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考虑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修正,对D→K*lν半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A1、A2、A3、V.对于重夸克展开领头阶部分,考虑K*介子光锥分布振幅到扭度4;对于次领头阶修正,只考虑扭度2的分布振幅.计算表明,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对不同跃迁形状因子有不同的修正,最大为领头阶结果的17.5%.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应半轻衰变过程D+→K*0l+ν、D0→K*-l+ν的分支比,两者都与实验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的全息AdS/QCDρ介子分布振幅,利用完整QCD光锥求和规则计算了D→ρ半轻跃迁形状因子A1、A2、A3、V,并与以前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计算及最新CLEO实验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所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整体上与CLEO实验给出的结果符合的更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对D→ρlν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D+→ρ0l+ν、D0→ρ-l+ν的衰变宽度并结合分值比的最新实验测量值抽取了CKM矩阵元Vcd.利用D0→ρ-l+ν过程抽取的CKM矩阵元与当前世界平均值符合的很好,D+→ρ0l+ν对应的结果也在误差范围内与世界平均值一致.  相似文献   

3.
分析BESIII探测器在质心系能量3.773和4.599GeV采集的2.93和~0.567fb-1数据,报道了衰变常数fD~+和D介子半轻子衰变的形状因子,D~+→K~0_Sπ~+π~0的Dalitz图分析,D→K~0_S/Lπ~+π-和K-π~+强相差,D~0D~0混合参数yCP的测量;2体强子衰变D~0(~+)→ωπ~0(~+),稀有衰变D~0→γγ和D~+→K(π)±ee~+的寻找以及Λ~+c→Λe~+νe和12个强子衰变绝对分支比的测量.  相似文献   

4.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重夸克展开至次领头阶,对半轻衰变D→Klν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计算表明,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对D→K跃迁形状因子的贡献非常大,约为领头阶贡献的40%,因而是不能忽略的.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应半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D0→K-l+ν分支比的结果与实验符合的非常好,D+→K0l+ν的分支比也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与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4种将非微扰的强相互作用参数化为形状因子的模型得到的4种强子形状因子,分别计算了中性D介子D~0→K~-e~+ν_e和D~0→π~-e~+ν_e两个半轻子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比较,得到极点修正模型对D_0→K~-e~+ν_e过程的理论计算结果中心值与实验测量值非常接近,而对D~0→π~-e~+ν_e过程两参量多级展开模型符合较好.然而由于非微扰效应的存在,形状因子f+(0)和强耦合常数g等参数误差过大,因此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在质心能量10.6GeV附近获取的500兆cc事例,在BaBar实验中对衰变D~0→π~-e~+ν进行了研究.利用这些数据,测量了D~0→π~-e~+ν的分支比,同时测量了强子形状因子fπ+,D和CKM矩阵元V_(cd).应用衰变D~0→π~-e~+ν和B0→π-e+ν之间的关系,计算了矩阵元V_(ub),一旦出现新的理论计算,其精度将可以和其他实验测量相媲美.  相似文献   

