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年底,美英对伊进行大规模轰炸后,美总统克林顿公开宣称,美对伊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以一个“代表和尊重伊拉克人民的新政权”取而代之。同时,美政府准备拿出9700万美元用以执行国会早些时候通过的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解放法案》,加大了对伊反对派支持的力度。今年年初,美国中东和海湾事务专家帕伊曼等人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分析了美国支持伊反对派推翻萨迭姆的主要计划,他们在  相似文献   

2.
筛来选去,最终废长立幼;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隐退。长达8年的国际制裁使伊拉克国力大衰,民不聊生。萨达姆虽仍大权在握,但已今非昔比。近来,随着美伊武器核查危机的升级,美国调整了对伊政策,将目标直接锁定萨达姆,并加紧“倒萨”步伐。今年1月,美国开始实施去年批准的《解放伊拉克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向伊反对派组织提供  相似文献   

3.
李岩 《世界知识》2012,(5):32-33
从各候选人当前表态看,如果共和党人上台,美国对伊政策趋向更加强硬的可能性较大。在大选的特殊背景下,共和党人的批评也可能促使奥巴马采取更激进措施。随着美国选战日益展开,伊朗问题成为竞选中的热门话题,各路候选人纷纷阐述各自的对伊政策主张。大选因素、经济形势、对外战略布局以及伊朗核计划进展,都是影响美国对伊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奥巴马对伊政策:从接触到施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伊政策目标基本一致,即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但  相似文献   

4.
外刊要论     
为何不攻打朝鲜?———威胁、话语博弈和美国对外政策《国际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美国国际研究协会出版PeterHoward(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教授)相同的政策何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的。伊拉克和朝鲜都被界定为“邪恶轴心”国家,拥有威胁美国安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然而2002年末,美国一边准备进攻伊拉克,一边却选择跟朝鲜进行谈判。朝鲜已经承认拥有秘密核武计划,直接违反了1994年跟美国签订的框架协议;而且,与伊拉克相比,朝鲜拥有更强大的威胁美国的实力。美国为何不攻打朝鲜,而是进攻伊拉克?美国对外政策中…  相似文献   

5.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美国《外交》杂志2003年1/2月号刊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福阿德·阿扎米的文章《伊拉克与阿拉伯的未来》,文章公开宣称:“美国应将对伊战争作为突破口,把整个中东地区推向‘现代性’,以革除那里的腐败与停滞的政治制度。”俄罗斯《独立报》2月9日援引一位英国情报人员的话说,现在布莱尔政府正在“剪辑”他们所提供的伊拉克情报,为其对伊动武提供“合理性”依据,但情报本身并非这样。因此,布莱尔是自威尔逊首相以来英国情报人员最不喜欢的首相。  相似文献   

6.
8月8日伊扭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伊拉克扶植的科威特军政府首脑侯赛因·阿里上校被任命为伊拉克副总理。科威特首相萨阿德表示继续斗争、绝不屈服;重申如伊拉克撤军愿谈判解决危机。土耳其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海湾危机。《华盛顿邮报》报道,伊拉克战斗机装载化学武器,美驻沙特军队进行防毒气袭击训练。 8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第662号决议,宣布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吞并无效。中国代表重申必须尊重科威特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伊拉克要求在科威特的所有外国大使馆24日前迁往巴格达。苏联外交部声明反对诉诸武力和单方面解决海湾危机,如联合国安理会在海湾建立一支国际干预部队,苏将考虑参加。美国务卿贝克对  相似文献   

7.
继1月10日推出向伊拉克增兵2.1万人的对伊新政策后,1月23日布什在其国情咨文演讲中再次为这一新政策辩护(图⑤)。但在1月17日,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地却有数以万讣的美国民众,包括参加伊战七兵家属、退伍老兵、国会议员和社会名流走上街头,要求政府从伊拉克撤军(图①-图⑤)。近期美国国内展开了一场对伊政策的辩论,包括副总统切尼(图⑥左)在内的多数共和党人支持增兵,而包括新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图⑥右),已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选举的参议员、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内的民主党人士反对增兵。而在伊拉克,自杀式爆炸袭击还在呈愈演愈烈的上升态势。2…  相似文献   

