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传统武术乱象愈演愈烈这一现象,选取传统武术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2019年厦门、徐州国际武术比赛其他太极拳项目中的拳种名称、参赛人数等要素进行整理,并对"造拳"成因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造拳"现象是传统武术在历史实践中"开发先于保护"产生的副产品,即使在武管中心举办的全国性武术比赛中,"造拳"现象也广泛存在.由此提出应尽快对传统武术重新进行全国性调研,并鼓励它们主动申报各级非遗的建议;同时要通过给予国家层面的身份认同、建立独立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及推动自身的传承和创新3方面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析梳理.研究发现: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主要是靠传统武术特有的活态传承方式;习武者在"术"与"道"之间的追求,是武术修炼过程中通过"体悟"才能领悟的;武德是古代朴素的道德观,是在武术发展传承过程中人们自觉形成共识,武德对各个时期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民族传统武术对回族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本文采用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就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开设和未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学生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是否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对回族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健康、身体肥胖、整体身体、灵活和自尊方面,开设武术课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开设的学生.在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学生中,身体自我概念部分维度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对回族中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民族传统武术对回族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本文采用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就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开设和未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学生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是否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对回族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健康、身体肥胖、整体身体、灵活和自尊方面,开设武术课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开设的学生.在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学生中,身体自我概念部分维度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开设民族传统武术课程对回族中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武林大会”的成功播出,促进了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在商品社会,传统武术与竞技体育一样具有商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传统武术的商品性,并对“武林大会”商业化发展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武林大会”在还原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6.
程钦东 《科技信息》2012,(1):362-362,366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条件的不同,武术的社会价值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论述武术本身发生的质的变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功能的转变进行分析,提出了传统武术社会价值观念在现代的发展方向,以使传统武术能够与时俱进,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武术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贤跃  蒋莹 《科技信息》2014,(3):84+101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对中国武术文化在现阶段社会的处境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文化生态的视角,探讨"文化生态"下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生态文化视野下传统武术的存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文化生态作为视域来对这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透视。目前传统武术文化举步维艰的发展处境,需要人们的积极的保护使其持续、健康、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传统武术特点等相关资料的查询以及对传统武术在中学中开展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且深入阐述了传统武术较一般体育项目的开展优势,提出在中学体育课中开展传统武术的设想,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也为中学体育课的开设增添了一份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针对传统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传统武术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传统武术工作,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搞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富有传统武术特色的竞技体制;同时在学校体育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0.
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针对传统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传统武术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传统武术工作,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搞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富有传统武术特色的竞技体制;同时在学校体育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1.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义和文化渊源.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兼容并包、道德至上、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应让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培养民族精神,凝结民族情结,宏扬民族文化,贯彻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中国武术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折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光彩.然而由于中西方体育在源流上的差异,至今中国武术也未完全融入世界体育的殿堂.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阐释了中国武术的内涵,以期向着打破封闭、促进交流、最终求得和世界体育和谐共处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范畴发展视域下,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由最初单一的搏杀技击价值后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成为集“搏杀”技击、养生修身、观赏娱乐、文化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而竞技武术则在西方“费厄泼赖”文化影响下质变发展成为一种“技击”游戏,提高了观赏娱乐价值,却几乎丧失了养生修身价值,文化根基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今天,体育产业化在不断发展,武术要适应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健康顺利地发展并走向世界.笔者着重分析了武术运动的现状,以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由套路、散手、功法以及武术化组成的整体系统,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体现出了中华化的神秘魅力,无论是将武术推向世界,还是武术教学,都应保持武术的原貌和自身规律,做到体用结合全面发展,从而使世界人民能够通过武术认识中国,并使我们的后代能全面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一定时期有着一定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现状、方法、趋势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视武打片与中华武术虽同样借用武术攻防动作作为表现手段,但却分属影视艺术与体育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其艺术特点和武术特点进行阐述,对两者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学为视角,运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武术与奥林匹克的形成因素,梳理武术和奥运会的内部特征、精神实质以及价值取向.结论:武术与奥运会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与民族习性有关;两者运动形式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但内部精神实质相似.建议:武术竞赛以民族化内养为根本,开创全球化发展新模式,从而促进中西文明的长期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