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不可译性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地域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克服这种翻译障碍的途径是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2.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代志娟 《科技信息》2010,(32):144-145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王佐良先生做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思想和主张。他的翻译思想自成体系,恰好汇成了由文体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译诗观、理论与实践统一观、新时期翻译观等五个方面构成的王佐良翻译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中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意义与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英汉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翻译中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上下文理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准确传译,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6.
史晓翠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33):203-204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含有丰富文化涵义的中国菜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给译者在翻译时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客观上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因此翻译过程中也必然有源语言文化信息丢失的时候,导致文化的不可译。中国菜名相对不可译的原因为:中国人对动物内脏的偏爱、新潮菜名新奇古怪、药膳菜名越来越多等。翻译对策则为:对于含有动物内脏的菜名采用不译的方法;对新奇古怪的新潮菜名采用汉语拼音配图片或英译配图片;药膳菜名中的药膳采用音译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概要地描述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次上的不同,并试图以此解释造成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语义对等翻译,语用翻译等理论去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张蹊  许嘉琦 《科技信息》2010,(29):216-216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的源语中特定的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文化语境角度对《两个比尔》的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英汉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英汉翻译研究中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之间的依从关系,阐述了在英汉翻译研究中,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依据,文化对比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藏汉英三语环境下的外语课堂教学是藏族地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课堂上三种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与融合。文章在对藏汉英三种文化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分析了课堂语境下三种文化的存在形态,探讨了课堂生态环境下三种文化冲突的成因及其化解机制,同时运用文化濡化和涵化原理,论述了三语课堂语境下三种文化的整合机制,并就藏汉英三种语言在课堂文化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对三语环境下外语课堂文化建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模因视角下对待不可译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产生“基因型模因”,基本上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再进行补偿的办法,保证信息不失真,实现“相同信息异型传播”;二是产生“表现型模因”,在原模因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信息同型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兼语式的实质是一类结构格局。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兼语结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兼语名词由V1前位移到V1后,即“S—O S—V1—V2”——“S—V1—O S—V2”。藏语语序古今变化不大,兼语结构格局始终“是S—O S—V1—V2”。藏语兼语的结构格局和甲骨文相同不是偶然的,而是藏汉语同源的凭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习语在英汉互译的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英汉习语互译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徐层珍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33-136
翻译是涉及多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要达意传神,同时还必须兼顾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尸语故事》是一部流传很久的藏族古代故事集,藏族人民通过其中的故事来向下一代传授这个民族纯朴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生活经验等。《尸语故事》的思想和精神内容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翻译成多种语言。《尸语故事》中出现了大量的藏文化特色浓郁的词汇、格言、习语,特别是谚语和俗语等。它们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是藏语言的精华之一。美国学者Sandra Benson通过采用异化翻译法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原著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读者。这既是对原作的忠实,也是对弱小民族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