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第一个浅海-极浅海特大油田—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续性、层间层内隔夹层的定量评价以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特征,指出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微相带、砂体发育密切相关,并建立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四种类型的孔隙结构模式,对指导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进行各种开发调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依据 ,以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基础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辅助标志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馆 1+2砂层组有两个辅助标志层。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首选对比标志的研究是寻找并确定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储层辅助标志层的两个重要环节。寻找并确定辅助标志层是河流相储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应当始终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依据,以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孤岛油田馆上段辅助标志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馆1 2砂层组有两个辅助标志层。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首选对比标志的研究是寻找并确定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储层辅助标志层的两个重要环节。寻找并确定辅助标志层是河流相储层划分对比的关键,应当始终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 4种类型 ,以Ⅱ ,Ⅲ类孔隙结构为主 ,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 ,经过长期注水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储层孔喉分布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岛油田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岩石润湿性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孤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馆上段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4种类型,以Ⅱ,Ⅲ类孔隙结构为主,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储层孔喉分布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岛油田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岩石润湿性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沙三下亚段属于多层砂岩、强非均质性油藏,其纵向上含油小层多达58个,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提出利用K-均值算法对小层进行分层聚类,建立定量化的开发层系划分标准,指导开发层系的划分。通过K-均值算法将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沙三下亚段细分为三套开发层系,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利用K-均值算法对开发层系进行定量划分是可行的,细分开发层系后渗透率极差变小、层间矛盾减缓,预测15年后采收率提高13.4%。  相似文献   

7.
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进行全面研究,将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研究表明:馆上段储层以II,III类孔结构为主,微观非均质性严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体育场支微观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长期注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认为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孤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水平井开发主力层优选一般以定性化方法居多,定量化技术方法研究较少。从影响强非均质性储层主要测井参数的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出发,结合水平井轨迹设计实际需求,提出了小尺度范围内储层纵向主力产层精细优选技术。2015年以来,水平井地质设计大规模应用定量化主力生产层段优选技术,在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调整中,应用三维地质建模随钻跟踪和RDMS水平井随钻远程监控技术,在ML等油田矿场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埕岛油田馆上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河流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进行层序地层研究,建立馆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并开展了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影响研究.通过研究将馆上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MSC1,MSC2,MSC3,6个短期旋回.并以中期旋回为单元分析了储层特征:MSC1砂体厚度较大,平面连通好,但层间非均质性强;MSC2主要为曲流砂坝沉积,砂体部分连通,厚度较薄,层间非均质性中等;MSC3为单期河道沉积,砂体基本为孤立式,层间非均质性最弱.  相似文献   

10.
馆3-6砂层组为孤岛油田的主要开发层系,属河流相正韵律沉积。该油田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本文利用微观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了孤岛油田Ng33层不同渗透率储层的驱油特征、特殊孔隙结构对驱油特征的影响以及水驱残余油分布特征,并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临二断块馆三段储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平面上该河道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相对均质,其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垂向上,孔隙度高且变化较小,变异系数也较小,渗透率略呈正韵律,渗透率单层突进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相对较小。心滩坝与河道充填储层非均质性属中等,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是油田开发中较差的油层。河流相相变快是造成平面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沉积方式决定了不同微相的层内非均质性;不同时期发育的河道砂体在较短距离内相互叠置,是造成层间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边水油藏,边水活跃,目前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单元采出程度45.82%,综合含水率高达97.8%。根据储层地质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成果,结合储层地质特征、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油藏生产动态资料,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目前双河油田437块Ⅱ4–6层系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富集区域,为开发方案调整,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尚店油田东部沙四中亚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尚店油田东部沙河街组的沙四中亚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中亚段为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坝中、坝缘、泥坪及生物滩4个微相。沙四中亚段沉积早期湖平面相对稳定,之后周期性升降,总的趋势是湖平面相对下降;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及西北方向上的三角洲或冲积扇的水下部分。根据小层划分结果,建立了垂向相模式,绘制出了沙四中亚段的各主力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图,建立了平面相模式,并总结出了沉积微相平面划相依据,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东部海上注水开发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以JZ9-3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结合海上油田生产特点,以储层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开展了小层水淹和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了不同的挖潜调整策略和相应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老君庙油田M油藏顶部区的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生产历史,利用油田注水开发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找到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对富集区,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案和选定新井井位,并预测其将来的开发生产动态,比较了开发效果;目前经生产实践证明此次数值模拟研究为该油田挖潜调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达到了控水稳油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别古庄油田开发初期综合调整的效果显著,被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高效开发油田”,本文扼要介绍了该油田地质特征,着重分析了开发初期综合调整的依据、内容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层非均质低流度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港南部油田具体地质和开发生产特征,提出以水治水、提速开采、以水促油、高效注水的开发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前人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所处开发阶段,结合油藏微观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Logistic旋回数学模型、开发动态分析法和经验公式法确定最大采液量、合理注采比、合理采油速度等开发参数,最终使得大港南部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并对多层段低流度油藏减缓层间及平面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同类型的低流度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开拓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推移,主产层由原来单一演变成多个,为控制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细分调整合理层段划分是最有效方法之一。在层段划分过程中,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小层组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段内小层数、段内砂岩厚度、渗透率级差及合理注水强度等综合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尚店油田东部沙四中亚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尚店油田东部沙河街组的沙四中亚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中亚段为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坝中、坝缘、泥坪及生物滩4个微相。沙四中亚段沉积早期湖平面相对稳定,之后周期性升降,总的趋势是湖平面相对下降;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及西北方向上的三角洲或冲积扇的水下部分。根据小层划分结果,建立了垂向相模式,绘制出了沙四中亚段的各主力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图,建立了平面相模式,并总结出了沉积微相平面划相依据,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情字井黑71断块区域构造属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斜坡,位于大情字井油田向斜构造的东翼。研究区主要目的层为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由于断块储层物性差,油水关系复杂,受断层的影响明显。由于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决定作用影响,储层属性模型采用了相控储层建模的方法以提高模型精度,为下一步综合调整、制定开发方案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