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民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及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梅州客家山歌取材广泛,大至客家人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小到细致入微的情感宣泄,无不展现着客家人厚重淳朴的民风。在  相似文献   

2.
廖旭华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4):120-124,133
闽西、赣南客家山歌经过几百年的创新与发展,在结构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通过对比、分析,挖掘、整理出两地山歌结构的异同点,以便深入了解客家山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植根于群众生活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传统一抹明丽的色彩,是艺术美散落在民间的点点碎片,就像山林原野、村道屋前生长的小花,有了它,大地更加春意盎然,生活充满勃勃生气。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在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客家山歌一度式微,和其它凋零的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一起被称为“夕阳艺术”。于是,便有“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化交融时代,客家山歌从震荡,冲击中走上多层次,多样化,多色彩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七绝,本为来自民间的七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  相似文献   

6.
客家山歌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在语言方面,承继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且运用得很得当,由客家山歌入手,研究中原文化的承继,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客家山歌中,梳理客家妇女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意识扭曲异化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8.
客家山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创造和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民俗性和包容性是它的两个明显的社会特点;而它最为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唱腔、创作手法和演唱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客家山歌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也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只有在吸收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地继承,才能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0.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它渗透着浓浓的、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山歌创作,传达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
要在产业化视阁下进行民歌精品化创作,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明确它与以往纯文学中的精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它应当是一种既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又有良好的市场效益,能够做到专家叫好与市场热卖双赢的现代消费性新民歌。具体而言,它必须是开放的民族风格、浓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与良好的市场适应的“四个合一”。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14.
金寨县莲花山民间歌谣资源丰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客观上又较好地保存了这些民间歌谣,为我们调查研究皖西大别山民间歌谣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在对莲花山民间歌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记录、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将莲花山苦情歌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结婚喜曲子和儿童歌谣的调查研究情况呈献于读者诸君,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查阅白族民歌资料及多种版本的白族民歌集,有选择地对描写女性的民歌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旨在在丰富多彩的白族民歌(调子)中,挖掘出白族女性内在的最本质、最完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诗人,他自幼受民歌熏陶,喜爱、搜集、研究民歌,这些均渗透到在他后来的诗集《人境庐诗草》的创作中。其强调诗歌创作要注意对民歌中"情真"说的吸取,主张诗歌创作要情真、意真,这些都在他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和晚年所提出的"杂歌谣"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西和山歌创作的民间修辞是西和农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超越了传统文人修辞的藩篱,紧扣表意,想象丰富,形象生动,烂漫天真,憨态可掬,具有明显的西和农民群众艺术特色,是西和农民群众性格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咸水歌是昼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昼民表达情感和表现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记录和烛照着昼民的历史命运及生产生活。结合田野调查浅析咸水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并探讨北海外沙咸水歌的传承困境。  相似文献   

19.
"吩傲"流传在富宁县田篷镇上农村民委的几个"布傲"村寨。调查组在对"吩傲"进行田野调查时,认识了纯朴独特的傲人习俗,聆听了古朴淳厚的傲人民歌,看到了承载"布傲"文化精华的傲人歌书,接触了一个维系"吩傲"命运的83岁老人,感受到了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经意间却发现"吩傲"已经濒临失传,即将销声匿迹。作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对"吩傲"的广泛关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和培育"吩傲"这朵艳丽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省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中,流传着大量山歌、哭嫁歌、童谣和民间故事等口头学,丰富多彩的客家民间学透露出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历史变化。这些作品凝聚了客家人的精神,是粤北客家人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