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阐述和作品分析中指出,八十年代后半期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与历史转型特定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转型,体现了文学中的“平民意识”。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法上看,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双重反拨和双重吸收,丰富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艺术经验。“平民文学”也应有“精英意识”,才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创作实践上,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的作品也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对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媒体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而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热潮成为其最突出表征。这一文学现象,除了表现出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在更深层意义上反映出作家、作品、受众这三大文学要素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应高度重视当前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热潮这一现象,充分认识文学文本与影视化后的媒体文本的“互文本”关系,及时把握当前媒体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扬利去弊。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伤痕文学,本身蕴涵着独特的青春文化特征。伤痕文学的青春文化特征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当代文学中时时出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其批判精神取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者滥用。强大的功利性政治话语和思维惯性使得伤痕文学呈现出苍老的文化心态和忧郁的审美风范,这同时也影响着当代文学青春文化的发展,之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冷漠荒凉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震文学是文学样式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它与巨灾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高度契合形成了汶川地震文学特有的应激样式,同时,通过对生与死这一极端命题的思考,汶川地震文学表现出折射人性光辉、探索生存价值、融注和谐期盼等永恒深远的叙事主题,它将打破当下的文学格局,对一般题材的作品形成巨大冲击和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6.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经济文学以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为其特定的领域,包括以表现社会经济现实为主的小说,再现特定经济现象的纪实文学作品和反映各种经济人经济生涯的传记文学作品,经济文学可以产生于各种形态的社会体制中,经济文学主要表现出对人的物质活动的经济关怀,  相似文献   

8.
口头传统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口传文学(即口头、口承文学)是“与生命相依的文学”,作为文学遗产,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玛纳斯》作为新疆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口头传统中产生的史诗作品,是其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注重对其“活形态”特点的研究(程式化的特征、演唱者和听众、社会现实)是新疆史诗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对多民族文学样式研究的查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和对口头传承文化的抢救。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将国粹主义与军国主义思想结合,里应外合,将文学纳入战时体制。日本战时化文学的发展和表现包括:一、文学体裁的择取、创作方法的巨变、作品中法西斯色彩的焕发;二、”转向作家群”及其文化探源;三、人道主义的仓惶远遁。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汉语外国文学史的编写除了注重文学经典的“文学性”外,关注点逐渐从文学层面扩展到文化领域。本文以汉语外国文学史对19世纪英国女性作品、通俗文学等的重新审视、评价为例,从女性主义和大众化两方面人手,探讨文化因素对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与自然》是美国作家和激进主义者苏珊格里芬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突破了传统自然文学独白性的文体概念,呈现出对话性。贯穿全文的两种声音的对话,象征着父权制思想和与之对抗的“女性与大自然”之间的交锋,揭露了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掳掠。该书不仅批判了父权制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还表现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格里芬在作品中一直力图避免使用等级制二元论,但她用女性——自然和男性——文化相比照的方法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该作品体现出的反对等级制二元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3.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14.
崔西明是一位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延承五四文学“为人生”的优良传统,从启蒙主义立场出发,对社会历史以及现实人生寄予深刻的终极生命关怀。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源于他博大的人本主义情怀;而充满生命激情的抒情议论又使其作品闪现着独特魅力。正因如此,崔西明在当代泰安文坛甚至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秦璐 《科技信息》2009,(4):212-213
日本具有其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气质,日本的电影也受到了宗教方面各种各样的影响;大量电影作品都深刻地为日本民族的宗教情操所浸染,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在这些电影的镜语往往体现出了“幽玄”的禅宗意境,另一方面表现在这些电影文本时常流露出对灵魂的敬畏与崇拜,并时常表现出灵魂或佛法对生者实施救赎的旨意。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文学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许多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这些“理想国”集中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和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透视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创作总根于爱”。冰心在“五四”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正体现了她虑国忧民的一颗爱心。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中,“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岁月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文化伟人和文学泰斗,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她一生的创作就是对爱的高歌,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言说。它既表现出作为历史问题的滥觞所提供和积累的经验性意义,又由于历史境遇的深刻变化而必然呈示出“新质”,并由此构成对世界现实秩序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范式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又应积极地把握“全球化”态势以激活民族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程贤章的新作《围龙》是客家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具体表现在:作者对客家文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作品深入挖掘客家人的本质,表现了客家人的“人性”、“人情”;作者致力于经典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