7.
通过QCD求和规则研究D+→K-0l+lν衰变过程,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Bu+→p+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p+)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9.
跃迁形状因子是描述强子遍举衰变中非微扰QCD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在重夸克有效场论的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介子衰变到轴矢量介子K1的跃迁形状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D→K1(1270),K1(140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计算表明D→K1(1 270)半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为10-3量级,而D→K1(1400)的分支比要小大约两个量级,这些结果可以被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强子、电子对撞机LHC和Belle-Ⅱ上的重味物理实验,详细研究了B~*→DD~*、Dρ~-、DK~(*-)、πD~*和KD~*等非轻衰变.采用简单因子化方法计算了这些过程的衰变振幅,并利用BSW模型计算了和这些过程相关的形状因子,进而给出了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和极化分数.从数值结果来看,B_q~*→D_qD_s~(*-)和D_qρ~-衰变有比较大的分支比,数量级高达10~(-8).因此,这两个过程将有望较早地被LHC和Belle-Ⅱ实验所观测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得到的形状因子,在标准模型和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计算新物理对衰变过程Bu+→π+l+l-和Bu+ρ+l+l-(l=e,μ)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从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新物理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分支比的贡献不是很大,理论预言与标准模型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top夸克双Higgs模型下新物理对前后不对称的影响很小.对Bu+π+(ρ+)l+l-衰变过程的较低双轻质量区域内双轻不变质量分布和前后不对称的精确测量,将有助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top夸克双Higgs模型(T2HDM)下,利用形状因子光锥求和的新结果,讨论Higgs玻色子对遍举衰变B→K(*)l+l-的分支比和前后不对称的贡献.在所考虑的参数空间内,通过理论计算发现:(1)包括新物理的贡献后,有效Wilson系数中元素A7,A9和A10的符号仍然保持不变.(2)考虑形状因子的误差后,衰变B→K(*)l+l-的分支比能够对荷电Higgs玻色子的质量给出很强的限制,质量大约是350 GeV的荷电Higgs玻色子是实验所允许的.(3)中性Higgs玻色子的效应有可能在衰变B→Kl+l-(l=μ,τ)的前后不对称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13.
通过QCD求和规则研究D+→-K0l+vl衰变过程,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精确.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所需的矢量和标量形状因子的色散表示,综合分析了τ→KSπ-ν_τ和τ→K-ην_τ衰变谱.与先前的研究相比,得到了更高精度的K*(1410)共振参数,MK*′=1 304±17 MeV和ΓK*′=171±62 MeV.由于K-π0矢量形状因子与τ-→K-ην_τ衰变的描述有关,对在形状因子斜率中同位旋的破缺进行了研究.在这方面,τ-→K-π0ν_τ的跃迁谱将是极为有用的.  相似文献   

15.
改进了D~*D_π和B~*B_π基态强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的计算,首次提出了一个在矢量重味介子径向激发态情况下相应的强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的QCD研究。利用D→π和B→π形状因子的光锥求和规则预言,并结合实验数据先分别拟合基态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进而将基态耦合常数作为输入参数分别拟合耦合常数g_(D~*'D_π)和g_(B~*B_π)。数值结果:g_(D~*D_π)=18.40_(-5.44)~(+6.42)和g_(B~*B_π)=44_(-3.37)~(+6.09),g_(D~*'D_π)=-13.30_(-3.15)~(+3.09)和g_(B~*'B_π)=-27.90_(-3.10)~(+3.77)。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具有一个D_π末态的B介子两体和三体衰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使用基于北京谱仪Ⅲ探测器(BESⅢ)及其软件系统(BOSS)的蒙特卡罗模仿方法,给出了对D介子缪子半轻衰变分支比绝对测量的进行方法及其所能达到的统计精度.这些缪子半轻衰变是D0→Mμ+νμ和D+→Mμ+νμ,其中M表示K-,π-,K0,K*0等轻介子.  相似文献   

17.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LCSR)对Bs到JPC=2--张量介子K2(182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K2(1820)光锥分布振幅,重夸克展开至领头阶,利用LCSR计算了Bs→K2(1820)的跃迁形状因子.计算表明,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不同,在所取自由参数范围内,形状因子V2<0.在此基础上,预言了半轻衰变■的可观测量,包括分支比、纵向极化分数、前后不对称和微分前后不对称过零点.研究显示,电子和μ轻子末态分支比几乎相等,在10-5量级,相应τ轻子末态分支比约为前者的1/5.纵向极化分数均>0.8,大于相应2++张量介子情形.前后不对称随着末态带电轻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结果有可能在将来被LHCb、BelleⅡ等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QCD求和规则研究D+→K0l+νl衰变过程, 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 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 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使计算结果更精确. 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手征流关联函数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LCSR)方法,消掉了3扭度和5扭度K介子波函数的贡献,计算了-6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和重夸克展开的方法计算了B_((s))到P波2~(++)轻张量介子a_2(1320)、K_2~*(1430)、f_2(1270)、f′_2(1525)跃迁形状因子并利用给出的形状因子对相关半轻衰变的分支比、纵向极化分数等可观测量给出了预言.研究表明,在重夸克极限下,描述企鹅类型形状因子的领头阶波函数与相应描述半轻类型形状因子的领头阶波函数完全一样,从而只有4个半轻类型形状因子是独立的.半轻衰变B_((s))→a_2(1320)(K_2~*(1430),f_2(1270),f′_2(1525))■的分支比在10~(-5)量级,纵向极化分数大约是0.6~0.7.这些过程将来有可能在超级B工厂和升级后的LHCb实验中观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