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列举汉代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急就篇》等与农学相关的术语,在结合农学史对相关语汇进行考察的同时,展示术语所反映的汉代农学成就及术语对其后农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日科技术语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是基于中医药"走出去"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探索,旨在提高中医术语西班牙语翻译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而术语工具书的选择对相关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西对照国际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中医术语西译工具书,研究通过对该书的综合分析,结合术语学理论,深入讨论了中医术语...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内容概述、学术贡献、理论思考三个方面对《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一书加以评介。全书共包括6章,其贡献体现在:运用哲学二律背反解释术语变异产生的根源,系统归纳术语的功能类型,对相关术语的自觉梳理和辨析。同时,著者的论述引起笔者对变体的规范性、功能与变异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内容概述、学术贡献、理论思考三个方面对《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一书加以评介。全书共包括6章,其贡献体现在:运用哲学二律背反解释术语变异产生的根源,系统归纳术语的功能类型,对相关术语的自觉梳理和辨析。同时,著者的论述引起笔者对变体的规范性、功能与变异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3):64-64
为促进我国术语翻译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翻译工作中的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推动术语学、翻译学和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10月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辞书学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与《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9月20—22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大数据百科全书》术语条目及释义的联合国工作语言翻译研究"项目中期检查暨研讨会。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分别在欢迎仪式上致辞。何传添对全国科技名词委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的全国科技名词委重大项目"《大数据百科全书》术语条目及释义的联合国工作语言翻译研究"的基本进展和相关情况。他提到,《大数据百科全书》相关名词的翻译和研究是当今大数据研究的重要一环,项目组已顺利完成了《大数据百科全书》共计1457条术语条目的平行翻译。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8.
基于汉语术语学的《尔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 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 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 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 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农学不仅包含抽象的农学原则和具体的农学知识,还有艰深的农学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表现为,运用气概念和阴阳学说,对农学原则特别是农学知识作出的理论解释。理论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秦至宋元时期为初级阶段,其成果杂列各处,不成体系,理论化程度不高;明清时期为成熟阶段,形成了以马一龙《农说》和杨屾《知本提纲》为代表的传统农学理论化的最终成果。气和阴阳是古代学术的通用工具,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作出气与阴阳解释的趋向,开启了古代农学的理论化进程。明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和宋明理学的方法遗产,促进了古代农学理论化的深度开展。中国古代农学的理论化成果,具有比较明显的逻辑性与体系性。究其本质,是基于古代农作经验知识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经有关审定委员会各位专家的艰苦努力及全国名委办公室编辑的积极配合,1993年完成了《数学名词》(8800条),《组织胚胎学名词》(2750条),《地质学名词》(3800条),《电子学名词》(5313条),《农学名词》(3000条)等5种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目前正在印制中,预计明年一季度将陆续公布出版。1993年计划公布出版的《医学名词》(二,口腔医学部分1647条),《力学名词》(2637条)以及《测绘学名词》(海外版》均已先后公布出版。1993年全国名委与有关学会先后共同组织成立了机械、航空、材料科学等三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机械名词由于包括范围广泛,将按专业分九个分册公布出版。这九个分册分别为: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热加工部分),(二)(冷加工部分),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流体机械,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传动及传动元件,仪器仪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由季文美教授任主任,顾涌芬研究员任副主任,另组成了专门班子具体落实审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2月27日成立,师昌绪教授为主任,肖纪美和陈鉴远教授为副主任。联合国翻译署(UNITED NATIONS TRANSLATION DIVISION)术语员(Terminologist)裴女士年初曾来名词委访问。当她得知我国成立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了解到近几年的工作成绩时,非常高兴。她说去年曾到中国买了很多工具书,但各本之间名词订名很不一致,现在名词委所作的工作可解决一部分这方面的困难。名词委的有关领导也希望今后与该组织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并希望能多提供新概念,新名词,使名词委能更好地进行科技前沿新词的汉语命名与审定工作。1993年6月中旬,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访问台湾,两岸名词统一问题被列为这次交流访问的内容之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王树岐教授随团前往,并负责介绍大陆的医学名词工作。在最后签订的“海峡两岸医学交流研讨会备忘录”中第二条明确了医学名词统一问题。双方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台湾也有这一组织)要探讨医学名词的统一问题,并交流已出版的名词图书。首先摘出不统一的医学名词,在两岸医务人员或海外华人医学界征求意见,确定更科学、更合适的医学名词。双方认为比起其它问题,统一学术名词是最容易做到的,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落实中。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3年6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1990年9月-1993年5月的工作,制定了1993-1994年度工作计划。