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1987年白土岗乡圣井村五位农民.自发地在南召县组建了第一个农民研究会.他们以农科站为基地、以科技户为纽带.以科研单位为依托.面向全村农户.开展了广泛的技术服务。1990年全村平均粮食亩产837.9公斤.比1986年亩增产335.6公斤其中724亩小麦平均单产367.5公斤.500亩水稻平均单产685公斤。亩投入由87元下降到65元.粮食每公斤成本由0.12元降到0.08元、创建吨粮田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亩产700公斤技术探讨新乡市农科所耿平,李秋之“八五”期间,我省夏玉米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突破,已从“七五”期间200—250公斤/亩提高到350—450公斤/亩,有的已出现亩产650公斤以上的地块。目前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空前高涨。为了使我省的夏...  相似文献   

3.
宋歌 《河南科技》2008,(7):13-13
5月21日,经国家小麦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郭天财教授一行实地测产验收,焦作市温县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赵堡村50亩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亩穗数达48.6万穗,穗粒数达36粒,按常年千粒重48克计算,亩产高达728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4.
“三夏”时节,从“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实施地偃师市传来喜讯,经过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和河南省科委组织有关单位的小麦专家对偃师项目区小麦万亩超高产样板田进行随机抽样的实打样点验收,结果表明亩产突破600公斤,提前一年达到了预定产量指标。洛阳市科委办公室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亩产突破600公斤  相似文献   

5.
<正> 长葛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开发,选择在坡胡等8个乡镇,小麦面积30.5万亩,玉米18.5万亩。开发区1990-1992年小麦平均亩产363公斤,比开发区前3年平均增产14.5%,比全县同期小麦亩增产10%,3年累计增产小麦4323.1万公斤,增加收入为3026.17万元。玉米3年平均亩产467公斤,比同区前3年平均增产21.8%,年平均递增为6.6%,比同期全县平均增产12%,累汁增产玉米4856.9万公斤,增加产值2719、86万元。其做法是: 一、狠抓小麦、玉米“一优双高”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几年来我县在引黄老稻区试行麦茬水田稻作改制,实现了稻麦双高产。据1983—1988年试验示范改制田2746.7亩统计,平均亩产稻谷421.4公斤,后作小麦318.5公斤,比传统种稻技术亩产稻谷404.8公斤增产16.6公斤,比后作小麦亩产265.3公斤增产53.2公斤。麦茬水田稻作改制就是不育苗、不插秧、麦茬免耕直播或撤套播、施肥上“三降两增”、实行不保水层的充分灌溉、化学除草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近日。科技部下达了2006年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预算,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超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培育”项目名列其中。该公司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其研制的新品种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种植平均亩产717.2公斤的超高产记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 豫麦13(郑州891)是当前河南省正在推广的一个小麦优良品种。为了掌握该品种的主要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潜力,1989~1990年在本院试验地和新郑县七里井村一户的责任田内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其产量结果是: 新郑县七里井村张荣西责任田,经新郑县小星火办公室实地验收,豫麦13小麦实收面积4.2亩,总产2646公斤,平均亩产630公斤。收获时取点测产(每点6m~2),平均亩产608公斤。陕农7859小麦1.2亩,小区实收亩产392公斤。本院内试验田的豫麦13,因后期严重倒伏,产  相似文献   

9.
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新成效我省自1995年实施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计划“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以来 ,成功建立了1万亩超高产样板田、10万亩试验区、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 ,1999年 ,偃师万亩超高产样板田平均亩产达到609 14公斤 ,提前两年实现了项目计划产量目标。在保证产量水平稳步提高的前提下 ,围绕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开展研究和开发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 ;二是开展了食品加工与优质小麦指…  相似文献   

10.
寒蒜,原产四川成都以北彭县一带,当地又称伏蒜、苔蒜、硬叶蒜。1989年引入鲁山县。由于该品种抗寒丰产,12月即可上市,亩产3500公斤以上,亩收入年年超过5000元,所以引种几年来,鲁山县累计推广种植12000亩,1997年播种面积就达3500亩。一...  相似文献   

