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徽因是中国新诗第二纪元的杰出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三四十年代,时逢新月诗人风流云散,她的诗作以其新颖气韵为新月诗坛留下一脉余香。林徽因的诗深受徐志摩影响,这一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诗风,可以借用茅盾评价徐诗的一段话来概括:“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伤感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然而这是一种‘体’——或一‘派’,是我们惜错综动乱社会内某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意识在文艺上的反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们一些诗歌中窥见一二。如林徽因的《谁爱这…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诗歌鉴赏中意象分析的重要性,并以现代诗作鉴赏为例,探讨了意象分析的可能性与方法,指出意象分析的两个方面,即具体意象探究与意象群落的系统而整体的赏析,前者应注意意象构成的三种类型,后者要注重意象群落组合的关系与表现。  相似文献   

3.
《杨克诗歌集》触及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和经济空间的诗意转换、“新的城市经验”、新的诗歌意象等,其中的一些诗作具有显著的诗学价值,诗人那些表现城市商业形态之下人的精神与情态的诗作,弥补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整体面目中存在的某些缺损,其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4.
蓝冰是中国当代现代主义诗歌北方群落的重要成员,他的现代主义诗歌迥异于其他现代主义诗作。他的北方意象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意象体系。为山水立心,为江山立传,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向。其底层诗歌写作,体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可贵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27):244-244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一直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新颖,奇特,凝练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感情和深奥的哲理.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狄金森诗歌中新奇独特的隐喻,以期加深对其诗歌的理解,本文还将尝试对诗歌进行语法隐喻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创造凝练、奇特和新颖的意象。而这种美学意象的运用,使她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狄金森诗歌意象表现的主题以及诗歌美学意象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藻诗论略     
吴藻今存诗歌84首,通过这些诗歌,可以了解这位女作家生活的另外一面,譬如她的诗作不写愁情,对从事女子闺中之事充满喜悦,这些和她的词作大不相同。但同时诗歌的轻松顽皮风格和其词的豪旷又有几分相通。她的诗作大量写到和沈善宝等人的交往,也为清代女性交往研究提供了一份材料。  相似文献   

9.
张彬 《科技信息》2008,(5):143-143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尤其将重点放在不同的文化对诗歌意象翻译的影响上,旨在通过这种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评析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11.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3,(23):78-79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称将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10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在2024年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学校将向林徽因——这位现代中国著名女性建筑学家,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据了解,百年前,林徽因曾向宾大建筑系提出入学申请,却遭到拒绝——因为建筑系有些课程,当时在宾大被认为不适合女生,她只能入读美术系,毕业时获美术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传达是英汉诗歌翻译的一大障碍。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意象的完整性和诗歌的魅力,依赖于对意象的转化手段作有效的理解。本文试从诗歌中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问题入手,探讨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青年诗人齐红霞是新世纪河南诗坛的一朵奇葩,她的诗作在大胆贴近现实的同时,注重哲理意蕴的升华;同时借助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诗作中闪烁着浪漫性。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的诗歌没有激进的女权主义姿态的表演,而是采取了一种理性客观的姿态。这些正是她的独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以其别致的样式立足其中,而在这一独特的领域中,女性诗人所呈现出细腻的文学创作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以往的女性诗歌体裁多困于爱情经历的不完满,婚姻生活的不幸福等,对生命、哲学,这些思辨性质探索得比较浅。"五四"之后,诗坛上出现了一股哲理诗的清流,众多女诗人走出了苑囿,在诗歌创作中以冰心和林徽因的诗作别具特色。该文试从两位女诗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和才情禀赋,创作方向等方面比较她们诗歌理性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堪称诗歌里程碑的《草叶集》和《女神》有一脉相承之处。从写作特色、主题意象、意义与评价三个方面,对两郝诗作进行分析对比,以求对它们在思想内涵的时代性、艺术形式的独创性、文学功能的本土性方面的异同及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共时与历时的影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迪金森抒情诗如是观李辉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诗坛上,艾米莉·迪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是一位堪与惠特曼①齐名的伟大诗人。她的诗作被盛誉为“美国文艺复兴的一部分”②,其本人他被推为“美国诗歌的开拓者”和“现代美国诗歌中其他一切...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作为中国的“第一代才女”,有着“个人化写作”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创作风格.对男女不同译者所译的林徽因诗歌《一天》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探索在翻译过程中异性译者在词义的选择、词序反映的逻辑关系以及情感的表现上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意象在中英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意象的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然而受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意象的创造、运用及表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意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好的鉴赏诗歌,不断提高审美水准。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是在西方诗歌中都能频繁看到植物意象的使用。作为文学形态的一种高级形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意象的认识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异同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背景更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