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王志安(1)先生解读马家窑彩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作为人类最古老文明——大河文明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中国文化精神之源头活水。并基于系统生成论思想,将马家窑文化作为甘肃,乃至中华史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生成元和奇怪吸引子,揭示其诞生、发展与消失的历史规律,探索其作为生命性系统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马家窑文化为深入理解系统科学提供了生动案例,而系统科学则为马家窑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综合系统科学各论,特别是自组织理论与非线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其整合为探索系统整体生成演化全过程的系统理论,以信息概念为核心,从六个关键环节简略阐明系统生成演化的条件、特征与规律:一是生成的特征:托姆突变与混沌边缘。二是突破的秘诀:通过自组织越过突变点。三是进化的关键:生成元的孕育与涌现。四是创新的限度:信息误差阈与价值选择。五是生长的规律:分形生长与信息空间。六是生命的稳态——奇怪吸引子与信息传送渠道。期望由此揭示的规律及所涵方法论思想,对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生命性复杂系统之生成演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有生于微:系统生成论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有和无之间引入一个新范式“微(wei)”,把它定义成以微不足道的物质能量载荷和传送的未来系统的信息核,阐明“有生于微”命题是系统生成论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系统科学--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前 ,构成论和生成论是系统研究中的两条不同道路。作者主张从新的自然观出发 ,创建探索世界生成演化的“生成科学”。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这一新科学的逻辑起点 ,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在于 :1、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 ,不是基本构成部分 ;2、生成元可生可灭 ,本质上是过程 ;3、生成元首显“动力因”和“目的因” ,而非质料因 ;4、部分由分化生长而成 ,具有整体性和分形性 ;5、决定生长的是信息 ,而非载体的原子质量。最后对当代生成论与达尔文进化论作一大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2005,13(1):21-25,32
就中医理论的现代诠释与重建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从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模型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成果与思想,揭示阴阳五行模型作为系统生成演变最简模型的科学蕴涵和现代科学依据,然后根据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阐明中医乃是将人体看作气血循环系统,并基于这种系统的整体性、分形性和信息性的医学。认为人类科学的主流将循中国古典生成论→西方近代构成论→人类未来生成论之历史的辩证法发展。  相似文献   

6.
系统"生成论"与生成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2005,13(4):44-48,68
主张以“生成论”作为系统科学内部逻辑统一的基础,提出建构“生成科学”的设想,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生成论的逻辑起点,由此划清与原子论或构成论的界限。借助周易乾坤二元的意义界定“生成元”,明确“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不是基本构成部分;生成元可生可灭,本质上是过程;生成元首显“动力因”和“目的因”,而非质料因;部分由分化生长而成,同时具有整体性和分形性;决定生长的是信息,而非载体的原子质量。“生成进化论”探讨的是通过系统自组织的整体重建问题,它不仅超越了机械进化论,而且超越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必将更多地借助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系统辩证论与泛系方法论(简称“两论”)是20世纪中国学者开创的、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属当代系统科学体系的两个重要分支。概述我们对“两论”的接触认知、比较分析和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是透视论,它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论。人类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建立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模型,不得已求其次,只抽象出复杂系统某些属性——关系而构建某些种类的系统模型及其相应的系统科学诸学科。系统科学现有的十几门学科是复杂系统的十几张透视图。系统科学有待综合。医学可以提供启发,而完整的综合可能有待计算机模拟技术不断进步在将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何凯文 《系统科学学报》2010,18(3):27-30,36
科学史研究"新的综合"不仅是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的综合,也是科学与人文、认知与价值的综合。内涵价值的系统生成论可以为解决当前科学史研究探索的"新的综合"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耗散结构理论是近三十多年来兴起的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之一。心理系统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要走向有序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而当今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系统发展和活动的进行必须要通过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系统识别我们不难发现,创造力心理场系统是典型的具有自组织特征的耗散结构系统。依据耗散结构论有关原理尝试从创造力心理场系统生成的条件、心理机制,尤其是创造力心理场系统结构、功能和涨落间的关系(SfF)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按照托马斯·库恩本人对“范式”的理解,范式概念应该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信念与纲领、范例等。本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探讨传统的机械还原论向突现论的范式转换,从而尝试建立不同于传统科学的突现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纲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科学是一个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方法独特的学科群。从总体上来说,复杂性科学应该纳入系统科学的体系中,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层次,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科学几个新兴的应用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复杂性科学几个新兴的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人造复杂工程系统、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电子信息系统等复杂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分析了各自的研究现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其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复杂性科学的应用不仅使这几个领域的研究极有可能出现新的理论与技术突破,而且从这些应用领域提出的问题也将会进一步丰富复杂性科学的内涵,并推动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系统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横断科学,它从整体的、系统的、复杂的视角对事物的状态、结构及运动演化机制进行研究,探索系统演化的规律。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在现阶段,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对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战争的复杂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赵晓哲  郭锐 《系统仿真学报》2005,17(2):461-464,467
战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之一,对战争系统的研究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文章结合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和军事科学的知识,对现代化战争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现代化战争的概念以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状况,然后从相互作用、战争手段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对现代化战争复杂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现代化战争复杂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即非线性、涌现性和流动性。最后指出:复杂性给研究战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现代化战争复杂性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都对我们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与社会系统--卢曼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卢曼理解的社会复杂性概念的含义 :旨意层面、社会结构层面与功能分化层面。由于科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和还原复杂性 ,而科学在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本体论的认识论指导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卢曼提出了他的差异论的认识论根据。在这一认识论的视景中 ,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研究本身被理解为建构系统的活动 ,而建构系统的活动又被界定为设定和标示差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引入复杂性科学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网络的复杂系统特征,结合结构学派研究方法和复杂性研究方法,基于管理墒理论的原理,从结构复杂性、功能复杂性和信息转化复杂性(信息转化率)三维评价尺度的视角,建立区域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网络复杂性状况的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为例,对黑龙江省2011—2013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网络的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合作网络复杂度逐年提升,合作网络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系统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复杂系统的多层次、非线性等特点, 加之含有大量随机不确定因素,给系统的演化仿真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提出基于实数编码的多目标嵌套加速遗传算法(RMONAGA)来对复杂系统进行演化仿真,利用复杂适应系统自身特点与遗传算法特点的相似性,采用嵌套、多目标等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复杂系统中不同层次交互、不同部门间适应性矛盾等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三江平原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杂适应性优化配置演化研究中, 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以期对CAS理论在各领域的建模仿真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自从复杂性科学出现以来,“同一性”这个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合理之处,是在于它对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颠覆。这种思维方式把整体约化为局部;把将来约化为现在;把不确定约化为确定;把非线性约化为线性,从而牺牲了复杂性,导致“复杂性困惑”。但是,后现代思潮本身也遇到了同一性缠绕,这说明试图颠覆所有的同一性是不合理的。这样,就提出一个复杂性探索的重要课题:关于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研究。从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复杂系统同一性分布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同一性结构的复杂性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指出:“同一性”概念在系统科学中的位置,相当于“力”在牛顿力学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强AI企图对思维进行完全形式化模拟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性的思维方式,而人工智能本身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还是语言学方面都是一种明显的复杂性问题,应该用复杂性研究纲领加以研究。从人工智能本身的特点来看,信息科学纲领是更适合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