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岳普湖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较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较落后、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岳普湖县来说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岳普湖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岳普湖县旅游业现状,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旅游的大众化和大众旅游的生态化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主体的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业主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生态旅游不相适应的方面,游客破坏景区景观、政府的经济短视行为、旅游地居民的不欢迎态度等,这些给生态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规范生态旅游行为,首先要关注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从构建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体系、拓展生态旅游意识培养途径等方面加强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地方政府和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习惯和行为,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桂东经济区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桂东经济区的生态旅游业刚刚起步,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关系到该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经济的发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姑婆山森林公园和大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阐明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并针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的制约因素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界的热点,也是河南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分析河南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生态误区和可持续发展盲点,初步探讨了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解决方法与可操作性对策,并针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促进当地经济、宣扬当地本土文化的第三产业经济。新疆自然风光秀美,并保持着自己淳朴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由于新疆生态的脆弱性以及区位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旅游建设,作为相对于传统大众旅游而言的生态旅游,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史来分析其含义,并通过对新疆旅游业的特点来探讨其进行生态旅游建设的可行性,最后得出如何实行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态旅游 推动南宁市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革命的浪潮诞生并推动了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加大了这一“朝阳产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迎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的挑战,做大做强南宁市的旅游业已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南宁市旅游业的现状和南宁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发展南宁市生态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茶业是思茅的传统和优势产业,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具备观光生态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藉此发展思茅观光茶业生态旅游业是思茅经济发展的-个新的"增长点".本文从生态旅游建设入手,探讨生态旅游业的内涵、思茅地区创建观光茶业生态旅游业的基础优势、现实意义和实施措施,旨在为思茅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旨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崇尚绿色人文旅游、关注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位于我国中西部的该类型城市明显处于地域劣势.其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生态类资源得到更加科学高效利用.文章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提出了中西部城市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实现新发展的政策法律治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延林  柳明来 《科技信息》2011,(19):I0396-I0396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风靡全球,约占旅游市场份额的30%以上。走向森林、走向自然、走向环保、走向低碳、走向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在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黄龙山林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提出浅薄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旅游的起源与概念着手,介绍了国际国内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问题,从建立健全旅游法制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教育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生态旅游业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传统旅游给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只有逐步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与理念,实现从传统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化,才能有效化解这些问题,这也是实现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对西藏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发模式、空间布局及实施战略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西藏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文章就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条件以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指出了西藏生态旅游的效益评价、当地居民权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不等于大众旅游,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扩展也不能违背其内涵要求,生态旅游的概念也不能照搬到大众旅游.类生态旅游概念吸收了生态旅游概念中自然保护和社区参与的思想,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注重自然保护的大众旅游,其旅游目的地为非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其自然保护主要依靠生态管理、生态技术和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4.
在相关部门的引领下,西藏自治区不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主要介绍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并从目标管理、政策导向、基础设施、专业人才、资金投入和法律规范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目前西藏推出生态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生态旅游和恢复建设等指标体系,对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现状、资源整和做出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形象和路线设计,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外关于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以及在生态效率测评方面的应用现状,对旅游生态足迹在乡村生态旅游地生态效率测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不尽相同.文章根据西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践,总结出了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城郊型、名村名镇型、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自然遗产型、农业生态景观型等类型,并从资源消耗部分与废弃物消纳部分两个方面对几种典型类型的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的构建,以期为后续的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效率、经济效率测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青 《武夷科学》2007,23(1):166-170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年随着全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武夷山的生态旅游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武夷山生态旅游的现行情况分析,对武夷山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为武夷山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甲玛沟作为我区较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努力实现甲玛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甲玛沟与其他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等资源生态化比较,分析其当前本地生态旅游市场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在岩溶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兴旅游方式 ,是应全球提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而产生的。开展岩溶地区生态旅游是为了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岩溶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 ,针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 ,探讨了在岩溶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正在以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形式之一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的保育,然而也会产生一些生态旅游环境问题,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生态旅游环境问题、次生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社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按其影响可分为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生态旅游环境退化、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等。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与一般旅游环境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有思想意识、管理体制、主观决策、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旅游者行为以及其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将生态旅游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有且生态旅游的健康稳妥地发展,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