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继往开来 ,给予孝道新的诠释 ,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社会层面四个层次上 ,对“孝”进行了详细地阐发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 :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5.
与三晋法家不同,<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管子>孝道的意涵包括两个方面:其本质是一种利父母的德行;其规范是"养亲"、"敬亲".与孟子不同,<管子>孝道的基础源于趋利避害的人性,父"慈教"是孝道产生的先决条件,父之"势"是孝道产生的外在诱因,避开"五害"是孝道产生的环境基础.<管子>为了"牧民",而提倡大力推广孝道,其具体推广措施是:加强教化,以孝选才,赏罚之法等.  相似文献   

6.
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通过阐发他的孝道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回顾其历史实践并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道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敬重父母、养老侍疾和终老祭亲。传统孝道伦理既有其适应时代的方面,又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孝敬和孝顺父母、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等。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孔子出于救世之弊,大力提倡孝道,把周人具有政治伦理意义祖先崇拜的“孝”的思想发展改造为一种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为核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相似文献   

9.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传统孝道观的形成过程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阐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孔子的孝道观在某些方面逐步显示其历史局限性和一些消极影响,但有关养亲、敬亲、安亲、顺亲、谏亲、葬亲、继亲、悌亲和孝治的一些孝道观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意味着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和深切怀念,孝一方面具有生物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现实.佛教以辞别君亲、出家修行为入道初步,解脱烦恼、涅槃寂静为终极归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以"不孝"为口实的攻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积极地向儒家人物靠拢,认真解释佛教的理想、追求与儒家的孝道毫无违逆之处,并大力挖掘自家的孝道资源,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佛教孝道思想资料.北宋契嵩撰<孝论>一文,阐明了佛教的出家修行并不与儒家在家奉亲的孝道相矛盾,代表了土生土长的佛教僧众不愿意违背世俗伦常的心声,也标志着佛教在北宋时期已经立足中土,扎根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丽君 《科技信息》2009,(13):233-234,248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孝道的弘扬,从情感培养到孝道理念的渗入,从课堂教学到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促进孝道的教育,使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使家庭温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的变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权达变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这一思想特点体现于求仕、干禄、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等诸方面,并及之于政治制度之改良(若礼制)、历史人物之评判等领域。我们认为研究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对于正确把握孔子思想之全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好古敏以求之”.他吸收前人的思想资料,根据当世的社会需求,重新阐述之,使之成为形式古、内容新的思想.构筑孔子思想主体部分的“仁”、“礼”、“民本”等三个方面观点,无不是如此.孔子思想的特色是德化.从文质彬彬的君子,到弘扬民族文化;从“富民”到“教民”,都是讲究文治与文化.孔子是本民族杰出人物.其思想的精华大致可以为今人灵活地运用.  相似文献   

16.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现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厚.孔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仁爱"、"德教"、"礼治"是孔子论语中管理思想的精华.过去这种思想对维护君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管理方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军队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质朴教育公平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桥梁,折射了人本主义色彩;孔子经由"好学"达致"博学",最终登临"乐学"之境,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广泛性和趣味性,为终身学习树立了典范。从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视角解读孔子学习思想,为更好发挥其思想的时代价值铺平了理论道路,对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初中思想政治课已达十八年之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感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习为乐,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