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屏障。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区,沙漠广布、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骨架生态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目前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在农田防护林建设方面,应着重从转观念、活机制、调结构、建档案、强管理入手,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提高防护效能。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莱州市沿海防护林在防风固沙、减轻风暴潮与盐雾危害、降盐改土方面的生态效应,分析了莱州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海防护林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岗南水库流域动植物分布概况,并针对目前在生态保护上存在的问题,从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水库流域生态绿化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植树造林工程为绿洲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在绿洲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已成为绿洲生态重建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农田防护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的处理和解译,选取生态安全相关景观指数,利用Fragstats3.3进行计算,结合防护林的结构、木麻黄林、病虫害以及其它等方面对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防护林整体防护功能在下降,农田防护林网结构的差异也使农田的产量及人类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刘荆洪 《海峡科学》2012,(3):79-80,104
该文分析了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对生态科普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文章提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法制建设等问题,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8.
岳华英  赵友杰 《科技信息》2009,(23):I0324-I032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新提升、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新丰富和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本文结合聊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蚕桑生态系统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生态环保、休闲文化多种功能,加强陕南生态桑防护林建设,发挥其对汉江水源保护的服务功能,通过栽桑养蚕、开发绿化桑和果桑资源及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拓宽蚕桑产业链,促进蚕桑产业升级,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典型荒漠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等因子的综合分析,探索了有别于常规技术的治沙途径.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状况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配套使用,建立沙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重点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基本构架,不同治理区域相关因子的动态设计,防护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作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要点,滴灌设施配套,以及建设后的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对于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建设法治化乡村生态环保体系为目标,在梳理现阶段学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环保与法治意识薄弱、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生态环保执法不严格等现实困境展开探究,提出多方位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振兴法治化建设提...  相似文献   

12.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当今乃至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以及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1999,(8):44-45
建设生态示范区,是池州地委、行署在对池州发展出路认真思考与探索后,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它符合池州的区情实际,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成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我区科技部门,积极投身生态示范区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科学编制规划 搞好规划编制,对指导生态示范区建设十分重要。1998年,我委承担了池州地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科技子规划的编制任务。为了搞好规划的编制,我们抽调力量组成专门班子,负责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机制,是解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公和发展机会不均的重要方式。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需求,提出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设想,以期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和流域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指导,最终实现鄱阳湖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消减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东北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分析了东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按照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求,建立民族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等发展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加强防护林保护管理,科学的进行抚育,更新采伐,对今后林业发展和提高生态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氮素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农田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由氮素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造成农田施肥后的氨挥发、地表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氮损失4个主要途径,探讨了影响氮损失量及强度的因素,生态防护林对农田氮素在地表径流、淋溶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防护林生态效能的因素。综合认为,防护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面源氮素造成的水体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施肥氮损失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将国际上逐渐引起重视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生态足迹运用于扬中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通过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分析,明确生态盈余度,并据此提出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控制生态赤字、引导和调控生态盈余、提高生态承载力等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策略.通过对生态足迹评估概念、计算方法、主要实践应用等系统的介绍,为解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量化不足、生态建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文东 《科技信息》2009,(13):339-339
为促进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加强防护林保护管理,科学的进行抚育,更新采伐,对今后林业发展和提高生态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立清  周文强 《江西科学》2020,38(2):287-289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小尺度高度城市化地区来说,由于土地开发强度高、工业布局零散、污染物减排空间有限以及环境质量改善受区域大环境制约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基于江苏省某小尺度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分析其区域情况,研判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以期为小尺度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探索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