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教音乐的传入,给华夏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佛教音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近两千年的历程里,佛教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今天听到的这些佛教音乐与当初的形式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及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播至古称西域的新疆,古于阗因是新疆境内距印度较近,也是最早信奉佛教的区域,沿袭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同时也结合本土文化艺术的特色,从佛像、菩萨及天人等各式佛教造像的体貌特征到佛衣样式,在漫长的流转、演变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于阗佛教造像艺术,并伴随着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对中国中原地域的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7.
北宋各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对佛教态度的总体精神基本上一脉相承开国皇帝宋太祖。具体来说,北宋佛教政策的主旨有如下几个方面:保存佛教;允许佛教适度规模地发展;支持、参与佛教活动;不同程度的限制。北宋佛教政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开明的,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居士佛教历来有之,到了近现代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佛法弘扬、学证佛理的一支新生力量。居士佛教的发展不仅对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社会影响也逐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以昆明佛教居士林为个案,进行僧侣佛教与居士佛教宗教神圣性的对比分析,探讨宗教神圣的历时变化和圣俗对比,论证了居士佛教的神圣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佛教界十多年来关于佛教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基本理念,从传统佛教经典、教义中挖掘、整理佛教生态观的相应内容,从佛教生命观、自然观、道德观三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观的整体轮廓。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未能从佛教理论自身的观念出发建构具有佛教自身特质的生态理论体系。我们提出了注重心与境的一体性,并且认为只有从教育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入手,才会对佛教环境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建设和佛教环保实践的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新加坡"改良佛教"的出现是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进一步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为例,通过这两座现代佛教建筑与传统佛教寺院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灵活的建筑型制及多元化的功能这些与传统寺院迥然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宋代江西佛教发展迅猛,佛教寺院多,僧尼人数多。同时佛教的流布及影响又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佛教也提及“神”,但各种神的地位实际上都不高。从佛教的核心义理来说,此教主张缘起,主张性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由此可以说它是无神论。从佛教中大量提到各种类型的神,以及佛教中实际存在的大量崇拜对象来看,也可以说佛教是有神论。  相似文献   

14.
“异僧”类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目统属下的一类小说,主要表现异僧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异僧小说却大肆渲染。这是因为前者在信仰层面上张扬了佛教,有助干佛教影响的扩展;后者则在义学层面上以文学形式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5.
隋唐佛教的繁荣和发展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隋唐帝王的崇佛及官僚阶层对佛教的态度和政策为佛教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佛教本身的中国化成为佛教在隋唐繁荣的文化根基;隋唐经济繁荣为佛教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佛韵向东南     
陈阳 《世界知识》2015,(7):17-19
<正>目前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上座部佛教,二是流行于越南、新加坡的大乘佛教,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也有相当部分信仰大乘佛教。其中缅、泰、老、柬四国佛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85%、90%、95%、93%。佛教是越南的第一大宗教,全国有75%的人受过佛教教育或影响。佛教也是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但信众已从2000年占总人口的42.5%下降到2010年的33.3%。目前,东南亚是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尤其是东南亚的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佛教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结合出土造像的形象特征,并参照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佛教造像题材的发展演变情况,对北魏时期山东佛教造像题材进行了探索.用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