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3):417-42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出构建以"郑州—西安"双核心引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群."郑州—西安"双核引领的城市群建设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具备较为完备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功能联系薄弱、发展模式模糊的问题.新时期,以郑州、西安为龙头,以洛阳、巩义、三门峡、渭南为节点,争取国家宏观层面协调,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推进郑州—西安陆桥通道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隆起带动区,对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完善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安市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西安在区位、物流设施、产业构成以及科教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劣势,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从调整出口商品内部结构、发展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以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中心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西安市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西安在区位、物流设施、产业构成以及科教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劣势,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从调整出口商品内部结构、发展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以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中心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大部分市州为节点城市,文章选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11个节点城市,基于功能定位理论,通过对城市流强度和城市中心职能指数的计算分析,探讨了各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旨在对甘肃省城市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向西开放,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战略,而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宏伟目标,省内的金融机构应当深刻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在这次难得的机遇中发挥好自身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我国提出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两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长江的运输功能带动经济,进一步推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两带一路"联动主要汇合区域,既是长江经济带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承载地区,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延伸地之一,而上海无论从地理位置、贸易流通、区域体系建设等都走在了前面。  相似文献   

7.
白晶  王非 《科教兴省》2008,(3):33-34
2006年9月29日,西安地铁建设正式开工。 从1994年提出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到现在,西安人民的地铁梦终于要实现了。目前二号线和一号线相继动工,总长度为182.5公里,覆盖城市中心和外围主要发展区域。那么,在未来西安的发展进程中,地铁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产生哪些价值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认为西安作为内陆开放城市,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并认为确立外向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是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必要途径,是西安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对西安建设外向型城市的自身优势和外部条件、战略突破口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2000—2013年13年间的发展状况及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全面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城镇体系规划的一些思考.从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区域城市间的关联程度,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内部道路系统的完善程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推行郑汴洛一体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区域内部城市间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发掘区域优势,形成对接欧亚的特色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内部道路系统,形成"米"字加"双环"形的道路格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作为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之际 ,南京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采取得力的措施、奋力开发南京的金融业 ,有可能使南京发展成为长江流域的二级金融中心 ,这将为促进南京经济及江苏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1 区域金融中心战略的提出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 ,是指那些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 ,其金融影响遍及某一地区、某一国度或全世界的中心城市。金融中心作为…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驱动下,青海、甘肃、宁夏3省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适时构建整体结构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城市群组合体系的完善,将促使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构成我国"西三角"经济圈,3省区城市经济带的形成,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内陆向西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通道,形成黄河上游内陆向西开放核心地带.在探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基础上,认为目前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建设应从构建巨型产业带、沿黄城市带、内陆合作开放带3个战略方向出发,在国家层面上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向西开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带.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对区域发展理念、模式提出了转型提升的新方向,也对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优化重组的新要求.国家"两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区(上海自贸区)"战略的出台,改变了未来我国宏观发展格局和不同区域地位,为徐州、南京两大都市圈之间、横跨苏皖两省的带状区域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度,对2005年~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水平对整个指标系统的影响较大.(2)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超前居民生活质量.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V"字形变化,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4)时间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阶段性演变特征明显.(5)在空间上,城市协调发展度形成东西差异明显、省会城市发展显著、区域差异总体缩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创新科技》2014,(8):5-5
国家能源局近日在京组织召开“能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家座谈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为深化和拓展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陕西因僻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但自1934年底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西安工商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华南地区相继沦陷,陕西成为抗战的后方,沦陷区工厂、难民沿着陇海铁路大量涌入西安,使西安工商业在抗战时期迅速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近代工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气候资源是宜居、休闲城市重要的评价条件,旅游城市气候资源对城市旅游业具有影响显著.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再一次被推倒历史的前沿.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14个旅游城市的气候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认为,西宁市综合舒适度指数在0.953,居丝绸之路沿线14个旅游城市之首,属于唯一非常舒适型旅游城市,武威、张掖、兰州、酒泉属于舒适型,伊宁、银川、玉门为基本舒适型,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西安、宝鸡为不舒适型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7.
徐伟  杜娟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5):356-3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以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能源和互联网在内的基础设施为纽带,以纽带间的互联互通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区域合作。其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各省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推动各省区之间及各省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之间的有序流动,而这些流的物质承载基础就是交通基础设施。本文基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定量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交通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相应增长1.4324%,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甘肃交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处境,明确了甘肃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对甘肃交通发展提出的要求,并针对甘肃交通发展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甘肃能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山水城市及其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山水城市理念下区域生态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在分析了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提出其空间建构的总体框架和优化策略,并给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措施,以期对秦岭北麓的区域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做出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文化为载体的区域经济竞争在我国逐渐展开。西安作为13朝古都建地,拥有大量的皇宫遗迹、宗教遗存和其他古建筑群等显型文化,同时还拥有反映帝王政治、民风民俗和盛世商贸等隐型文化。西安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古都文化资源优势,将城市发展定位于打造“东方古都,世界神韵———五千年东方文化的辉煌与传承”的品牌上,正确处理好产业选择中的底牌与王牌关系、资源开发中的隐文化与显文化的关系、开发模式中的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全方位发掘古都文化资源并实现产业化,从而增强西安经济竞争力,推动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西安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