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38年至1944年期间,西南商业专科学校、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初阳画院、桂林淮南俄文专修学校等专科院校等私立高等院校的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及地下革命党人的组织下,利用民间力量,开展办学、抗战等社会活动,为发动广大民众参加全面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大批先进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国共合作,全民抗战为这一时期广西私立高等院校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一些学人以不同方式来关心广西图书馆事业.其中,陈柱在梧州倡设西江图书馆,促成广西大学图书馆购得康有为遗藏,其毕生珍藏也为广西图书馆所存;龙兆佛乘桂林文化抗战之机,促使广西省政府图书馆和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兴旺一时,并运用图书馆学原理和方法从事文书档案管理,有所创获;唐现之克服经费困难,对抗战结束后的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的恢复和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中共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冬至1944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审时度势之后,先后通过其派出机构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桂林地区统战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广西新桂系当局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包括战时基本文化政策、文化宣传教育政策,新闻出版审查政策,文化娱乐管理政策,文化学术团体管理政策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抗战时期广西当局文化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有利于抗战文化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繁荣了广西文化事业,推进了广西抗战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伍琳 《科技信息》2010,(29):I0246-I0246,I0241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内的重庆、桂林、昆明三大据点呈鼎足之势支撑着大后方。三地都以抗战文化作为反侵略斗争的锋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三地地理位置及内部因素的差异.三地的抗战文化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广西实行了积极的抗战政策,全省进行全民总动员,报刊为此极力宣传动员,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在广西文化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彩调是广西地方戏剧的一种,彩调剧优美、谐趣、欢乐,在众多地方剧种中最能反映中国戏剧艺术的俗文化。在当今经济大潮和多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观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无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彩调剧渐渐地失去了市场。  相似文献   

8.
桂林是我国石刻文献发展一个特别集中、且成就突出的地区。从文献角度而言,桂林石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别的价值,所以古人论桂林石刻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桂州岩穴奇,石刻穷秘诡。岂惟考岁月,直可补载纪”。桂林石刻可谓是广西的文化渊薮,但是后人对其整理不足,价值彰显不足,令人遗憾。历史上对桂林石刻进行整理,据笔者所知仅有三种:一是明人万历间张鸣凤的《桂胜》与《桂故》;一是清人嘉庆问谢启坤编《广西通志》时整理的《粤西金石略》;一是1977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的《桂林石刻》三卷本(内部发行)。  相似文献   

9.
《印象.刘三姐》立足广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吸引力,是站在漓江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诞生的新的旅游风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充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加入民族文化的成分提升其旅游价值,民族文化需要借助自然旅游资源的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包装,需要现代的手段展示和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佛教在古代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据文物考古和文献资料,可以初步确认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到了广西地区;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桂林成为岭南的佛教中心;宋元明清,佛教的影响逐步从桂东北扩大到桂中、桂南和桂西南地区;广西壮、瑶、侗、水、仫佬等族的生死观念、社会公益思想、年俗节习、宗教仪式等文化思想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试评三十年代新桂系的广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粤桂联合到抗战前夕,新桂系励精图治,整治广西,虽侧重于军政和民政,但在经济,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收到一定成效,广西社会状况有所好转,一度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模范省”。由于新桂系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向外护张地盘的实力和资本,所以广西建设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京沪以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相继沦陷,全国一些高等学府如北大、清华搬迁联合筹组成为“西南联大”,大批闻人学者随着迁徒跋陟,形成我国的西南文化中心——广西桂林,以及我国东南文化中心——福建永安,两大文化重要据点。抗战前夕的一九三六年,著名作家及诗人郁达夫、著名作家及编辑出版家黎烈文等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邀请来闽工作,后来由郁达夫相继约来了楼适夷、董秋芳、许钦文、章靳以、王西彦等人。一九三八年五月福建省政府由福州搬迁至永安、省党部搬迁至连城,厦门大学搬迁至长汀,江浙出版的东南日报搬迁至南平出版。原在连城出版的大成日报、民主报合刊(寇冰华  相似文献   

13.
论广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广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充分和全面, 其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落后状态。要建成旅游大省, 必须以桂林为龙头带动全局, 进一步发掘潜在旅游资源, 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密切相关, 在相互配合之下可以提高整体旅游的质量, 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桂北地区具备充足条件, 能保证首先实现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秀峰书院被誉为清代广西桂林四大书院之一,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学与学术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特点极为鲜明;同时,秀峰书院具有自我发展的经济能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办学特色。秀峰书院不仅对推动清代广西学术研究、文教振兴、文化传承等贡献甚多,而且对发展当代大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桂林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被誉为"百年清官村"。该村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百多位出仕为官者群体,而且人人都为官清廉。"百年清官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核,即爱莲文化所蕴含的君子人格追求、科举文化所导引的读书成才取向与耻感文化所昭示的知耻求荣观念。其文化之所以形成,得益于理学南传及其在广西传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巨大成效以及中国古代清官文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和广西防城港市制药厂共同承担的红丝线色素中试与栽培试验项目,于2000年7月4日在桂林通过广西区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7.
新桂系十年建设与现代桂林的草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3月,新桂系以“党政军联席会议”的名义颁布了《广西建设纲领》,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桂林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之一.从这一年到桂林沦陷约有10年的时间,桂林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构建了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服务设施也普遍设立,初步实现了桂林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由于新桂系广西当局只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现代桂林的建设仅仅停留在草创阶段,并且后来也毁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修建铁路、公路、机场、工事及破坏交通等,广西征调了数百万民工。这些民工主要是受过训练的民团团兵,他们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严密的民团组织体系提高了抗战征工的效率。广西民团在抗日战争中的业绩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相似文献   

19.
《南风报》是广西同盟会支部一九一一年元月在桂林出版的革命刊物。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推动广西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一九○五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创办了《民报》。一九一○年同盟会广西支部在桂林成立,“参加者计有学兵营一百多人,陆军小学五十多人,干部学堂三十多人,咨议局议员十人”。同盟会广西支部成立后,前期主要任务是筹款和组织武装起  相似文献   

20.
考查桂林的城市形态演变和古建筑旅游资源认为桂林的历代城市建设符合一般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生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选择规律,建筑与自然环境、文化相交融是推动桂林由军事城镇演变为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也是桂林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