.分析了坡角、桩后土体滑坡推力分布形式、桩身埋置率、桩侧摩阻力及桩身嵌固率对斜坡中楔形基桩屈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等截面桩相比,桩端直径不变时,不同桩径变化率下的斜坡中楔形基桩的屈曲临界荷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桩径变化率越大,斜坡中楔形基桩的屈曲临界荷载增加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坡度、桩身埋置率以及桩身嵌固率对斜坡中楔形基桩的屈曲临界荷载影响较大;桩侧摩阻力能够提高斜坡中楔形基桩的屈曲临界荷载,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桩后土体滑坡推力的大小和分布形式对斜坡中楔形基桩屈曲临界荷载影响很小,以上两者均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塞京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大坝右岸斜坡发生较大变形,对大坝安全构成危害。在野外地质调查、勘察资料、监测资料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坝右岸斜坡的岩土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坝右岸斜坡位于板内向斜南翼复向斜构造内部的那忠向斜、那忠背斜处,背向斜产状变化控制着大坝右岸斜坡的演化;大坝右岸斜坡岩体内部存在大量层间剪切带,后期卸荷风化作用下局部泥化,形成后期变形破坏的滑动面,岩体结构整体表现为全-强风化基岩与泥化夹层共同构成层状碎裂结构岩体;大坝右岸斜坡变形破坏是由于坝基开挖导致阻滑段消失,右岸斜坡在顺层结构单元产生切层滑动,切层部位为岩层产状缓-陡的改变部位,具有推移式斜坡动力学特征;HP1滑坡为表层残坡积物失稳形成的局部堆积型滑坡;大坝右岸斜坡变形依据监测资料可以划分为3个区:微变形区,裂缝LF1南部区域;主变形区,位于裂缝LF1与裂缝LF2、LF3之间的区域,宏观变形特征明显;浅层局部变形区,位于永久公路以下,表层残坡积局部变形甚至破坏,形成局部表层滑坡。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破坏机制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通气的方式模拟水合物分解后气体对海底斜坡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土体强度、水合物埋深、气体流量及分解范围组合条件下的多组模型实验.结合图像测量技术,深入分析了坡面及坡体的变形演化过程,初步揭示了模拟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方法,建立了海底斜坡破坏时的临界气体压力解析式,从理论上解释了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出现的临界气压值.研究结果表明:海底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气压累积、土体弹性压缩、斜坡破坏隆起和变形稳定4个阶段;气体临界压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虽有偏差,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界压力的真实水平.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水合物分解条件下海底黏土质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发展稳定性分析理论和评价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碎石粉质粘土滑坡的发育机理,以灰山港某碎石粉质粘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试验、现场监控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下滑坡的变形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土体颗粒缺失,降水入渗后容易导致细颗粒流失,土体在饱和情况下的抗剪强度远低于原位土体抗剪强度;当降雨达到暴雨强度时,坡脚孔隙水压力的迅速上升将会促使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红层在我国分布广泛,红层地层孕育大量的滑坡,其发育环境和形成机理独特。对红层缓倾角土质滑发育环境、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滑坡的成因机理。以四川省南江县50个土质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统计,对土质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上看,土质滑坡分布主要沿河流、沟谷呈线状、带状分布,在南部山区零星分布,规模以小型滑坡为主;绝大部分为浅表层土质滑坡,滑坡有成群爆发的特点;②滑坡前缘高程集中分布在700~900 m范围内,坡度主要分布在20°~30°斜坡中,滑体厚度3~5 m,物质组成为粉质黏土或粉质黏土夹碎石。阶梯型斜坡上滑坡较发育,凹型、凸型、直线型斜坡上弱发育;③大部分土质滑坡沿着基岩和堆积层的交界面滑动,滑床岩性通过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和岩性组合三方面对滑坡产生影响。冲沟型和陡坎型临空面斜坡上滑坡最为发育;④降雨是诱发区内土质滑坡最主要的外界因素;⑤构造作用通过地形地貌间接对滑坡产生影响;"512"汶川地震使部分斜坡土体变松,产生裂缝,在降雨作用下,变形进一步加大,最后失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膨胀土滑坡特征及成因,探讨膨胀土滑坡的滑动模式及滑坡发生的机理。方法根据野外调研和滑坡土体的岩性、物质成分、膨胀性、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罗家梁滑坡是大型古滑坡体上新近发育的局部浅层滑动,滑坡体以黄褐、棕黄、黄绿色黏土为主,灰白、灰绿色黏土充填裂隙,或以薄膜附于裂隙表面;黏土矿物成分以伊蒙混合层为主,并含有蒙脱石;降水入渗、生活污水入渗及地下水的作用,导致滑带力学强度降低,加之边坡形态的改变,形成了明显的滑动—变形区域及多级解体裂缝,具有牵引式滑动、累进式破坏及蠕滑等特征。结论斜坡土体中强膨胀土夹层构成滑动面,当有水渗入及人工开挖边坡打破平衡时导致土体滑动。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秦安县张坡村接触面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以及数值计算探究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形成机制为黄土-泥岩接触面斜坡在原始应力条件下,坡顶处靠近斜坡临空方向土体内部位移变化最大,逐渐发展至黄土-泥岩接触面位置,以接触面为界,两侧位移变化明显。应力变化主要集中在黄土层内,靠近斜坡表面应力变化最大,当斜坡发生破坏时,首先从黄土-泥岩接触面开始,加之降雨条件加速了斜坡破坏进程,当滑面贯通,滑坡产生。  相似文献   

17.
斜坡深层岩石蠕变与黄土坡滑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许多大型的滑坡都与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关,深层重力斜坡变形有三种基本类型:深层岩石蠕变,脊侧的扩展,逆冲断层前锋侧向扩展。重点阐述了深层岩石蠕变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以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实例,提出黄土 滑坡前期经历过深层蠕变。  相似文献   

18.
以望谟平洞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土质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通过对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理环境条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滑坡平面形态、变形、滑体构成、滑带及滑床等发育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定性分析认为斜坡不会沿岩层层面以及节理面产生滑动;采用极限平衡法定量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得知在自然工况滑坡处于基本稳定,在暴雨及地震工况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可知暴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梅子坪滑坡的变形机制与其稳定性,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对梅子坪滑坡进行了分区,并对滑坡影响因素、变形机制、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梅子坪滑坡下伏反倾岩体在构造作用下,产生弯曲—拉裂变形破坏,使得上部土体浅表层发生蠕滑—拉裂破坏,在A区表现较为明显;在暴雨作用下,梅子坪滑坡A区后缘裂缝扩大,A区坡体最终将沿着粉质黏土夹碎石浅层滑面发生失稳破坏;梅子坪滑坡目前整体基本稳定,A区存在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Drucker-Prager模型,以马家沟滑坡为分析对象,从水平抗力、位移的角度出发,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库水位波动时渗透力作用下滑坡发育过程中滑坡-抗滑桩不同位置处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库水位波动时,抗滑桩土体水平抗力及位移随渗透力的增大而增大;0~60d,滑坡变形过程经历瞬间加卸荷变形、应力调整变形、应力稳步增长变形三个变形过程;0.5d~40d滑坡位移速率持续降低,滑坡处于减速蠕变阶段;40d~100d滑坡位移速率趋于稳定,滑坡处于等速蠕变阶段。滑坡位移速率趋于稳定时,土体的变形处于缓慢持续的状态,体现出马家沟滑坡的蠕滑特性;抗滑桩桩前、桩后水平抗力及位移呈现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