11.
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近年来,小麦叶面喷肥技术正在各地逐步推广,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果。我区1996-1997年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增小麦33公斤,增产率达8-10%...  相似文献   

12.
<正> 根据近两年河南省小麦品种示范结果,将我省示范推广的新品种简介如下,供各地选用。 1、偃师九号已审定命名为豫麦七号,全省种植面积达1121万亩,为本示范对照种。今年全省14处示范平均亩产375公斤,居首位,其中北中部10处亩产321公斤,平均375公斤,南部4处亩产272—374公斤,平均312公斤,均居首位。该品种喜肥喜水,属高水肥品种。在今年晚播和后期干旱的情况下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亩成穗只有31.1万,每穗粒数33.4粒,  相似文献   

13.
<正> 小麦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常年种植面积在9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80%。因此,小麦产量的丰歉,对全县人民的生活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之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小麦产量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大幅度增长。1987年单产186公斤比1978年单产113.5公斤净增72.5公斤,平均每年递增5.6%。我县小麦生产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间,  相似文献   

14.
商丘市睢阳区王坟乡地处商丘归德古城南部,呈扇形环抱古城三分之二,共4-5万人、6-2万亩耕地。近几年来,我乡依靠科技,强农兴工,先后发展15个科技示范村,建立3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开发示范基地和2-8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各类乡、村企业百余家,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有18个行政村相继步入小康村行列,成为睢阳区经济强乡(镇)之一。1997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科技示范乡(镇),1998年又被省科委命名为“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  相似文献   

15.
荷兰豆栽培技术偃师市园艺工作站李顺兴偃师市高龙镇高龙村在有关科技部门的帮助下,从1992年引种荷兰豆以来,每年种植200多亩,亩产鲜豆荚1000-1500公斤,亩收入2000元左右,除供应洛阳、郑州等城市外,还远销京津地区。种植荷兰豆收入高、易管理,...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省高产区建立和发展高效农业耕作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春堂,张鸿程目前我省高产农田近一千万亩,全年亩产量稳定在750公斤左右,这是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建设中的精华。该地区一般人多地少,土壤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条件比较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是小麦、...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根据市旱地办下达的旱地开发实施方案,在1991年小面积试验的基础上,1992年在后河镇一农民承包的三亩半荒芜多年的坟地上,经过开垦、平整、深翻,增施肥料等一系列旱地农业综合措施,栽培了地膜覆盖西瓜红薯并且间作芝麻,获得重大突破,西瓜平均亩产4170公斤,收入1251元;红薯平均亩产2475.4公斤,收入495.1元;亩产芝麻5公斤,收入20元,全年平均每亩收1766.1元。尤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麦-蔬菜-西瓜-蔬菜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在南阳市卧龙区王村、潦河等乡镇得到大力推广,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种田效益,可亩产小麦300公斤、西瓜3000公斤,冬菜(菠菜、越冬甘蓝等)500公斤、萝卜3000公斤,实现亩产值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段聪仁  李淑媛 《河南科技》1991,(5):20-20,36
<正> 河南是我国柑桔的北缘栽培区,目前栽种柑桔的地区,主要在豫西南伏牛山南侧和大别山区,有西峡、淅川、内乡、镇平、邓州、确山、固始、新县等十五个县,到1990年全省栽培面积达11万亩,有15%始果投产,产量达130多万公斤。以淅川、西峡发展较快。通过十多年的引种北移栽培试验,其经济效益很好。如本站1985年定植六亩温州蜜柑,三年始果亩产130公斤,四年亩产667公斤,五年亩产1125公斤的产量,其中一亩五年生密植试验园,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探索桃树早期丰产的可行性,我们于1983年春栽植试验园18.33亩,株行距3×4米,每亩55株,共计1008株,均为一年生桃苗。第二年平均亩产233.1公斤,第三年亩产891.7公斤,第四年亩产1220公斤,第五年亩产1948公斤,达到了早期丰产的目的。1985—1987年,全县应用早期丰产技术栽植桃园1.2万亩,比常规栽植技术年均净增值350.63万元,三年共增值1051.89万元。兹将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