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突破了“印欧语的眼光”的束缚,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用“中国人想问题的方式”研究汉语,具有语言学理论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3.
字本位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重新发现了字,实现了汉语研究立足点的转移;字本位理论作为汉语的语言学理论,涵盖了古今汉语;“字的语法化的三阶”说,是运用字本位理论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尝试,也是字本位理论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目前字本位理论只是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最终取得普遍认同,还有待于信息处理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不停留于分析名词谓语结构的语义或句法特点,而是立足于汉语的事实,以“元”为基础,从发生学机制上提出了“维度观”的“重新分析”论点,旨在挖掘汉语背后的“殊相”,为人文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献上绵薄之力。同时也论述了汉语名词性词语的“述谓性”及层次性。对汉语教学与表达、汉语句法、句武及语义分析以及信息工程等,有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构词能力强。“的”字结构表面简单,实则复杂。在盲文分词连写规则中,“的”字的处理经历了从繁复到简略的过程。黄乃先生根据语法功能对“的”字的分词连写进行了区分,但是规则复杂且不易操作;现行盲文以分为主,由于处理的方式过于简单而忽略了“的”字结构内在的句法、语义关系。“的”字的分词连写存在理论复杂性与实际应用简单化之间的矛盾。将是否出现中心语作为“的”字结构分词连写的显性标记,既能反映“的”字结构的基本语法关系,又具有操作的简便性,为盲文分词连写相关规则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句法语义结构优先序列研究丛书》以因果复句、形谓句和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语法优选论”这一术语,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样性研究与倾向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排出了因果复句、形谓句和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的优先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开拓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9.
汉语“之”字结构,因为“之”字前后的音节数量不同,导致不同的韵律和重音模型,也会影响它们的生成能力.使用重音推导模式,可以发现不同的音节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重音值和节律模型,如果这种节律模型与其结构、语义表达一致,那么就会有很强的生成能力,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相关结构进行表达;而如果其内部节律模型与结构、语义表达不一致,或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才能调和其矛盾,那么它们的表达和生成能力就受限,也不会有大量的实际用例出现.因此,在汉语“之”字结构中,选择哪种节律形式作为其最佳表达形式,与其内部的音节数和韵律模式有直接关系,如果其韵律模式与句法、语义、语用均有-致的表现,那么它就应该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钱冠连先生提出的汉语语用学理论与西方的“语用综观论”和“基本分析单元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钱冠连汉语语用学理论产生的背景、诞生、发展和贡献不难发现,该理论立足母语语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汉语文化语用学就是人文网络言语学、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等观点,为世界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是道家思想,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道家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通过阐释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代表作《画山水序》、《林泉高致》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发现,正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批评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能论     
徐采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有色冶金理论研究工作,徐老现已93岁高龄,仍在坚持工作。2011年在《贵州科学》第一期发表名为《熵论》之作,紧接着2012年又在《贵州科学》第一期发表题为《能论》的文章,2篇论文约1.7万字。《熵论》在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的“宇宙的能量是永远恒定不变的”及“宇宙的熵则不断增加和趋向极大”2个名言上作了由浅而深的精辟论述。《能论》从力-功-热量-能量之间的关系及物质实体本身的属性作了详细的论述。作为编辑工作者,我们为徐老的这种献身科研事业的精神而深深的感动着。在此,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以徐老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您,徐采栋院士。  相似文献   

15.
从中英诗歌特点着手,运用许渊冲教授“三美论”对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而揭示“三关论”作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一般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表示“禁止”、“劝阻”的副词“不要”来源于跨层结构“不要”,随着动词“要”词义的逐渐虚化,“不要”在构式“不要VP2”中完成了词汇化.融合为一个副词。“不要”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要”动词义虚化与句法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悬空”的推动,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归纳阐述了学界对胡乔木所作的研究:胡乔木的新闻理论研究,胡乔木的文艺理论研究,胡乔木的党史理论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关系的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胡乔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胡乔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9.
时间属性隐含在某个语言单位的语义成分中。特别是汉语动词体现句子纯命题意义内在的时间特征,隐含时间语义特征。连动关系是表示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各桩行为间的时序关系,其句法层面发生变化与否与动词的时间属性的强弱成对应关系,从而证明了动词时间属性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