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影《荒岛余生》被称为是汤姆·汉克斯的“票房奇迹经典冒险大片”。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发现该影片与荷马史诗《奥德赛》,《鲁滨进漂流记》等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联系。而正是由于电影《荒岛余生》广泛的吸收这些经典作品的营养,使得电影的主题表达更加明显,获得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的经历体现出了一个“寻求—回归”的人生模式,这种“寻求—回归”的人生模式在英美文学中影响深远。庞德以他对荷马史诗《奥德塞》的偏爱,不仅在诗歌里塑造了奥德修斯式的主人公,而且在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安排上也都刻意或无意地模仿了《奥德塞》。  相似文献   

3.
(一) 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年代在我国近年来出版的世界近代史及外国经济史教科书中,关于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年代,提法不一。王荣堂,姜德昌主编的《世界近代史》认为“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见该书上册第483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樊亢、宋则行主编的《外国经济史》认为,美国工业革命自1812—1814年美英战争开始。(见该书第2册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但该书又认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4.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5.
俗语词零札     
露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六《丑女缘起》:两脚出来如露柱,一双可(胳)膊似粗椽。(800页)这是形容丑女的脚胫、胳膊粗大难看,如同柱子、椽子一样。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增订版,以下简称《通释》)“露柱”条把上例“露柱”释为“旌表门第的柱端龙形的部分”(见该书第三篇“释名物”,77页。),按“露柱”一词在宋代禅宗的白话著作中常见,似不能以《通释》所说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作品。《典论·论文》写于何时,史书缺乏明确记载,因此引起了后世研究者探讨的兴趣。朱东润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提出了“曹氏兄弟论文,皆发于东汉之末,无关黄初”的看法。《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年第一期和第三期分别刊载了高敏同志的《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和《对〈异议〉的异议》两篇文章,又提出了《典论·  相似文献   

7.
本人曾在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过题为《兰州本<现代汉语>浅谈》的文章对兰州本《现代汉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再就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指正。(一)语法部分1、如何认识数词?翻翻目前几本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它们对“数词”的认识都有不同的地方。吕冀平先生的《汉语语法基础》认为:“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它可以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倍数、概数。”(见吕骥平《汉语语法基础》第97—9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相似文献   

8.
《文学遗产》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姚雪垠先生的《论〈园园曲〉》一文。其中有些问题,我有不同看法,写了一篇《姚雪垠先生〈论《园园曲》〉献疑》,发表于《文史知识》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感到言有未尽,再作此文请教于姚雪垠先生。  相似文献   

9.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耻辱者,勇之决也”,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下面是几个选本对这句的注释:(1)如何对待耻辱,是断定一个人是否勇敢的标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第903页,中华书局82年版)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秋夜有感》诗,向来众说纷纭,直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正如严迪昌同志在他的《读鲁迅〈秋夜有感〉诗》一文中(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所归纳的那样:除了认为这诗是写张梓生年青时“艳遇”的“游戏说”纯属荒唐,可置之不论外,三十年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有感于半年前“时轮金刚法会”而讽刺求神拜佛;(二)对当时“残山剩水小朝廷的内内外外,种种反动事实”的“感  相似文献   

12.
许多语法论著在讲到主谓倒装时,都举《国际歌》和《国歌》歌词为例: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最新出版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中册也是如此。它在引用了《国际歌》歌词之后,解释说:“谓语‘起来’提前,号召人们奋起斗争。”(见该书113页)接着又举“快  相似文献   

13.
杜甫《缚鸡行》一诗历来备受关注。孙民先生《杜甫〈缚鸡行〉新识》(《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一文称,该诗表达了杜甫遵守道家自然之道,维护既存生态链的主题。孙民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杜甫恰恰是通过对小奴缚鸡一件事的议论,表达了对既存的弱肉强食之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是其积极入世、关怀民生之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史论丛》八○年第一辑,首篇有荣同志的《试谈西周纪年》,方法全用王国维“月相四分法”,而拙著《两周考年》首列四个论点:〈一〉否定“三统历”〈二〉否定“三正论”〈三〉否定“月相四分法”〈四〉确定失闰失朔率并说明这四个论点如果有一个动摇,全文推翻。王国维先生不了解齐梁星历家何承天、祖冲之的话“四分历久则后天,三百年辄差一日,”也不知道刘歆“孟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17.
《列子》非张谌伪作的看法,已经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学术界仍存在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今本《列子》:“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2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4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第2版)关于从思想体系、思想内容看,《列子》是先秦作品而不是魏晋作品的论证,详见另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论<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本文专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论证<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从语言使用方面,认为《列子》是魏晋人的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虽有一些,但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还只有杨伯峻的《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此文最初发表于《新建设》杂志1956年7月号,后收入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辨伪文字辑略”中.持从语言使用上看《列子》可能是魏晋人作品的看法的人,大抵都本自杨伯峻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就裘克安先生的《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一文提出了三点置疑,并给出了自己的相关处理方法。认为“白水”视为普通名词更符合源诗;“青”译为“blue”比译为“gleen”更具有想象空间;源译文中的破折号改为逗号形成主题并置。  相似文献   

19.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究竟是两组含义不同的概念,还是含义相同的一组概念?这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是两组含义不同的概念。如陈征同志在其所编写的《〈资本论〉解说》中就认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是不同工种的诸劳动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的差别,是同一工种的诸劳动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见该书第65页)据我了解,《辞海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新增教材游记《威尼斯》,是朱自清先生漫游欧陆后写的。这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华民族处于“自己国家的危急关头”。对于这籍游记,秦兆基同志在《〈威尼斯〉的结构和用墨》一文中认为:“这时期是朱门清一生中最安适恬静的时期。《威尼斯》也漾满了安适恬静的心情”;①姜汉林同志在《淡〈威尼斯〉的语言教学》一文中则谈到:《威尼斯》的“语言很有特色”,但“……没有深邃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