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人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展了以种植粟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旱地农业。"大汶口"原始农业的产生,引发了"大汶口"人原始宗教的萌芽,促进了社会大分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汶口"农业的发展,为海岱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侨乡社会资本是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区域资源,是侨乡社会体育发展的"输血源"和"动力源";侨乡社会资本在侨乡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提供信息资源、经费资源、场地资源、组织资源等重要的历史功效;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支撑。社会资本作为以信任等价值观为核心的、有利于促进合作、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各种观念性资源的总和,在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能和促进和谐治理方面有助于社会治理,进而促进中国"两型社会"建设。为了提高中国的社会治理水平,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从政府示范、公民教育、公民社会成长和公民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其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其特质在于存在着多维向度: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所有制向度、历史主体人的发展的向度、"真正人类历史"的向度、生产工具的向度.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得出:东方社会可以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跨越式发展".中国选择"跨越式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是中国实现迅速崛起的唯一选择,同时验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跨越式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四川新民村、湖北平阳坝村、海南保定村、浙江高阳村和山东山上李家村等5个村庄为案例,研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表明,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中蕴含着"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逻辑。"共建"体现在各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并创新销售方式的特色农业发展之中;"共享"则是特色农业发展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和社会服务优化创造了条件。从经济方面的"共建"到社会领域的"共享",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正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之路。研究也总结了乡土资源、科学技术以及合理的生产组织方式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学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这被反对者概括为"适应论"。而支持"引导论"者认为,"适应论"思想是工具理性荼毒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物,使得高等教育无法摆脱社会附庸的尴尬地位。要超越这种境遇,必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重视反思和批判的学术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加以引导和改造。然而,尽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时间延展性和适应的"无方向性"都意味着"适应论"仍处在未完成状态,教育的性质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表明"适应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二者之间的争论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从人类实践的特点来看,引导本是适应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寻求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两型产业".长株潭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和"生力军",当然也是发展"两型产业"不可或缺的"科技引擎".长株潭高校科技产业应发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进入"两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采取与社会联动的"四级跳"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社会化"运作,整合社会资源辐射高新技术,指引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引领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改革的新发展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历史起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部地区社会发展呈现出过渡性的新常态特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虽整体提高,但仍存在轻度失调现象;社会发展能力较低,尚处于"低福祉增长"阶段;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集中连片分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区域;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由生存型福祉向发展型福祉转变;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由"社会管理"向"社会发展治理"转变.为此,中部地区要以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共进,创新中部地区社会发展治理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成果向居民福祉转换.  相似文献   

10.
运用"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选择230名西藏藏族听力残疾儿童,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模型。发现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611,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为0.507,它们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变量联合解释社会适应行为变量51.8%的变异量,支持变量与社会适应行为变量联合解释生活满意度变量59.4%的变异量。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不存在直接效果,而是通过社会适应行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效应。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可以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性和发挥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国"三农"问题及农村社会的发展。分析了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儒家思想分别产生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和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西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更替,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需要,以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核心的政治道德观成为当时儒家伦理思想的代表。总的来说,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发展都符合并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关系,并且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二月二"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源不同流的南、北方二月节有着不同节俗,而广西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节则更具地域和民族特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深刻文化内涵。通过节日这个载体,发挥着区域认同、社会整合、安定社会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代社会中有重要的价值,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等,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下来,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揭示社会运行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发展理论的建构路径上,马克思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解构与建构相统一、实现自我批判的社会本真批判,建构起一套真正直面社会问题,以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命运,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人类解放为内容的严密的科学话语体系,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生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对"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了界定与分类,阐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揭示了其发展中显现的问题,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内地媒体频频出现"空巢"一词。实际上,该词同"职场"、"封杀"和"御宅族"一样,属日源词。"空巢"一词流行及语义用法的变化,既是语言本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建设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休闲体育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重要体育活动形式.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作为促进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体育功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制定好"十五"计划的关键是确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本地实际的主题。立足于全国,立足于全省,立足于韶关,我市应该把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十五"计划的主题,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规划"十五"期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新世纪为我市经济与社会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市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赶上全国、全省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权利觉醒和利益纷争的社会转型期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混乱和缺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只有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依法透视"三农"问题,建立宏扬民法理念的农村土地物权立法,遵循"虚其所虚、实其所实"的原则,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解构和重建,才能推动我国土地制度的物权立法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符合现代民法的私法理念,更能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纵观全球世界各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强"和谐社会"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社会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