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引入瞩目的一件大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要求抗日救国,停止内战,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于西安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采取了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经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蒋介石一方,张学良、杨虎城爱国将领一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它使当时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而在“西安事变”前半年发生的“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广事变”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实现了“两广事变”反对内战,进行抗日的目的。在今年全国将要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候,对我们广西人民来说,回顾一下“两广事变”的历史,探讨一下“两广事变”与“西安事变”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史与广西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正在推动的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宜称“西安兵谏”张志荣1936年冬,在日寇侵略不断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发,于12月12日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要求停止...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陪蒋回宁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环节,是由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动机,以及他和蒋介石在该事变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存在已久的各大派系,因其政治背景及利益的不同,迅速分化重组成主战,主和两大势力,并分别对西安事变的解决,提出了立场迥异、针锋相对的主张,由于事变的发动者所奠定的和平基础,在国民党内主和各派系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和配合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迅速和平解决,其主和各派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我积极作用应该得到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功绩,作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文章认为,张、杨的个人素质(个人性格、政治品质和奋斗精神等),是导致西安事变的主观因素。文章还分析了张、杨发动事迹的初衷和做法,肯定了他们的斗争策略促使了事变提前并顺利地到来。文章最后分析了张、杨遭到迫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光平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1):34-36,53
张学良将军在统率东北军过程中的几次重大举措,对蒋介石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三:(1)东北易帜,帮助蒋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2)中原大战,张学良入关助蒋,巩固了蒋氏政权;(3)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走上抗日的道路,推动国共再度合作,这对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并最终推翻蒋氏政权,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 .他为促进国家统一 ,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 ,争夺中东路主权 ,调停中原大战 ,发展实业、教育 ,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 ,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爱国、统一是将军最鲜明的人生特点.他为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回顾了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争夺中东路主权,调停中原大战,发展实业、教育,发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以纪念这位刚刚逝去的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20日至23日,西安事变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延安举行。会议期间,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张天社专题采访了台湾张学良研究专家、《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制片人郭冠英先生,就西安事变与两岸统一进行了交谈。张天社(以下简称张):郭先生,您在台湾是最早采访张学良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扬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各种不同观点在党中央内部充分发表,为事后拿出统一决策提供了各种参考.其次,各种意见在"和平解决"转变过程中,都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再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党内意见走向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15.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在这次大战中“树建奇功”的国民党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将军尤值称颂和怀念,一九四0年张将军壮烈殉国,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送了挽词.大会祭文中写道:“将军之伟绩,一战淝水.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7.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认为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谈判取得一定成果,在南京停战期限的最后一天,在西安内部严重分歧的时刻,在蒋介石下令撤兵的条件下,张学良才当机立断,于当天下午送蒋回京,从而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