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内在的耦合性,文化资源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两者相互促进,互惠共生。文章提出树立文化资源开发的生态文明观,通过生态旅游、生态设计、生态影视等耦合路径实现生态化转型,应当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在21世纪之初提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凸显弊端,人类中心主义祸患无穷,资本霸权加剧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深层生态学主张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都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危机。创新生态哲学、政治文明和生产方式,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使命,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对象等方面实施生态教育,是培养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与互补,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框架,全面分析松山湖、生态园和虎门港等东莞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总结东莞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项目准入严守生态优先原则等。提出东莞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保护生态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生态孤岛现象出现、生态产业定位同质化。在分析东莞园区现状和总结国内外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即:转变园区生态产业的财政补贴方式、规划布局突出生态化原则、完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建立违背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的严惩机制、建立体现公共产品特性的园区公交设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把握“生态”的本真内涵,而“生态”概念表达着生命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体现出平等的价值内涵。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尊重自然观念的树立,而应是保障有力的制度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和实现人民福祉目标建设的统一体,是一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国或一地区为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开展的全部生态实践,其价值在于实践层面。基于此,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主体、客体和操作工具方面进行辨析,有助于加强认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互动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福建省开展先行先试,国家在福建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重大、现实影响深远。本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语言生态问题,包括语言的濒危及消亡、语言规范意识薄弱、英语教育地位过高等,切实关注语言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我国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观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在哲学层面,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层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文明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框架.在如何构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从马克思生态观出发并辅以生态经济学的框架,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如何将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使其为当前我国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本文将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其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中,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1月9至10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自国内近三十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战略、生态文明的建设。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依据。秦书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前河南省生物质能资源的发展情况,对河南省生物质能资源量、资源消耗及开发利用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质能发展的关系,提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河南省生物质能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后续建立适合河南省生物质资源状况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并以生物质能资源为基础纽带的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基础,从而推动河南省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黄加林 《海峡科学》2008,(2):14-15,27
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将自然生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统一于实现和谐发展的文明状态,是解决生态、环境、资源各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建筑行业既具有建设文明,改变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会消耗资源,影响生态。因此,要立足于建筑的设计环节,以生态文明的视域重新审视建筑设计工作,明确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划分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类型,通过设计工作实现建筑物的人性化、生态化和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步伐迅速,但是生态文明被忽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薄弱,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等8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陕西省2001—2013年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3个板块权重较大,占总权重近50%,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完善是拉动陕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等4个方面则延缓了陕西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可推广至全国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相似文献   

20.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试图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其在“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当中的目标、地位以及作用.并提供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