8.
2月16日,美英出动50架战机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区,这是自1998以来美英战机首次轰炸禁飞区以外的目标,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包括美英在内的国际舆论对美新政府此举批评声不断,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再度高涨。日本舆论称,美对伊政策已步入死胡同。海湾战争十年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面临一次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
出于长远的战略利益、石油供应和法伊关系考虑,既向海湾派军舰和部队,又同美国政策保持一定距离。面对海湾危机,法国继美国之后也迅速采取行动:强烈谴责伊拉克侵吞科威特,要求伊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冻结伊、科在法资产;宣布对伊拉克实行武器禁运;在安理会投票支持关于处理伊科冲突的各项决议;以后又推动欧共体通过对伊拉克制裁的决定,并倡议召开了西欧联盟特别会议,使其首次作出军事介入海湾的决议。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法国在军事上也很快采取了措施:8月8日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晚,布什总统公布了酝酿已久的伊拉克新政策,为国内一个多月的种种猜测和激烈辩论画上了句号,但是美国内围绕伊拉克战争和对伊政策的讨论还远未结束。增兵又出钱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中东见证了太多的变故,这些变故大多还是积极性的。在伊拉克,尽管爆炸声此起彼伏,安全局势一直令人担忧,但政治重建进程一直在前行。6月1日,临管会如期将权力移交给经协商产生的主权临时政府。随后,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546号决议,联军于6月28日向临时政府移交了伊拉克主权,派驻临时政府各部的联军代表也相继全部撤出。伊拉克重新行使主权标志着它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占领状态,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步入了正轨。1546号决议还将占领军的法律地位确定为维护伊拉克稳定部队。在驻伊联军的保护下,临时政府成功组织了千人协商大会并选举产生了临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月,驻伊美军阵亡103人,受伤700余人,创下伊战三年多来单月伤亡人数的新记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此专门发文,称美军在伊拉克遭遇了“黑十月”。据《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美国媒体披露,截至2006年11月2日,美军在伊拉克已阵亡2814人,伤2万余  相似文献   

13.
海湾战争虽已基本结束,然而从某种角度说危机并未过去。美国和反伊联盟中有人担心萨达姆仍在台上可能使伊拉克在若干年后再次成为中东地区动乱的根源。萨达姆必须下台,这已成为美国下步实施“中东和平计划”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两伊在伊拉克边界小镇曼达利又展开了激战。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美国《时代》杂志等记者为此先后访问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前线地区,作了现场观感的报道。现就有关材料综合介绍如下。巴格达的大街小巷贴满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宣传画,国  相似文献   

15.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伊拉克一直遭到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重新恢复军力的计划受到很大限制”。然而,面对“国际制裁带来的极大困难”,伊拉克还是努力加强军队建设,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目前伊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正式敲定新一期《防卫计划大纲》及《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以下简称新防卫大纲及"中期防")。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纲领文件,新防卫大纲进一步反映了日本安全政策的转变趋势,反映出日本日益强烈的"安全自主"乃至"战略自主"倾向。安倍主导的国家安全政策改革,让日本战后安全政策"专守防卫"原则进一步名存实亡,将争取"安全主权"、强化自主能力的"军事正常化"实践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中东风云多变。伊拉克—伊朗战争打了8个多月,久拖未决。最近两个月来,连续发生了黎巴嫩内战、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以色列悍然轰炸伊拉克核设施,伊朗巴尼萨德尔被霍梅尼解除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再度突出;阿拉伯国家正在重新组合;苏联企图乘机加强其在中东的地位;美国在阿以对抗中进退两难;苏美在中东地区的明争暗斗更为激烈。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和多种多样的矛盾,使中东国家普遍受到影响。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下,两伊战争的一方的伊拉克,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从两伊战争形势、它的经济状况、国内政局与对外关系的动态等几个方面,作一简介。(编者按:关于两伊战争中的另一方的伊朗情况,本刊今年第11期上《伊朗政局为何难以安定》一文可供参  相似文献   

18.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标似乎已经确定。尽管布什最后没有确定用什么方式将萨达姆赶下台,但美国中东特使的一席话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确,现在对美国来说不是“是否”而是“何时”对伊拉克动武。动武计划出台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披露,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策划人员已向美国总统布什提交对伊拉克动武方案,计划在八周内摧毁伊拉克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并把萨达姆撵下台。方案所以订为八周,是因为美军要争取在最短时间  相似文献   

19.
贫穷与失业正在给美国社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下面摘译的美国杂志的两篇文章,反映了美国舆论界对这一现象的不安和束手无策。《民族》周刊的文章提供了一幅美国萧条区的典型图画,也透露出这些灾难是怎样形成的。《新共和》周刊的文章透露了美国约翰逊总统“向贫困开战”计划的一些内幕:统治集团借消灭贫困之名争权夺利;而对陷于灾难中的千百万人民,则毫无心肝地认为他们之被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淘汰,是活该的。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公然武力吞并科威特使国际社会为之震惊,也是美始料不及的。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忙于在苏联东欧搞和平演变,调整美欧关系,应付德国统一,对中东无暇顾及,只求稳住局势,相安无事。这种心态影响了美国对海湾局势的判断。据透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以色列谍报机构已发现伊的企图并告知美国中央情报局,但美国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