一、总结:(一)标准制定:完成了GB/13725-93《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3726-26《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审定了《辞书编纂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国标,完成了《术语工作词汇》、《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的送审稿。(二)学术活动:1991年7月召开了TSTT’91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研讨会;1992年8月与台湾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研讨班”;多次组织委员参加ISO/TC37有关会议;派遣术语工作者参加维也纳国际术语夏日学校培训;接待国际术语专家加林斯基先生,布丁博士及加拿大术语专家崔铭韶先生来访;1992年6月举办了术语库讲习班。(三)翻译出版:出版了TSTT’91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完成了《术语学理论与应用译文选》和《当代辞书编纂译文选》的译校工作;《通用术语学和术语辞典编纂入门》已发稿;编辑出版了《术语标准化简讯》等。(四)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与技术委员会。(五)筹备成立中国术语网。二、计划:(一)组织建设: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标准工作:1.完成已送审的几个标准;完成《辞书常用汉语缩略术语》和《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等国标。2.建议制、修订下列标准:《概念体系——研究与表述》、(术语标准的制定与编排》、《用于术语编篡和专业辞书编篡符号》、《语言名称三字符表示代码》、《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交换格式-SGML的应用》。3.翻译出版:翻译ISO/TC37有关文件,完成已译校和发稿的三本书。4.标准宣贯与培训等。中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和三分会秘书长冯志伟同志代表该委员会出席了1993年8月16-20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ISO/TC37三个分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一分会计划修订ISO/087-2《计算机辅助术语词汇》,ISO/WD12620《术语交换格式TIF,ISO/CD12200《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的应用》,ISO/DTR12618《术语数据库和文本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车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轮轴工艺,是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汉代的轮轴工艺已经稳定成型,它的民涵着金工,木工,漆工,革工等工艺内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机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历法推没灭术始创于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以唐一行《大衍历》(公元728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其早期没灭相连构成恒气日名甲子序号的一种推导方法;其后期没灭分离,推没与推恒气日名相连,推灭则与推经朔日名相关。  相似文献   

13.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章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两汉时期,黄道概念及黄道坐标被引入了天文历法的理论与推算。文章分析两汉时期对冬至点位置、黄赤交角、二十八宿黄道距度等黄道坐标基本要素的测量,论述黄道概念在汉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文章还对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黄道坐标-“石氏星经”中的恒星“黄道内外度”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考证,认为最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测定的。最后文章从黄道坐标测量的角度,简要论述汉代  相似文献   

15.
编订名词馆是清末学部负责统一各学科名词的机构。在数学名词方面,该馆统一了算学、代数、形学、平三角、弧三角、解析形学等类名词约1000个,将其编订为《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编订名词馆统一数学名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官方统一数学名词的先河,这一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是:有选择地采用旧译词;常发掘雅驯的古字来另译新名;基本不直接采用日译词。尽管由于日译词涌入并流行以及白话文普及对文言文的冲击等原因,具有严译风格的雅驯译词后来被淘汰,但《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中“仍从旧译”的大部分数学名词留存至今,对后来中国的数学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西汉至南宋共使用了29个日月交食周期,如重复不计,实有22个周期。计算交食周期的方程式通常有下列六式:(1)半食年/朔望月=会月/会率,(2)半食年/回归年=会岁/会率,(3)食年/朔望月=会月/朔望合数(交率),(4)食年/回归年=会岁/朔望合数(交率),(5)交点月/朔望月=会月/交数,(6)食年/交点月=交数/交率。中国古代以“大衍求一术”计算交食周期,与近代用连分数法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经验算,绝大部分交食周期十分准确、密近。本文还对王充(甲)、(乙)、(丙)三周期以及中西交食周期的雷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百越族的后裔,《古歌谣》是傣族先民留下的反映本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资料。该文从中国稻作技术的发展和傣族历法的由来两个方面,考察了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问题,认为《古歌谣》中所反映的稻作可能是唐宋,特别是明代以后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族和傣族稻作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北朝及以前的建筑石作工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采石就已采用“火烧法”。奴隶社会早期,出现了专业石工。然而直至西汉中期,建筑石作的加工还处于初始阶段,石材料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尚不普遍。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工具的进步,石作加工技术快速发展,从采石、石料的分割乃至石料的平整,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并走向成熟。到南北朝后期,石作技术与工艺大体上已与近世相近。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多处提到消炼五石铸造阳燧。对于王充所说阳燧的材质,学术界的看法存在分歧,一种认为阳燧是玻璃透镜,另一种认为是铜凹面镜。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材料考证出汉代五石是丹砂、曾青、雄黄、石、磁石五种矿物,指出《论衡》所载用五石铸造的阳燧是铜镜,不是玻璃透镜,并从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发展因素两个层面对古人用五石铸造阳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